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本讲内容一.背景二.重要概念三.重要神学家四.神学发展五.东方神学一.背景•基督教重心北移:•西欧:主要指法国、德国、荷兰及意大利北部,以罗马城为中心,属拉丁语区•拜占廷:地中海以东地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属希腊语区•伊斯兰教势力:主要在西亚及地中海以东地区。1453年,穆斯林攻陷君士坦丁堡,15世纪末,一度攻入伊比利亚半岛及巴尔干半岛•1045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西方以罗马为中心,称罗马公教,16世纪传入中国后称天主教。东方称为希腊正教。伊斯兰势力兴起后,正教重心北移,后来进入俄罗斯,称为俄罗斯正教。在中国统称东正教。•修道院兴起二、重要概念•中世纪(medieval)•从时间上看,指11世纪黑暗时期结束,至16世纪。•从特征上看,西方大学开始兴起,最著名的莫过于巴黎大学,其前身沙邦学院,是整个中世纪最出色的神学院。•与大学并驾齐驱的是修道院,尤其是法国境内的修道院。•中世纪神学中心就是巴黎。1140年,伦巴彼得(PeterLombard)应聘就教于巴黎大学,编著了《四部语录》一书,成为中世纪的重要教料书。•文艺复兴(Renaissance):•标志着中世纪结束的事件,在欧洲南部是文艺复兴,在欧洲中北部是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主张回到古希腊文化中去,强调个性,反对神学权威。•经院主义(Scholasticism,或译士林哲学)•“经院哲学”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为“学院中人的思想”,因此也被译作“士林学术”。这个词原来也并不专指哲学,中世纪学院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哲学与神学,两者的界线不是很清楚,“经院学术”既是哲学,又是神学:它作为哲学史研究对象是经院哲学,作为神学史研究对象是经院神学。因此,‘经院神学”的确切合义应是:在公教会(或天主教)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经院哲学之所以构成哲学史的一个阶段,原因是它是教父哲学思想的直接承袭,并且与教父哲学一样继承与发展了占希腊哲学;另一方面,它又直接影响了近代哲学。•经院哲学是中世纪的思想活动,盛行于1200年至1500年之间,强调宗教信仰理性的一面,并将之系统地表达出来。“经院哲学”不是一个信仰体系,而是一个特定的神学整理方式--以一套极为严密的方法处理资料,将之分门别类,以期对神学取得一宏观的见解。•经院哲学指的是一种学术方法或学术走向,而不是指一套具体的神学理论。•唯名论与唯实论:•这是经院神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概念,弄懂这对概念,是理解经院神学的关键。•早期经院学派(约1200-1350年),盛行唯实论。•晚期经院学派(约1350-1500年),盛行唯名论。•所谓唯名与唯实,解决的是一个共相的问题,亦即概念的问题,把概念与实有分别开来加以讨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不同于现代人文主义。•现代人文主义基本上否定宗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多数是基督徒,他们所关心的是更新和洁净基督教。•它的表现形式是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以便从中获得灵感与方法。•从哲学上看,人文主义者推崇柏拉图传统,从而反对经院神学推崇的亚里士多德传统。•人文主义对基督教的贡献:•直接影响了中北欧的宗教改革家,推动基督教的改革与复兴。•在人文主义者看来,基督教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理论。•宗教改革的焦点,不在于教义方面,而在于教会生活方面,亦即教会和个人的道德生活。三、重要神学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被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位经院哲学家。•重要著作包括《独白》;《上帝为何成为人?》。•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指出,上帝是“无法想像有比之更伟大的那位”。•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上,强调“信仰寻求理解”。•提出了“满意”说救赎论。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托马斯·阿奎纳(Thomas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阿奎那的著作汗牛充栋,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部:《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没有完成,晚年,阿奎那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怀疑,他说:“过去我所写的,对我而言不值一文。”他对基督教神学及西方哲学的贡献巨大。我们只选择两项来介绍。关于上帝存在的五项证明:第一、运动。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在动,而这个动必有一个使其动的原因或力量。如此类推,必然有一位不被推动的推动者存在,即上帝。第二、因果。世上的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最终的因即上帝。第三、偶然与必然。人的存在是一个偶然事件,但他的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必然,这个必然就是上帝。第四、人真善美的价值观。人先天具体判断真善美的能力,说明真善美有一来源,这个来源就是上帝。第五、目的论证明,亦称设计论证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信仰与理性是相通的。神学是一种科学,但不能把它等同于理性知识。信仰不能靠理性获得,要靠启示和恩典。理性处理的是科学知识。启示与恩典在更高层面提供信仰。