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①土地即土壤;②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④土地即地球表面。2.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①土地即土地资产:土地具有权属和价值。②土地即土地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③土地即景观:是地表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3.认识土地概念需把握的几个要点①土地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的认识的深入而变化。②土地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③土地是重要的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④土地与土壤、国土、环境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4.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段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尚能产生巨大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二、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性:自然产物,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但人类绝不能创造新的土地。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由地球面积所决定。3、土地的空间性:三维空间,由此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式。4、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周而复始地使用。5、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属性。三、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充分体现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2、承载功能:在非农生产部门,是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3、仓储功能:表现在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依赖土地而形成的人文景观等,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四、土地利用(一)土地利用的概念1、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1)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和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利用系统2、土地利用中的问题1)技术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2)经济问题:土地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后,才能进入生产过程。3)社会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协调土地的权属、利益分配等生产关系问题。4)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或区域环境的影响。3、土地利用的几个派生概念:①土地利用结构;②土地利用布局;③土地利用方式。(二)土地的合理利用1.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2.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3.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途径①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②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学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1.规划: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的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其重要特性是未来导向性。2.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二、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的对象(一)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实质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职责是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二)与相关规划的联系与区别1.农业区划;2.城市规划;3.区域规划;4.国土规划。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一)主要任务: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组织土地利用这一侧面,来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问题,所以,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二)具体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最终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区位选择,最终将各业用地落实在土地之上。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一、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种类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性。(一)按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划分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当前土地管理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重要作用。①按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编制,分为五级;②是国家对规划地的农业用地及非农业建设用地实行的宏观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③各级规划均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编制、覆盖区域内全部土地;④规划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将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代表国家利益控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特定目的而制定的部门或跨行政区界线的区域性综合规划或单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3、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是属于微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继续和深入,是各项用地的安排,是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二)按规划时间期限划分: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长期规划。(三)按空间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二、土地利用规划程序: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好复杂的系统问题,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划工作程序。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第一节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一、地租和地价理论(一)理论核心: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1.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2.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土地价格。二、土地区位理论(一)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解释了区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规律。(二)理论指导意义1.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2.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三、持续利用理论(一)持续利用理论的核心思想1.可持续性。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支配这一生存空间的生物、物理、化学定律所规定的限度内,环境资源对人类福利需求的可承受能力或可承载能力。2.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1.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2.要考虑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四、生态经济理论(一)生态经济学及其思想1.生态经济学(Ecolomics)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2.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1.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律的制约。2.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考虑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对土地的利用,而忽视土地的开发、整治和利用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五、人地协调理论(一)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环境决定论;征服自然论;协调论。(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1.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2.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六、系统工程理论(一)系统工程:霍尔三维结构图(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指导:土地是一个系统;土地利用实际是对系统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一)定义: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1一定的规划区域: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行政区域;②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定量、保质、定位、规定用途;③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④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⑤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合。(二)作用:①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②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③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二、土地利用规划性质(一)总体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性。(二)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三)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四)控制的层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一)总目标: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即三个效益的统一。(二)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土地利用的合理调控;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第三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程序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1、提供规划的基础数据:自然、社会、经济等;2、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分析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4、提出规划重点解决的土地问题(二)土地供给量预测:1、评价土地质量;2、利用潜力的测算(三)土地需求量预测:对各部门未来用地的需求进行预测(四)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五)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为实现规划的目标,对各类用地进行综合平衡。(六)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达到用途管制的目的。(七)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包括法规、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等。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准备、编制和审批。(一)准备阶段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的领导组织和业务班子2、制定工作计划:具体工作计划的编制3、制定技术方案:规划依据、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成果要求等4、收集资料:做好规划的技术准备。(二)方案编制阶段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1)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后备资源评价,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客观依据。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依据。3)
本文标题:《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66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