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秋月》教案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的《中秋月》,课文将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还原了“中秋月”的真实面目。一、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2、主要作品《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地学通论》《物候学》《竺可桢全集》等三、研习新课1、阅读第一自然段中秋佳节,文人学士赋诗填词欢度中秋,的确富有诗意。作者列举宋代仕女中秋游西湖赏月为例,说明中秋佳节的浪漫性。小结: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的佳节。2、阅读第二自然段中秋,顾名思义,应是“三秋恰半”,(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课文引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中秋节时间。但这一时间是否符合科学的界定呢?作者从当时天文学、气象学上对四季的不同划分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天文学上的“中秋”应在阳历11月5号或6号(立冬);气象学上的“中秋”应该在阳历10月15日、16日左右。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四季的划分,中秋节应该在秋分(阳历9月23日)。因此,虽然说是“中秋”节,但按照科学的定义,并非正是“三秋恰半”小结: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传统的中秋节,并非科学定义上的“中秋”。3、阅读第3、4、5自然段第3段:先引用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大公报》副刊《大公园》的文章,随后作者指出这只是诗人、文学家们的幻想,然后从科学角度给出了解释。第4段中,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作者首先从科学理论上解释了月亮的亮度,一是月亮的光度甚小,在此,作者用太阳、煤油灯、蜡烛三者与月亮进行了比较,月亮的亮度是最小的,只有一又三分之一烛光。二是月亮的亮度与其自身与地平的角度的正弦成正比(0度—90度范围),角度越大,月亮的亮度越高。但是,“中秋的月亮(除非在热带的地方),是绝对不会到天顶的”。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在热带,所以,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地区来说,中秋的月亮不会到天顶,也就达不到最亮。基于这一理论,下面的解释自然就容易理解了。第5自然段:作者再次引用古人的话:“冬日可爱,夏日可畏。”说明太阳的亮度也和其与地平的角度有关。而月亮与地平的角度恰恰是冬至附近最高,夏至附近最低的。因此,满月最亮的时候,即“月当头”的时候,也是冬至前后,作者举具体年份的中秋月为例,进一步说明月亮最亮的时候不在中秋。此外,作者还指出月亮的亮度还与云量有关,作者列出数据,说明中国传统中秋九月时的云量比十二月要厚得多,中秋的月亮自然就不如十二月冬至附近的月亮亮了。小结:第三部分(3、4、5段):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月亮最亮时应该是12月冬至左右。4、阅读读第6、7自然段1)“一年明月今宵多”:在第6段中,作者主要说明了一年之中月亮普照地球时间最长的时候不在中秋,而在冬至前后。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所以“一年明月今宵多”,从普照时间上来说是不准确的。2)从大小来说,是不是中秋月更大一些?在第7段中,作者首先指出,月亮的大小人的肉眼是分辨不清的,与我们的视觉神经有关:“凡看物直看看得大,下看或上看看得小。”并引用《列子》卷五中的故事进行说明。两小儿辩日,不能识别太阳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月亮也是如此,从科学角度来说,月亮在天边时远,看起来应该小一些。但是,人的视觉却感到月亮大一些(这是因为直看的缘故),作者对这一现象作了一定的解释。接着指出,八月半(中秋)月亮的大小是与其离地球的近地点和远地点有关的。所以,从人的眼睛看月亮的大小上来说,“一年明月今宵多”,也是不准确的。小结:中秋月并非特别圆大,也不照临长久。5、阅读读第8、9、10自然段作者提出问题,中秋月“千余年”被人“顶礼崇拜”的原因何在?作者从农民的收获与月亮出山的时间做了分析。首先说明文人笔下中秋月出山“姗姗来迟”不符合科学的事实。相反,中秋以后的月亮出山却特别早。接着,作者列出了1948年杭州上元节和中秋节月出时间表,从科学上说明中秋以后月亮出山要比以往的时间更早一些。针对这一现象,作者从天文学方面作了一定解释,并说明这是“中秋月和旁的月望时不同的一点”,也是中秋月优越的一点。从月出时间上说明之后,作者又从农民收获的心理上说明了中秋月被人崇拜的缘故。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中秋以后的月亮出山要比往日早些,可以延长农民田间耕作的时间。所以,“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对其情有独钟。西方人也特别青睐,称之为收获月。最后,作者用拟人的口吻纠正了文人笔下的错误描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秋月是值得我们留恋的,而中秋节也是值得保留的”。作者在阐释科学知识同时尊重了中国人的感情。6、补充中秋节的来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四、合作探究1、请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中秋节的定义是什么?答:文中(甲)部分“天文…至…16日”。(2)描写月亮的句子有哪些?答:文中(乙)部分“平常的月亮…至…平日的的月亮”。(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答:从科学的角度对中秋月作出了客观的解释,别开生面。2、动脑筋,想一想,本文作者用了什么对比手法!(答案有多个下举一例子!)答:本文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把古人对中秋月亮的描写歌吟,与科学解释的结果一一对照,增强了说服力和吸引力!3、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猜谜游戏: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打一节日)答案是(中秋)中秋菊开(打一成语)答案是(花好月圆)4、展开四人小组,阅读(丙)、(丁)部分,想想下列问题!(意思相同即可)中秋节为什么受我国千余年顶礼崇拜呢?(答案不统一)中秋月为何这么受人注意,这其中有一个什么道理?(答案不统一)五、课堂小结作者具体应用了许多气象资料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介绍中秋月的同时也解释了中秋月的客观意思。从而证实了在同一个事物中,用文学和科学两个角度来看,会有着不同的结果!六、布置作业课文引用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句,回忆一下你所读过的诗词,请列举出五句有关月亮的诗句。
本文标题:中秋月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5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