邓斯·司各特(DunsScotus,约1270~1308)苏格兰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早年曾就读、任教于牛津大学。推崇“知识论”,反对“光照论”。提倡“意志论”,认为神的意志高过理性。阿奎那强调理性,是一种神学研究的进路。意志论开辟了不同于理性的研究进路。主张马利亚无原罪受胎说。威廉奥卡姆:中世纪晚期唯名论者主张简易为哲学和神学的一大原则和美德。提出“节约原则”,被称为奥卡姆剃刀,主张删除哲学、神学中不是绝对必要的假设。他所谓的“假设”,主要指共相而言。对宗教改革运动影响巨大的人文主义者,本人是天主教徒。他主张改革宗教,但却与基督新教毫无关系。他强调内心的宗教信仰,认为读经可以改变人的气质,给读经者带来爱神爱人的新动力。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约1466~1536•伊拉斯谟对改教运动的影响:•1,对信徒地位的肯定,他认为,将来教会的活力不在于教士,而在于一般信徒。在宗教信仰上,教士并不比一般信徒高明。•2,信仰的内在化。伊拉斯谟心目中的基督教没有仪式、神职人员和机构,简言之,没有教会。•出版了第一部希腊文新约圣经,使神学家直接接触原文圣经,而不是仅接触拉丁文圣经。•出版了十分可靠的教父著作,其中包括奥古斯丁著作,使得神学家可以直接阅读教父们的著作全文,而不是仅仅读到一些语录。四、神学发展神学中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经院神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探讨基督教神学中的理性因素,以便为神学寻找到更加牢固的根基。•11世纪,安瑟伦提出:“信仰寻求理解”,“我信是为了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信仰在理性之前,但信仰中有理性。•12世纪,亚里士多德全面影响中世纪神学,而亚里士多德最杰出的贡献,就在于他的理性主张,他的逻辑学是典型代表。•经过阿奎那等人的努力,亚里士多德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基础和方法。•然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运用,必然淡化教父神学中重要的基督教元素,如称义、恩典等等•因此,中世纪晚期,马丁·路德抛弃经院神学的称义论,倡导因信称义。神学体系的建立:•体系也称为系统(system),这是一种神学研究和阐述的方法,现代神学中最重要的系统神学(systematictheology)就属于这个性质。•神学体系的建立,是中世纪神学一大贡献,它与理性一样,在经院神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经院神学体系始于伦巴彼得的《四部语录》。•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则为顶峰之作。《神学大全》(summa)的结构:•FIRSTPART(FP:Questions1-119)TREATISEONSACREDDOCTRINE(Question[1])THENATUREANDEXTENTOFSACREDDOCTRINE(TENARTICLES)•Toplaceourpurposewithinproperlimits,wefirstendeavortoinvestigatethenatureandextentofthissacreddoctrine.Concerningthistherearetenpointsofinquiry:•(1)Whetheritisnecessary?•(2)Whetheritisascience?•(3)Whetheritisoneormany?•(4)Whetheritisspeculativeorpractical?•(5)Howitiscomparedwithothersciences?•(6)Whetheritisthesameaswisdom?•(7)WhetherGodisitssubject-matter?•(8)Whetheritisamatterofargument?•(9)Whetheritrightlyemploysmetaphorsandsimiles?•(10)WhethertheSacredScriptureofthisdoctrinemaybeexpoundedindifferentsenses?•圣事神学的发展:•中世纪发展出了七件圣事,认为圣事是不可见恩典的可见表现。•1,洗礼:预示新生命的开始。•2,坚振礼:使灵性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坚固。•3,圣餐:为灵性生命的成长提供滋养。•4,补赎:运用各种方式对付罪恶,以提升灵性生命的层次。•5,终溥:消除当事人残余的罪恶。•6,按立礼:赋予被按立者管理教会的权力。•7,婚礼:增加教会的人口。五、东方神学•东方神学的早期基地是拜占廷,因此,双称拜占廷神学。•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定都拜占廷,将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但拜占廷一名仍然保留。•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拜占廷神学得以独立发展。•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攻陷,东方正教被迫转移至俄罗斯,以莫斯科和基辅两座城市为中心。•东方神学的特点:•不注重神学系统化的分析,他们认为神学是神的“赐予”(given),具有自明的特征。神学家的工作,只是要阐释古圣先贤的心志。所谓的古圣先贤,主要指希腊教父。•圣像(icons)崇拜:认为神不可言喻,是一个奥秘。但因着道成肉身,这个奥秘有了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形象来刻画神。有一位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说:“我刻画神,是那位看得见的,而不是那位看不见的,因为神已经让我们看见,他成为血肉之体。”•“神化”(deification)救赎论,与西方教会从法律层面的解释不同,神秘色彩较浓。•灵修上追求与神合一:帕拉玛主义将神区分为“神的能量”和“神的本质”,信徒可以通过静坐的灵修方式看见“神的能量”,从而参与到神的非创造能量中去,达到与神合一的目的。下一讲:改教与后改教时期
本文标题:003基督教神学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1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