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新时期教育发展改革的宏伟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新时期教育发展改革的宏伟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所康国务院给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联系电话:83758280《苏南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合),江苏教育出版社,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研究》(合),江苏教育出版社,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体教育论》,河海大学出版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创新教育论》,江苏人民出版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培养模式论》,东南大学出版社,获江苏省精品图书二等奖;《江苏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合),河海大学出版社,获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民教育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主要作品2010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文本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纲要》。《纲要》既注重谋划长远,又注重解决当前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既注重在理念和思路上进行阐述,又注重提出扎扎实实的政策举措;既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又对社会各界提出了要求,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一、新时期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二、新时期国内发展的新形势三、新时期教育发展凸显的新矛盾四、新时期教育发展改革的总目标五、新时期教育发展改革的总方针六、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一、新时期国际环境的新变化《规划纲要》文本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国际环境有这样一段论述:“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一段论述高度概括地说明了新时期国际环境的基本特点,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发展改革必然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可以建立“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简称“后危机时期”)这一新概念。“后危机时期”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所处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2010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的讲话中使用了这一概念,要求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准确把握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必须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及本质有清醒的认识。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8年11月,伊丽莎白二世视察伦敦经济学院时,曾经向在场的经济学家发问:“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它(金融济危机)?”——是“智慧人士的集体失误”?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8年8月,当时还是美国总统竞选者的奥巴马说:我们不是因为历史的意外才走到这一步,是华尔街的贪婪和不负责任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仅是人性(或资本)的贪婪和责任心的缺失?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8年9月,英国大主教罗恩・威廉斯撰文指出,股市投机者从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中获利,他们是“银行抢劫犯”,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他还指出,共产主义之父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发表的有关资本主义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9年1月,在巴黎举行了“新世界、新资本主义”研讨会,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等出席了会议。会议认为这次危机是不受约束的“老资本主义”造成的,必须从危机中汲取教训重建“新资本主义”。——是“老资本主义”之过?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在2009年1月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俄罗斯总理普金把此次危机形容为一场“完美风暴”。普京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不恰当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这种由一个地区过度印发货币和消费,另一个地区不断储蓄并制造廉价品的模式,已经遭受了重大挫折。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9年2月,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澳大利亚《月刊》杂志2月号上发表了题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长篇论文。他认为,本次危机正是过去30年来自由市场理论主宰经济政策的最终恶果。这种理论有时也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原教旨主义、撒切尔新政或华盛顿共识,其理论核心是应限制政府活动,最终由市场力量全面取而代之。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在2009年1月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温总理指出:有关经济体宏观政策不当;长期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而过度扩张;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创新不匹配,金融衍生品风险不断积聚和扩散。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次贷危机,简单地说,就是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被迫向没有还贷能力的人放贷,最终由于买房的人还不了钱,从而引起危机。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看,这是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在美国商品房买卖领域的具体表现。社会需求:2000年美国家庭住房拥有率60%左右,为满足居民住房需求并刺激经济增长,按20万美元一套估算,大约造了2500万套房。社会购买力:美国经济在2000年至2005年间增长了12%,同一时期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的工资只增加了3%。到2008年底,主要以零首付和几乎是零利率的方式,累计发放住房贷款5万亿美元,加上购车消费、信用卡消费等,全国家庭贷款余额1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国GDP总额的3/4,相当于全国家庭年收入总额的136%。房屋建造和有限购买力发生矛盾:到2008年底,有120万套住房因无法还贷被银行收回,尚有240万套无法售出,于是引发次贷危机。借贷消费,寅吃卯粮,本质上是用明天的收入支付今天的消费,用明天的市场需求化解今天的“生产过剩”,支撑今天的经济增长。2010年《求是》杂志第1期刊载中宣部长刘云山《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和启示》一文,阐述了关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本质的基本观点。刘云山在文章中指出:“从表面现象看,这场危机源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大量违约和金融衍生产品泡沫破裂,引发全面信用危机。