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品谛教育-1-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B)。(3分)A.贮.蓄(chǔ)着.落(zhuó)铃.铛(lín)衣裳.(shang)B.莅.临(lì)吝.啬(lìn)祈.祷(qí)棱.镜(léng)C.侍.弄(shì)瘫.痪(tān)分歧.(qǐ)信.服(xìng)D.确凿.(záo)搓捻.(liǎn)絮.叨(xù)啄.食(zuó)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3分)A.睫毛绽开宿孺激荡美不盛收B.徘徊匿笑抉别镶嵌翻来复去C.感概静谧鉴赏云宵人声顶沸D.苦涩蝉蜕遮蔽造访人迹罕至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C)。(3分)A.在班上,王军说话的态度老是咄咄逼人,因此很多同学不愿意跟他交朋友。B.这道题我一直搞不懂,直到林老师列举出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才恍然大悟。C.某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对闯红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朝汽车撞,总会没事的。D.小明对每道题都不求甚解,虽然很快完成了作业,但是做错的也很多。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3分)A.为了纪念建档九十周年,全国上下掀起了高唱红歌的热潮。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C.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D.童话《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5.下列关于课文中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D)。(3分)A.朱自清,字佩弦,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B.冰心,原名谢婉莹,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是其诗歌的三大主题。C.“四书”包括《大学》《中庸》《孟子》《春秋》,“五经”包括《诗》《书》《礼》《易》《论语》。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6.下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A)。(3分)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暑所冻僵吗?是秋风,把种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一个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暖的家,使它了生命的胚胎。A.延续萌生保存B.延伸萌动保存C.延伸萌生保持D.延续萌动保持7.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B)。(3分)A.“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与大义担当。B.微笑具有神奇的魔力: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C.有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阳光、空气、水和笑容。”D.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狮子雕塑①狮子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的,传说它是在东汉时期由安息国(今伊朗)传入我国的。狮子被视为狰狞之兽,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们根据它的凶猛性格,设计出狮子雕塑,并赋予它以特殊的使命--护卫。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在古代陵墓和重要建筑物的大门两旁,甚至房梁、屋顶上,都有狮子雕塑,它们守护着主人并显示着主人的威势。②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不同时期的狮子雕刻具有不同的风格。③唐代顺陵位于陕西咸阳城之北,其四方门口左右都有石雕的狮子作护卫。这些石狮造型夸张、体形高大,腿和爪都特别粗大壮实,脚爪扣地,仿佛入土三分,显得非常有力。这些石狮,立者作昂首行进状,蹲者呈张口挺胸势,整体形象使人望而生畏。④北宋皇陵都统一建造在河南巩县,如今那里留下了大量墓前石像,其中石狮也不少。这些宋代石狮的造型,比起唐代的狮子,更具有写实性,大小更接近狮子原型。狮子的头及头上的卷毛都更接近真实,其四肢和狮身轮廓虽也用了夸张手法,但狮子的整体形象却不如唐代石狮那么威武有力了。⑤明清时期,建筑中留存下来的狮子雕塑更多,在宫殿、园林、寺庙、王府里,不同造型的石狮子,铜狮子、铁狮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形象更写实了,造型比过去复杂,细部刻画多,四肢有肌肉的起伏,头上有卷毛,身上戴着铃铛,却不注意狮子整体造型的气势,失去了狮子威武的神态。故宫宁寿殿门前的铜狮子,为了强调护门狮子的狞厉,将其腿部的肌肉表现得特别鼓凸,嘴张得很大,露出很尖的牙齿,但这样一来,狮子反而失掉了整体的雄威。⑥狮子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它的风格特征和那个时代的特征相符合。唐代统一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上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突出建筑艺术上的大效果,壮丽而不纤巧。我们从唐代留下来的石狮子上也看到了这种风格。宋代建筑,从技术上看,比前代更趋成熟,但就其建筑艺术风格来看,宋代建筑逐步走向秀丽的方向,在总体上气势大不如前。这个特点在石狮子上也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了。清代尤其到了清末期,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其他艺术上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建筑装修上镶嵌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所以我们发现清朝的狮子有的竟成哈巴狗的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8.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D)。A.介绍狮子雕塑的源起。B.介绍狮子雕塑在传统建筑中的作用。C.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特点及其变化。D.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9.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唐代石狮高大威猛,腿爪粗壮有力,造型上多用夸张的手法。B.宋代石狮比唐代更具有写实性,头部及四肢等细部刻画得很真实。C.唐代石狮呈现的风格与唐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D.宋代石狮的雕刻技术比唐代更加成熟,但气势却远不如唐代。10.同学们要排练一出以清朝为背景的课本剧,大家为剧中的道具--“狮子雕塑”的设计出主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B)。A.小华说:“让狮子的嘴张大一些,让它的牙齿尖一点,露出来。”B.小鹏说:“设计得酷一点,让它头上的卷毛夸张一些,不那么写实。”C.小莉说:“这个狮子呀,给它打扮一下,最好镶嵌一些宝石。”D.小燕说:“别忘了,还要在它的脖子上配个铃铛。”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姓名:黄良宇分数:120分品谛教育-2-三、阅读下面的文言片段,完成11-13题。(10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1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①问.于师旷:(向,介词)②安敢戏.君乎:(戏弄)③如日出之.阳:(助词,的)④臣闻.之:(听说)1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师旷将“暮”又理解成什么意思?(4分)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2分)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三、古诗默写。(6分)14.填空。(每空一分,共6分)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⑶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刻画江南残冬早春景色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⑷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⑸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四、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5-19题。(16分)奶奶的粽子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15.本文的线索是奶奶的粽子,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我对奶奶的思念。(2分)16.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文章开头先用歌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结尾互相呼应;(2分)然后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做铺垫。(2分)17.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1)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一个“捧”字,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朴实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奶奶的慈爱和对孙女的疼惜,表达了奶奶希望孙女过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18.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3分)因为奶奶的粽子是我儿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一直伴随着我长大;奶奶的粽子有着独特的甘醇,那种纯粹的清香沉淀在心里,让我留恋难忘;奶奶的粽子包含着浓浓的温暖和关爱,也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19.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一只只香甜的粽子。对于青春年少的你来说,故乡又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
本文标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6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