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步推进的建设目标透出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关键词】: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正文】2012年11月8日至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①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义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既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的是“强盛中国”;也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的是“幸福中国”,目标更加科学,内涵更加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一)一字之变,表明进入新阶段十八大主题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报告的第三部分更是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建设”到“建成”,虽只是一字之变,然而其寓意却极为深远:它表明了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次大会将“建设”改为“建成”,表明未来十年的基础条件、目标任务、历史方位与以前有所不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二)一字之变,宣示了目标实现的可感知性十八大将以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过程并无定型,结果则必须是具体而微、可感可知的,这就让人民深刻感受到小康社会的真实性。(三)指标更科学,更让人信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十八大报告将十七大的“总量”改为“人均”的表述,并加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目标。“两个翻一番”的新指标,体现了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并重。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对全面小康的指标更科学,更让人信服。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期。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指标,这一目标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这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这也反映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宗旨,就一直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处的现状我们之所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是因为我们还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国际现状从全球来看,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正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正在调整、变革,变化的本身其实就是机遇,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机遇转眼即逝,挑战长期存在,关键在于主动寻找机遇,善于抓住机遇。(二)国内现状1.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科技实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2.国内有广阔市场,扩大内需、城镇化的提升均将提供巨大潜在的经济需求,中国人口众多,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会有很强的需求拉动。3.我们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既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又会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必将有力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4.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有着强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腾飞富强的向心力,团结奋进,凝聚力量,就一定能夺取新的胜利。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全面”,“全面”包含了两层重要含义:一是小康社会的建设领域是全面的,它不仅仅是要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全面进步;二是小康社会所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就当前而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换句话说,没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稳固的物质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民的普遍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因此,“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切实有效地解决,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一)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综合生产能力很薄弱,农民纯收入增长不稳定。从十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结构上看,工资性收入和畜牧业等收入稳步发展,而农业种植业波动较大。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收入就高。如遇到旱、涝等灾害,收入马上就减少。大旱不能抗,大涝不能排,农业发展还摆脱不了大自然的桎梏。(二)科学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尽管科学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的科技水平已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加之科技部门人员本身传授方式、方法或掌握的程度受限,以及农民自身的科技知识低下,不适合当今科技步伐,在生产上还存在弊端。出现一些农业问题,农民不懂技术防治不了,科技部门又受人力物资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帮助农民逐一进行解决。(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等隐形的农民负担制约农民增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使得农民生产成本的扩大,也直接减少农民的纯收入。农民收入不增加,生活水平不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也很那实现。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及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一)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是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得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性”,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农业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2.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推进城镇建设既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3.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消灭贫困。目前,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一部分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没有解决。同时应该看到,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的生活标准还很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距。4.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5.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使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二)社会社会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社会的协助,社会应全力配合国家,大力支持国家政策,践行国家政策,以(三)家庭(四)个人1.,首先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知识,在学校里培养一定的能力,掌握好必备的技能,为以后走出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我们应该了解社会时事,高度关注党中央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并且积极响应。最后,尽自己的一份薄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虽然我们还是学生,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事,比如积极宣传环保并以身作则,在学校参加或组织一些开拓创新的活动等。3.会需要我们当代青年发挥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我们都知道当代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就是要不断地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我们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2.必须将个人的力量融入集体的智慧之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有了较高的个人素质,还不一定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建设事业来说,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将个人的理想,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保一致,将个人的才智融人集体的智慧之中,集体的力量才会更加强大,伟大的事业才能得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也会因此得到升华。因为个人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力量只有结合集体之合作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力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注释、参考文献)
本文标题: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5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