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直流调速系统-课件(教师版)1-2
1.2晶闸管-电动机(V-M)系统的主要问题内容提要(1)触发脉冲相位控制(2)电流脉动及其波形的连续与断续(3)抑制电流脉动的措施(4)晶闸管—电动机系统的机械特性(5)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的放大系数和传递函数晶闸管-电动机(V-M)系统V-M系统主要是通过调节触发装置的控制电压Uc来移动触发脉冲的相位,即可改变整流电压Ud,从而实现平滑调速。在如图可控整流电路中,调节触发装置GT输出脉冲的相位,即可很方便地改变可控整流器VT输出瞬时电压ud的波形,以及输出平均电压Ud的数值。a)u1TVTRLu2uVTudidu20t12tttttug0ud0id0uVT0b)c)d)e)f)++OOOOO1.2.1触发脉冲相位控制RL+_+_Ud0IdE•等效电路分析如果把整流装置内阻移到装置外边,看成是其负载电路电阻的一部分,那么,整流电压便可以用其理想空载瞬时值ud0和平均值Ud0来表示,相当于用图示的等效电路代替实际的整流电路。图1-7V-M系统主电路的等效电路图式中—电动机反电动势(V);—整流电流瞬时值(A);—主电路总电感(H);—主电路等效电阻(),R=Rrec+Ra+RL。EidLR•瞬时电压平衡方程tiLRiEuddddd0(1-4)对ud0进行积分,即得理想空载整流电压平均值Ud0。用触发脉冲的相位角控制整流电压的平均值Ud0是晶闸管整流器的特点。Ud0与触发脉冲相位角的关系因整流电路的形式而异,对于一般的全控整流电路,当电流波形连续时,Ud0=f()可用下式表示触发脉冲相位控制式中—从自然换相点算起的触发脉冲控制角;—=0时的整流电压波形峰值(V);—交流电源一周内的整流电压脉波数。对于不同的整流电路,它们的数值见表1-1。Umm•整流电压的平均值计算cosπsinπmd0mUmU(1-5)表1-1不同整流电路的整流电压波形峰值、脉波数及平均整流电压整流电路单相全波三相半波三相全波六相半波Um22U*22U26U22Um2366Ud0cos9.02Ucos17.12Ucos34.22Ucos35.12U*U2是整流变压器二次侧额定相电压的有效值•整流与逆变状态当0/2时,Ud00,晶闸管装置处于整流状态,电功率从交流侧输送到直流侧;当/2max时,Ud00,装置处于有源逆变状态,电功率反向传送。为避免逆变颠覆,应设置最大的移相角限制。相控整流器的电压控制曲线如下图:图1-8相控整流器的电压控制曲线O•逆变颠覆限制通过设置控制电压限幅值,来限制最大触发角。1.2.2电流脉动及其波形的连续与断续由于电流波形的脉动,可能出现电流连续和断续两种情况,这是V-M系统不同于G-M系统的又一个特点。当V-M系统主电路有足够大的电感量,而且电动机的负载也足够大时,整流电流便具有连续的脉动波形。当电感量较小或负载较轻时,在某一相导通后电流升高的阶段里,电感中的储能较少;等到电流下降而下一相尚未被触发以前,电流已经衰减到零,于是,便造成电流波形断续的情况。•V-M系统主电路的输出图1-9V-M系统的电流波形a)电流连续b)电流断续OuaubucudOiaibicictEUdtOuaubucudOiaibicicEUdudttudidid1.2.3抑制电流脉动的措施在V-M系统中,脉动电流会产生脉动的转矩,对生产机械不利,同时也增加电机的发热。为了避免或减轻这种影响,须采用抑制电流脉动的措施,主要是:设置平波电抗器;增加整流电路相数;采用多重化技术。(1)平波电抗器的设置与计算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三相半波整流电路三相桥式整流电路mind287.2IULmind246.1IULmind2693.0IUL(1-6)(1-8)(1-7)(2)多重化整流电路如图电路为由2个三相桥并联而成的12脉波整流电路,使用了平衡电抗器来平衡2组整流器的电流。并联多重联结的12脉波整流电路MLTVT12c1b1a1c2b2a2LPM1.2.4晶闸管-电动机系统的机械特性当电流连续时,V-M系统的机械特性方程式为式中Ce—电机在额定磁通下的电动势系数,Ce=KeN。式(1-9)等号右边Ud0表达式的适用范围见1.2.1中的有关内容。)cosπsinπ(1)(1dmed0deRImUmCRIUCn(1-9)(1)电流连续情况改变控制角,得一族平行直线,这和G-M系统的特性很相似,如图1-10所示。图中电流较小的部分画成虚线,表明这时电流波形可能断续,式(1-9)已经不适用了。图1-10电流连续时V-M系统的机械特性△n=IdR/CenIdILO上述分析说明:只要电流连续,晶闸管可控整流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线性的可控电压源。当电流断续时,由于非线性因素,机械特性方程要复杂得多。以三相半波整流电路构成的V-M系统为例,电流断续时机械特性须用下列方程组表示(1-10)(1-11)式中;—一个电流脉波的导通角。]2)6πcos()6π[cos(π2232e2dnUCRUI)e1(]e)6πsin()6π[sin(cos2ctgectg2CUnRLarctg(2)电流断续情况(3)电流断续机械特性计算当阻抗角值已知时,对于不同的控制角,可用数值解法求出一族电流断续时的机械特性。