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资源的整合创新与实效性探索》
1新形势下学校传统德育资源的整合创新与实效性探索课题报告浙江省宁海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学校的德育机制、内容形式、资源利用等方面必须符合时代的需要,适应德育工作的新变化。我们看到,由于当前德育在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以及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地方,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组长:应华彬成员:边峡潘亚奎陈方梁执笔:陈方梁2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这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与着眼点。我校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创办于1926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建校伊始,就成立了宁海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成为当时全县革命活动的中心,并涌现了王育和、范金镳、柔石、包定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他们的光辉业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成为我校极为珍贵的传统教育资源。同时,建校近八十年来,学校始终继承和发扬着这种精神,在德育理念、内容、途径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丰富德育资源和以革命传统为依托的学校德育特色。学校自身的德育资源是德育的宝贵财富。它既有德育的共性功能,又具有贴近学生、身同亲受的独特优势,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资源普遍存在着闲置、冲突或利用不当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整合和创新,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为些,我们开展《新形势下学校德育资源的整合创新和实效性探索》研究,期待在这方面有3比较好的突破。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追求当前大力弘扬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即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亦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德育的核心追求。我校是一所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创办的学校,其独特的办学历程本身就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直接体现,前辈们的高尚境界和奋斗业绩起着无穷的榜样作用,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鲜活教材。2、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的基本途径德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知情意信行的转化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利用学校自身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进行体验,无疑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就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的目的。3、在继承中发扬有利于德育特色的形成道德建设是全社会都共同关注的话题,关于德育的本质、作用、内容、方法、途径等研究国内外都有大量的成果,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但这些并不能代替学校自身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我校在长期办学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不仅在原有4的办学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与时代的精神相吻合,是当前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在整合中创新、继承中发扬,不仅有利于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我校德育特色的形成。三、课题研究的设计与构想1、课题概念的界定德育资源是指对培育人的德性起作用的因素,具有多种类别和丰富的形式。它以自然或人为的形态存在着,对人的思想道德和情感起着全面渗透的作用。所谓传统德育资源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对当前的社会道德教育仍有积极意义的各种要素。《新形势下学校德育资源的继承和实效性探索》旨在根据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对传统和现存的各种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和利用,并根据时代要求拓展新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德育资源在学生成长的作用,不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课题研究的内容(1)革命传统下德育资源的整合研究。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对现有的德育资源进行分类界定,整合重组,以达到资源的优化和有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在德育工作中的针对性。(2)培养目标下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依托我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革命传统,进行传统德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通过宣传先辈的光辉业绩,弘扬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爱国、爱校的自觉性,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3)新形势下德育资源的拓展研究。根据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以创新的视角来拓展新的德育资源。坚持学校、5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健全各种德育机制,寻求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3、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1)通过挖掘和整理传统德育资源,丰富学校的德育内容和形式,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德育特色。(2)通过整合和优化现有德育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通过拓展新的德育资源,创新学校德育的模式,走出一条既符合学校实际,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新路子。