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PeterZumthor节点逻辑重庆大学Zumthor近照(图片来源网络)彼得·卒姆托PeterZumthor1943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木匠,卒姆托15岁开始在木匠作坊当学徒。接受的正规建筑教育。1963年在巴塞尔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艺术的初级课程,随后学习的是家具设计。1966年在纽约普拉特学校作为访问学生学习建筑和设计。1968年在瑞士格劳宾登州历史保护委员会担任建筑师,以及住宅发展机构的测量员;1979年在瑞士格劳宾登州哈尔登斯泰因(Haldenstein)的小村庄开办事务所。彼得·卒姆托一直处于文化思想多元交织的动荡时期,其主要受贫穷艺术、观念艺术,极少主义、现象学的影响。真实材料的真实、构件元素的真实、建造的真实······精细精密细致、精心的构思、精准的控制、精美的表达······(图片引自网络)玻璃砖石木材(图片引自网络)玻璃幕墙节点——布雷根兹美术馆(图片引自网络)布雷根兹美术馆KunsthausBregenzArtMuseum美术馆位于奥地利布雷根兹小城的康斯坦茨湖畔南岸,卒姆托设计之初对美术馆的构想是一座可以吸收湖面薄雾和光的建筑。这作为设计的灵魂一直延续下来。卒姆托的选是——磨砂玻璃、鳞片状组装、从头到脚包裹。鳞片状构造是卒姆托喜爱的构造之一。建造分析TectonicandQuality(图片引自网络)玻璃板连接节点玻璃鳞墙模型(图片引自《华中建筑》-03/2010)节点分析金属夹钳的上方和下方各夹着两块相互水平重叠的玻璃板,一个夹钳夹4块玻璃板,上下各2块,玻璃板之间形成缝隙,玻璃的边缘打磨后直接暴露在外,湖面的薄雾可穿过开敞节点渗透进表皮矩形钢架空腔内。为了使每组玻璃板能在相同的水平和垂直线上安装,每块玻璃板的右边在水平方向上往内倾斜一个微小角度(大约2°),同时玻璃板的上边在垂直方向上往内倾斜一个微小角度(大约1°)节点分析确保组装完后的玻璃鳞墙成为横平竖直的墙体,这个原则就是玻璃片的左下边总是夹在外夹口1内,右下边总是夹在内夹口2内,玻璃片的左上边总是夹在外夹口3内,右上边总是夹在内夹口4内。从剖面上看可以发现,在夹口1、3中夹着的永远是玻璃的左边,在夹口2、4中夹着的永远是玻璃的右边。美术馆立面细部2(图片引自网络)鳞墙玻璃板倾斜排列的独特构思,使鳞墙立面获得丰富的阴影变化和感光层次。在光线的照射下,玻璃板左右重叠处的阴影以及重叠处产生的不同于单块玻璃板的感光效果,玻璃板上下缝隙处的黑影,外凸金属夹钳的点缀及其投影都使立面获得丰富而富于变化的细部。双层表皮处理可呼吸的表皮。(图片引自知网)鳞状表皮的根源美术馆半透明鳞状表皮结构的来源圣本尼迪教堂对周围建筑形制和居民记忆的采拮,而做出的木瓦鳞状表皮。一种会呼吸的表皮。展厅内部空间设计为两区模式,上区是用于采集自然光线吊顶空间,其内设有玻璃幕墙内表皮和活动遮阳百叶,光线可以从四周的玻璃鳞墙进入吊顶内,人工照明灯具也设在其内,吊顶内采集的所有光线均穿过磨砂玻璃吊顶板漫射入展厅。下区是展厅空间,设有全封闭的钢筋混凝土墙内表皮和墙外侧的保温层,墙上不开任何窗户或洞口,光线完全来自玻璃吊顶,楼层展厅具有封闭、静谧的空间氛围。(图片引自网络)由博登湖望美术馆美术馆透视美术馆俯瞰美术馆夜景透视(图片引自《华中建筑》-03/2010)砖石节点设计(图片引自网络)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KolumbaMuseum德国科隆设计的这座艺术博物馆坐落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哥特式教堂旧址上。建筑师成功地赋予现存遗迹和历史应有的尊严,从而成为人们反思的地方。建筑与周围建筑相同都严格与街道平行、屋顶轮廓线清晰鲜明、建造砖块异常大。建筑材料:科伦巴砖卒姆托在古老教堂的遗址处修建了一个全新的建筑,从最表观的印象来石,为了选择与古老的教堂残垣相协调的建筑材料,他与瑞士的彼得森(Petersen)砖制品厂进行合作,专门为该建筑开发了一种新型材料一一科伦巴砖。