对于每一条特性,求解过程都计算到=2/3为止,因为角再大时,电流便连续了。对应于=2/3的曲线是电流断续区与连续区的分界线。图1-11完整的V-M系统机械特性(4)V-M系统机械特性(5)V-M系统机械特性的特点图1-11绘出了完整的V-M系统机械特性,分为电流连续区和电流断续区。由图可见:当电流连续时,特性还比较硬;断续段特性则很软,而且呈显著的非线性,理想空载转速翘得很高。1.2.5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的放大系数和传递函数在进行调速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时,可以把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当作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应用线性控制理论进行直流调速系统分析或设计时,须事先求出这个环节的放大系数和传递函数。实际的触发电路和整流电路都是非线性的,只能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近似看成线性环节。如有可能,最好先用实验方法测出该环节的输入-输出特性,即曲线,图1-13是采用锯齿波触发器移相时的特性。设计时,希望整个调速范围的工作点都落在特性的近似线性范围之中,并有一定的调节余量。触发器和整流装置的传递函数•触发和整流装置放大系数的计算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的放大系数可由工作范围内的特性率决定,计算方法是图1-13晶闸管触发与整流装置的输入-输出特性和的测定cdsUUK(1-12)如果不可能实测特性,只好根据装置的参数估算。例如:设触发电路控制电压的调节范围为Uc=0~10V相对应的整流电压的变化范围是Ud=0~220V可取Ks=220/10=22•触发和整流装置的放大系数估算•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的传递函数在动态过程中,可把晶闸管触发与整流装置看成是一个纯滞后环节,其滞后效应是由晶闸管的失控时间引起的。众所周知,晶闸管一旦导通后,控制电压的变化在该器件关断以前就不再起作用,直到下一相触发脉冲来到时才能使输出整流电压发生变化,这就造成整流电压滞后于控制电压的状况。u2udUctt10Uc1Uc21tt00022Ud01Ud02TSOOOO(1)晶闸管触发与整流失控时间分析图1-14晶闸管触发与整流装置的失控时间显然,失控制时间是随机的,它的大小随发生变化的时刻而改变,最大可能的失控时间就是两个相邻自然换相点之间的时间,与交流电源频率和整流电路形式有关,由下式确定(1-13)(2)最大失控时间计算式中—交流电流频率(Hz);—一周内整流电压的脉冲波数。fmmfT1maxs(3)Ts值的选取整流电路形式最大失控时间Tsmax(ms)平均失控时间Ts(ms)单相半波单相桥式(全波)三相半波三相桥式、六相半波20106.673.331053.331.67相对于整个系统的响应时间来说,Ts是不大的,在一般情况下,可取其统计平均值Ts=Tsmax/2,并认为是常数。也有人主张按最严重的情况考虑,取Ts=Tsmax。表1-2列出了不同整流电路的失控时间。表1-2各种整流电路的失控时间(f=50Hz)用单位阶跃函数表示滞后,则晶闸管触发与整流装置的输入-输出关系为按拉氏变换的位移定理,晶闸管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14)(4)传递函数的求取)(1scs0dTtUKUsTKsUsUsWse)()()(sc0ds由于式(1-14)中包含指数函数,它使系统成为非最小相位系统,分析和设计都比较麻烦。为了简化,先将该指数函数按台劳级数展开,则式(1-14)变成(1-15)33s22ssssss!31!211ee)(sssTsTsTKKKsWsTsT近似传递函数考虑到Ts很小,可忽略高次项,则传递函数便近似成一阶惯性环节。sTKsWsss1)((1-16)(6)晶闸管触发与整流装置动态结构sTssKeUc(s)Ud0(s)1sTKssUc(s)Ud0(s)a)准确的b)近似的图1-15晶闸管触发与整流装置动态结构框图ssss小结1、V-M系统通过调节触发装置的控制电压Uc来改变控制角α,改变整流电压Ud,实现平滑调速。2、V-M系统主电路有足够大的电感量,且电动机的负载也足够大时,整流电流是连续的脉动波形。当电感量较小或负载较轻时,电流波形是断续的。3、抑制电流脉动的措施是:设置平波电抗器;增加整流电路相数;采用多重化技术。小结4、电流连续时,V-M系统的机械特性是一族平行的直线,是线性的;电流断续时,机械特性变软上翘,是非线性的。5、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是一个纯滞后环节,其传递函数为近似处理为sTssKeUc(s)Ud0(s)1sTKssUc(s)Ud0(s)
本文标题:直流调速系统-课件(教师版)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2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