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一)革命传统下德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我校是一所由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创办的学校,历史悠久,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建校伊始就成为当时全县乃至整个台州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中共县委和教育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均由我校教师兼任。在党的领导下,许多措施和教学内容都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如在省内首先实行男女同校,教育学生学习《共产主义AB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等。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浙东“亭旁暴动”总指挥包定、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林迪生、林淡秋、著名作家许杰等都曾在我校任教和开展革命活动,柔石还为学校编写了校歌……这些熠熠生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学校珍贵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年代久远和屡经挫折,学校自身保存的史实资料很少,需要通过搜集和整理来还原历史真实,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61、通过校友会、校庆、走访等活动来广泛征集历史资料。校友会、校庆等活动是校友追忆当年、畅谈友谊的传统活动,也是学校搜集校史资料的良好时机。学校每年都有原某年某届、或某班级的校友到学校举办同学会,学校一方面热情接待,同时向他们征集当年学习生活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总是得到校友的大力支持。现学校保存的创办时的师生合影、柔石谱写的校歌手稿、老校图片等珍贵资料实物大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的。学校定期举办校庆活动,最近的两次校庆规模都比较大,一次是60周年校庆,在老校举办,邀请了包括第一任老校长(原称校务主任)在内的等众多老校友、知名人士,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一次是80周年校庆,结合课题的研究要求,在筹办阶段我们就预先寄发校史资料征集通知,以及老校友当年学习生活的回忆文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之外,我们还经常进行主动走访来搜集资料,如走访县志办、县图书馆,翻拍当年《宁海民报》等与我校有关的图片报道;走访老教师老校友,了解当年的教育教学情况,请他们撰写回忆文章;80周年校庆前,课题组成员和学校领导还专程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召开校友联谊会,了解校友在各地的工作生活情况,掌握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努力,丰富了我校的办学历史,拥有了丰富翔实的校史资料,这从附录《薪火相传——宁中80年办学历程》校本教材中可以看出。2、通过编写校史,编印校本教材,设立校史馆等措施来梳理办学历史。80周年校庆的筹备阶段,我们以60周年校庆整理的史料为基础,结合新搜集的各种资料,由专人负责,分别编写了《宁海中学校志稿》、《宁海中学史料选》、《宁海中学图片集》、《宁海中学书画集》、《宁海7中学教师诗词集》等校史专著;编写了《薪火相传——宁中80年办学历程》、《宁海读本》等8本校本教材,对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传统特色进行了全面梳理;学校投资60余万元,重建了校史馆,分“走过历史”、“走进今天”、“未来奠基”、“传统特色”、“柔石纪念室”等五大版块进行了重新布置,并广泛搜集校友著作、所获荣誉、史料实物进行充实,使校史馆成为对学生进行校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3、通过分析、整合等方法来凸显学校德育特色在挖掘、搜集大量、丰富校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整合,梳理出学校办学历史中的几大特色。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热情。我校在建校伊始,就首开男女同校之风,组织学习《共产主义ABC》;在革命斗争年代,自办《铁笔》等刊物,组织韦斯社,学习革命理论,成立宣传队,宣传革命主张;并涌现了蒋如琮、范金镳、柔石、王育和、包定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他们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论环境如何艰难,都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其中原学校教师包定领导了著名的“浙东亭旁起义”;柔石则最为典型,在担任宁中教师期间,自编国语讲义,宣传革命理想,并谱写了《宁海中学校歌》,传唱至今;担任县教育局长期间,仍在宁中兼课,并为学校“立案”和筹建新校日夜奔忙。在上海与鲁迅结识,合办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执行委员,并由冯雪峰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被捕后,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二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校创办时,借800元经费和正学小学校舍上课,未及二月,即遭当局“遣散查办”威胁,60余师生连夜8奔波,步行至南乡海游镇,借海游小学苦苦支撑。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学校遭地痞滋扰洗劫,校产被毁,多名师生被打成重伤和遭绑架,学校无奈停课。1928年受“亭旁起义”失败牵连,师生遭通辑,又被迫解散。1941年日寇侵占浙东,学校匆忙迁至西乡慈云寺,后又迁至黄坛,一年多始回县城。1945年6月日伪军进驻县城,学校沦为马场、损毁严重,秋季无法照常开学。解放后,学校渐趋稳定,但也遭“文革”大动乱,彻底被“砸烂”,教师下放,学生下乡,1971年始得复办。一路坎坷走来,可谓“几度经磨难,风雨苦坚持”。三是党的先锋模范作用。1926年夏,共产党员——上海大学毕业生蒋如琮征得学校党组织同意,邀集在浙江省图书馆工作的共产党员范金镳及几个在上海学习和工作的宁海籍知识青年,回到家乡宁海县城筹建宁海中学,并成立了中共宁海中学支部,蒋如琮、范金镳为负责人。党员还有在宁波入党的邬植庭等。这是宁海最早建立的中共组织;因当时宁海辖属台州,故也是台属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党支部以学校为基地,师生为对象,积极培养骨干,认真发展党员。此后几年里,从中共宁海支部到中共宁海县委,领导机关的驻地都在宁海中学,历任领导成员都有宁海中学教员的身份,五个下属组织负责人为本校师生。在党的领导下,师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使初创时的宁海中学,不仅成为宁海共产党的诞生地,而且成为宁海早期共产党的活动中心,宁海革命的摇篮。四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第一,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建校与建党的相辅相成,使学校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重的革命色彩,之后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学校始终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北伐时师生送信件、做向导,支持北伐军;解放战争时学生组建“鲁迅部9队”开展武装斗争,以实际
本文标题:《新形势下学校德育资源的整合创新与实效性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91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