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郑州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课件汇总
第一章绪论1.1.1城市的含义城——廊(防御)市——市场(交易)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1)县政府所在地2)非农人口2000+的乡政府所在地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1)非农人口6000+的镇2)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的镇现代城市的定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1)人口数量2)产业构成3)行政管辖1.1.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城市的形成: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定居、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工业——城市“城市”形成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的到淡水供应等2)经济发展水平3)政治组织2.古代城市发展1)影响因素1.防御——城市选址、布局与分区、城市防御设施2.社会形态——功能布局(贵族区、商人、贫民等分区)3.政治体制——城市等级与规模、建城思想(周礼、中)4.经济发展——布局与分区(宫市、集中市场、商业街)2)结果(表现形式):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文化中心城市3.近代城市的发展1)影响因素1.工业革命,大规模工厂化生产;2.工厂规模不断扩大;3.科技发展;4.环境2)结果(表现形式):工业城市,大城市。工业经济时代城市成为人类社会主要的聚落形式4.现代城市的发展1)影响因素1.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2.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3.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2)结果:世界城市式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1.2.1城市规划的含义国标: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三条: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1.2.2城市规划的任务(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健康运作。1.2.3城市规划核心内容(1)土地使用的配置(2)城市空间的组合(3)交通运输网络的构架(4)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1.2.4城市规划的特性1.技术性2.艺术3.政策4.民主5综合6前瞻7长期1.3“城市规划是一个过程”(1)城市规划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的背景及其过程中运作的,城市规划要在运作过程中对城市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它必然反映具体的社会意识形态。(2)城市规划编程过程政策研究——现状调查——目标制定——方案比较——评价、选择——方案确定——工程经济预算——实施——使用效果调查——反馈调整——政策研究从城市规划政策的形成到通过具体操作来实现这些政策,到实施反馈、政策修正、方案修订等城规是一个公众参与的动态过程(3)城规的真正意义在于对建设和发展的引导、指导和控制过程1.4城市规划的阶段划分两个阶段五个层次(1)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1)市域城镇体系2)城市总体规划3)分区规划(2)城市详细规划阶段。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用地的具体安排。1.5.1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总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3-5年。成果形式:文本图纸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2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城镇。3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布局4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2)中心区规划1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制定城市规划区范围2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3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4确定保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制定各种共鞥保地的保护范围(保线),制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1.5.2成果形式:文本。。。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限,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有条件建设的建筑类型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设计指导原则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快地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占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1.5.3成果形式:说明书、图纸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和平面图3对住宅、医院、学校、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4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5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管理6竖向规划设计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1.6城市规划的程序总规——控规——修规一般编制程序:编制、审批、实施1.6.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程序1编制的组织: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具体工作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2编制的程序:1城市人民政府对现有总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2基础资料收集3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4方案阶段5方案论证与评审6公示、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7方案审批8公布1.6.21编制的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观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城市分区规划组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2编制的程序1基础资料收集2方案阶段3方案论证与评述4公示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5方案审批6公布第二章居住区的发展、等级、规模及构成2.1居住区的发展演进1里坊2街巷坊巷3胡同四合院4里弄5邻里单位1)产生背景传统住区的特点:路网密度大、居住地块小、地块内没有完整的配套设施,进入20世纪后,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的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1面积小的街坊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2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不得不穿越城市道路3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4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使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2)规则的基本原则1城市道路不得穿越邻里单位2邻里单位内设有小学3中心建筑是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4保证充分的绿化5保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6大街坊:独立完整的地块、严谨对称、周边式布置、绿化环境、配套设施、人车分行7居住小区,居住区,综合居住区:居住区的规划布局、住宅设计、容积、设施配套、环境建设等均发生了较大改变。8居住发展前瞻A.满足不同阶层人群的不同需求及是否混居的探讨B.街区理念及住区开放型结构模式的探讨C.精确定位不同人群的居住区的设计(老年人社区、丁克及单身人群、核心家庭等)D.健康住区、生态住区、节能住宅等的探讨E.邻里关系、社区文化营造的探讨F.地域文化传承的探讨G.居住区交通组织的研究H.新技术的运用(风能、太阳能、水循环、节能等)2.2居住区的等级与规模城市居住区分为三个层次: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人口分解,设施配套等(1)居住区(residentdistrict)是一个城市中房屋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组成,划分边界为侧滑盖你是主干道、重要设施及自然边界等。规模:3-5w人;1-1.6w户;50-100ha(2)居住小区:是被城市道路和自然界限所围合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生活聚居地,小区内配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1-1.5w人;3-5k户;10-35ha(3)居住组团: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1-3k人;0.3-1.0k户4-6ha人口与用地规模:多层住宅区用地规模根据建筑高度、容积率进行相应调整(4)住宅街坊: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公建(5)住宅群落2.3这区与邻里(1)社区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通常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较密切的社会交往。A一定的地理区域: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社区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同,一般社会群体通常都不以一定的地域为特征B共同的意识与利益:居民间有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C教密切的社会交往住区与社区的区别:住宅区规划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2)邻里A定义:在地域的相互靠近这一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了友好往来和亲朋关系而逐步形成的共同生活、互帮互助的小群体邻里与邻居:邻里既表达了城市居民的住宅的邻近关系,又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邻里关系: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合理关系的三个层次:熟悉认识有印象B邻里与社区的区别○1社区除了包含“邻里关系”外,内容更广泛,包括围绕居住生活的管理、服务、设施等一系列内容的组织制度,如管理组织与制度、社区参与等。○2规模不同,邻里的规模较小,可被看作是社区的一个子系统或社区的最小规模2.4居住区用地组成2.4.1用地组成:城市居住区内依据活动类型可分为居住活动,公共生活活动,人流活动和游憩活动四大类,相应的,城市居住区的功能包括居住功能、公共服务功能、交通功能和游戏功能。居住去用地根据不同功能的需求,可分为四大类:(1)住宅用地(RO1)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流出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保地和杂物院等。(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O2)指居住区各类公建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道路、场地和绿地等。(3)道路用地(RO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4)公共绿地(RO4)满足规定的日照需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2.4.2用地配置(1)规范控制指标的影响因素:满足居住区居民的居住生活需求是确定居住区用地配置的基础,不同的居住对象对住宅区的居住、公共服务、户外环境和交通设施等存在不同需求,因而应根据居住对象特点,适度增减居住区各类用地构成的比例(2)用地配置的影响因素:区位,周边状况,现状情况,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需要注意的问题:A为老年人、儿童服务的设施应给予充分的考虑;B绿地指标一般不应低于
本文标题:郑州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课件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7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