在材料烧制过程中,工匠通过控制砖窑内的进气量来调整材料颜色,使新材料的色泽柔和、质感自然,与老建筑的石材保持协调又不失新意。在材料尺寸方面,建筑师将科伦巴砖的尺寸设计为53cmX11cmX3.8cm,二块砖砌筑的高度(包括灰缝的厚度)正好等十一块老教堂石材的尺寸。(图片引自知网)工法特征:砖砌筑的诗意材料的编织该建筑结构方式为钢骨架外包双层砖墙,钢骨架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砖墙主要作为建筑的围护与装饰体系建筑砖砌工艺为横砖平砌,其中对建筑工艺表现影响最大的砌筑工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新建墙体与原有残垣断壁的交界处,另一种是镂空双层墙体的砌筑方式。新建墙体与原有残垣断壁的交界处采用“形式相似”方法进行“织补”式砌筑。二块新砖的厚度对应一块原有墙体的石材,接缝处用灰浆抹平。新老墙体通过材料模数自然过渡,既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材料特征,又在外观形式上有着鲜明的区别。(图片引自知网)镂空的双层墙体镂空的砖墙减弱了砖砌墙体的闭塞感,给建筑工艺表现带来了生动的光影效果。镂空砖墙的具体砌筑工法是用横砖编织成镂空网格,砖的排列方式采取不规则错列式,具体位置由建筑师手工排列确定。每砌12皮砖设一条砖带,起到拉结内外墙体的作用。外层砖墙的镂空网格与内层砖墙的镂空网格错层对位,以防止雨水灌入,新建筑犹如在原有的教堂遗迹上织补成,老教堂在交错的砖块之间获得了新生。(图片引自知网)无形的细部一、水平与垂直的界限:为了避免同质材料在建筑空间的表达上模糊不清,建筑师在建筑所有的水平面与垂直面的交接处都设计了2cm宽的开缝。这条缝隙清晰地划分了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的界限,限定了空间延展的方向。二、无边的窗口:建筑师希望该博物馆不仅仅是艺术作品展示的舞台,也希望它能够成为城市的展览馆,因设计了悬挂十墙体之外的外窗细部,从室内看到窗框,窗户就像一个巨大的洞口。这种细部设计拉近了建筑内部参观者与城市的距离。从室外看上去,完整的窗框悬挂十墙体之外,与建筑立面形成黄金比例,进而也成为了立面的活跃要素。三、转折的处理:建筑师在空间功能发生转折的地方,相应的设计了材料的变化。为大厅和楼梯部位的转折,大厅的材料延用外墙材料一一科伦巴砖,当空间转换到楼梯处时,楼梯两侧墙体的材料变成素混凝土。建筑师通过这种材料的转换,来暗示空间的变换。(图片引自网络)(图片引自网络)在柯伦巴艺术博物馆中,扁平的灰砖在视线高度之上砌筑成半通透肌理的新墙。卒姆托取法于伯姆设计的圣礼拜堂混凝土砌块墙,以漏明砖砌(openbrickword)的办法砌筑新墙。晚霞或晨曦的光从墙上漏明的细密缝隙渗入,光线昏暗。在新建部分与遗址的链接处一条构造缝将水磨石地板与墙壁分开,仿佛提醒访客此时正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穿梭。光线从密封细处渗入,光线昏暗,在大厅里甚至无法辨认出屋顶,墙上都是一片细密的光点,形成游走在大厅里的光点。每一线光,就像是由天上直接射入的灵光。沿着架在遗址上的木桥小道行走的人,承受着这种可以把精神带往更纯净平和的气氛,一时之间,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光就成了博物馆的生命。(图片引自网络)(图片引自网络)瓦尔斯浴场卒姆托制定每个承重体必须有一边与悬挑屋顶边缘平齐,或是相互垂直的两边缘与屋顶的两边缘平齐。这样使每一个承重体至少有一而墙体是可以接受通过屋顶板缝洒下的阳光的直射。这样就使得墙而上的片麻岩显出其自然界的本色。卒姆托开发了这种石材切片工艺,把当地石材制成很薄的石片,每一片石材都经过了绘制和测量。以三种不同厚度型号的石条加上3道抹灰构成的一条石带就是15cm。基于15cm这基本单元,然后通过几种规格排布顺序的不同调节墙面的纹理效果。由于长度上的错位,石条的确很像“织品”,这些层垒的石条和接缝被编织成均匀、不间断的结构化的肌理条带。(图片引自网络)排水缝节点设计石头之间是有缝隙的,石头本身也是有裂缝的。在屋顶和天花上,卒姆托将石材的节缝转化成室内光线和视线的来源。