从直接起因看,这场金融危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当、虚拟经济过度扩张、政府监管缺失造成的,是长期负债消费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结果。从内在本质看,这场危机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暴露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深层次结构矛盾,暴露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严重缺陷。这场金融危机演变为一次深度的世界经济衰退,进一步反映了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危害。”——刘云山:《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和启示》此次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格局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任何一次国际性的大危机之后,必定会通过国际关系领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调整,从而实现新的平衡。为了把握此次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不妨对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略作回顾。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大动荡、大变革、大调整,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日本、德国、意大利为摆脱危机走出衰退,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政策,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不到10年时间,便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二,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进行局部调整,变革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垂死的、腐朽的状态,使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有人称此为从传统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三,苏联抓住经济危机的机遇,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加速推进工业化,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大危机中惟一的一片绿洲。金融危机后国际环境的变化趋势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环境也必然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调整。国际环境的动荡、变革和调整将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际贸易体系的动荡。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推进,全球出口贸易总额2000年为6.3万亿美元,2008年增长到15.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2%左右,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左右。大流通带来了大失衡。在2009年7月3日举行的全球智库峰会上,周小川行长指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世界宏观经济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产油国、中国、日本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经常项目顺差很大,从经常项目逆差或低储蓄国的情况来看,美国一家非常突出。从下图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全球贸易不平衡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保罗•克鲁格曼2010年1月1日发表专栏文章《中国人的新年》,打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向中国发难。文章说中国的贸易政策抢走了美国数百万就业岗位。文章还说自由贸易理论是用来忽悠别人的,我们自己怎么能信呢?金融危机后国际环境的变化趋势二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是以国际货币体系作支撑的。国际贸易失衡的内在机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处于“无制度”、“无约束”的状态。二战结束以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从此,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处于“无制度”、“无约束”的状态。为了维持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国将美元与国际贸易中的大宗商品——石油挂钩,于是世界经济中出现了“石油美元”的新现象。当今世界,美元按下列路径进行循环:美国印制钞票从世界各国进口商品——各国通过贸易顺差获得美元——各国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或其他有价证券使美元回流到美国——美国利用充裕的货币在国内外投资或收购并购其他国家的资产。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与贵金属完全脱钩,货币的价值完全建立在政府信用基础之上。美国政府不讲信用,其他国家对他毫无办法。于是世界演变成一个中心通过印刷钞票消费物质财富,而另一个中心消耗资源生产物质财富。不受约束的美元将世界经济格局打造成两个工厂:“美国——印钞工厂”,“各国——制造工厂”。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希拉里·克林顿曾经得意地说:我们用中国的钱,中东的石油,发展我们美国的经济。2010年2月25日,作为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国会大骂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格林斯潘的“无耻”建议导致美国现在财政赤字高涨,给国家安全带来风险。希拉里说:“10年前美国还拥有平衡预算,而今却债台高筑”,“我清楚地记得格林斯潘在一个听证会上称,其实我们不需要还债。在我看来,这是无耻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正在酝酿变革。欧洲人早就看清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建立欧元体系与之对抗,但欧元体系内部也存在深刻矛盾,处理不好欧元体系有崩溃的危险。金融危机后国际环境的变化趋势三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的发展方式受到质疑,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美国开始调整经济增长方式。2009年11月,奥巴马提出,美国经济要从过去的主要以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加快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在较长时间内,美国的储蓄率几乎是0,现已上升到7%,外贸逆差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由6%下降到3%。奥巴马政府还作出规划,争取使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9年的11.2%下降到2012年的3.7%。为缩减赤字,登月计划被迫取消。英国也在谋划转变发展模式。英国的经济状况与美国相似,突出地表现为高赤字率和高负债率,2009-2010年英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13%,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60%。最近英国政府提出,从现在起到2015年每年削减财政赤字1400亿英镑。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英国正逐步减少对金融业的过度依赖。欧元区在债务危机的大浪中挣扎。西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也开始调整增长方式,缩减财政赤字,勒紧裤带偿还外债。在大调整的背景下,世界性的需求不足和市场萎缩将是一个中长期趋势,各国都在调整经济增长方式
本文标题:新时期教育发展改革的宏伟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