在铺地上,卒姆托将石材的节缝转化成水流的渠道。这样.浴池之间的进水和排水贯穿成一个系统。同时,部分地面材质的接缝起到伸缩缝的作用。(图片引自网络)精密的构造设计,建筑材料单纯而直接地呈现在人们眼中,以最朴素的方式闪耀着最本质的光芒。瓦尔斯浴场使人体的全部感官都被调动起来;灵魂的精神体验和躯体的空间体验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场所、材质、能量、温度、湿度、光线、影像、声音、气味、记忆这些碎片全部找到了具象的载体。木材节点设计(图片引自网络)2000年世博会瑞士展览馆——“共鸣箱”,这个由3万根松木有序叠放组成的“瑞士共鸣箱”,使人们对材料与建筑本体的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奇特感观。游客可以从任何角度不受限制地进入其中,感触木材的肌理,嗅闻木料的清香,倾听瑞士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感知自然的阳光、雨滴、清风以及丰富的自然光线变化,来体验这个北欧国度所特有的民族风情。(图片引自《世界建筑》2005/01)共鸣箱在建筑用将近3.7万根未干燥的木就好像在伐木场中那样,用横梁以严格的平行装配形式相互搭接形成了9m高的墙体。插入双层平行梁之间的横梁,不仅将两个组合连接在一起,也确保了空气可以在木材的周围自由流通。有2个标准纵向长度的双梁墙体被组合在一起形成12个不同的区堆。每个方向拥有特定类型的木材,然后放置在沥青垫上。从黑色表层升起的不锈钢板形成了不锈钢拉杆的支撑基础拉杆以3m间隔穿过沥青层,插进下面独立的混凝土基础。(图片引自网络)木墙的节点以及受力分析接近9m的双梁墙体顶端两侧的拉杆通过压缩弹簧插入,弹簧则通过垂直预应力使各个木片和横梁各就各位。木头之间并没有以钉子连接,木头纵横迭放,靠顶部的弹簧加压巩固,当木头收水,建筑物的结构会自行调校。这种看起来不会长久的构造同样也是一种真正创新的非常结实的体系,它能够经受大风的考验。(图片引自《世界建筑》2005/01)在瑞士馆中纵横向德木梁本身均形成一组线条,强调建筑实体的存在,是一种“实”的放置。同时,木梁之间的缝隙又形成另一组线条,强调虚空的部分,是一种“虚”的存在。这样虚实的线条共同表达出材料的搭接关系,所有的立面也在这种虚实交替中变化着,实现了另一种空间的流通。卒姆托通过矛盾建构的方式,用至简的形式,至纯的手法,精心地刻画着建筑的空间,使得建筑精致而又充满活力。(图片引自豆瓣)切尔美术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历史博物馆使用的建筑物,二是与之相邻的一栋古典式别墅,别墅被一个小小的公园环抱着,建筑风格受到东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其周围的景观设计也带有强烈的日本风格。卒姆托设两栋建筑之间设计了一个轻巧的木质连廊进行连接。(图片引自豆瓣)窗户节点设计窗子的竖档间距25cm,但横截面尺寸2×20cm。压玻璃的木条只1.5cm宽,但距离窗框5cm通常情况下会隐藏在阴影里。整组木构件宽5cm,高2-3米不等,这通常是金属幕墙的尺寸,但卒姆托用木材实现了。这些极限尺寸让所有窗子内外有不同的效果,从外面看构件纤细,从内部看光线柔和。(图片引自网络)卒姆托的精力似乎都放在如何把房子造的足够精致。连廊和圣本尼迪克特教堂木质小教堂很像这点。(图片引自豆瓣)窗子构件独特的设计,是由型材简单加工而成。不同于现在细木匠所提供的木窗产品和工厂提供的幕墙产品。从这些图可以看出,卒姆托的控制力度是下到窗子的每一个构件的,这既需要建筑师的设计直觉(视觉纤细,光线控制),也需要工匠对工艺的了解。(图片引自网络)建筑的根本在于建造,在于建筑师应用材料并将之构筑成整体的建筑物的创造过程和方法。建构应对建筑的结构和构造进行表现,甚至是直接的表现,这才是符合建构文化。——肯尼迪•弗兰姆普敦hankouTY
本文标题:卒姆托——节点逻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9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