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在中国当代,知道纳兰容若的人远没有知道他父亲纳兰明珠的人多。原因归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崇尚歌颂高尚的思想,崇尚抨击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诗篇,这么一来,纳兰容若那些描写情感的词就在这个重视思想教育的时代没落了。这确实叫人十分心痛,这么一个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的才子,怎么可以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在那些研究纳兰词的工作人员处于“绝望”之时,编剧于正为他们点燃了希望。他导演了第一部刻画纳兰容若人生的电视连续剧《烟花三月》。惭愧地说,我也是从《烟花三月》中认识到这位销魂绝代佳公子的。当时一听到纳兰容若这个名字,心中只有两个字形容:惊艳。纳兰容若即便是胸纳幽兰,神容略若。这样风光旖旎的名字怎能不叫人对他产生浓厚的兴趣?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其实是他的字。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人,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在这里我就不作详细介绍了。只要读过纳兰词的人就会发现,他的词蕴涵着无限的“愁”。随便拿几首词来感受一下:梦江南①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从“心字已成灰”“泪与灯花落”这些词句中不难看出作者的一种愁苦和幽怨之心。那么是什么使得他写出如此“萧条”的文字呢?若是于正的《烟花三月》是完全根据历史来拍摄的,那么,纳兰容若的“愁”完全是源于他那如烟花般绚丽却短暂的爱情故事。陪陵妃子孔四贞②和他的爱情可以称得上是绝了,作为观众的我也难免为他们的故事落下感动的泪水。可惜的是,这只是编剧丰富的想象。但是,编剧将爱情作为整部电视剧的主线不是没有道理的。容若的一生中一共娶了四个女人。最早的是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可不幸的是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容若对这四个女人的感情都很深(他的那些关于爱情的词大多灵感来源于她们),他当然不愿意失去谁。可是最爱的妻子却在结婚三年后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这对他的打击无疑是十分之大的。下面这些词都是为他死去的爱妻所写,其“愁”可谓达到了极点。于中好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③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照古代人的习俗,男子娶妻一般在十八到二十岁,容若的第一任妻子是在他们成婚三年后死去的,那容若当时应该是在二十一到二十三岁的样子。此时他正是风华正茂之时,才气也开始迸发,照这样一来,他那些绝世之作都应该完成于妻子死后。虽然说容若后来又继续娶了三个,而且个个温柔贤淑,其中沈婉还是著名的才女,但她们对容若的词作影响是不深的。从容若一生的词作中可以看出,他一直没有走出亡妻的阴影。他把自己比喻成“人间惆怅客④”,他的心好像早就随妻子而去了。那么,是什么使他继续写出惆怅的文字?促使他活下去的动力又是什么?应该就是和纳兰容若整日在一起的那些文人雅客了。容若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这些人有同样的向往和兴趣。他们每个人都有政治上的抱负,但他们更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官场太危险,他们不愿意走进纷繁的世界。自从失去妻子后,容若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除了自己至爱的“词”外,就是他们了。虽然容若的词以“愁”字贯穿,但却是“纯任性灵,纤尘不染”⑤。他的真真切切定是源于他与朋友们的世俗生活。朋友们给他生活的动力,家中的女人又为他的生活增加了真实性,因而他的词便是愁中带真了。这样说来,朋友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整日和他们在一起,他可以获得一时的轻松和愉快,但容若毕竟还是一个在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他还是要忍受朝廷的纷争。看着朋友逍遥自在,而自己却每天从事单调拘束、劳顿奔波的职业,这使他厌畏思退,憔悴忧伤。这样生活境域中的他,写出的词是愁上加愁。好友陈维崧曾这样评价过他的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假设若容不是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那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诗人,在家中作诗作词祭奠亡妻。而一等侍卫这个职业需要整日跟随皇帝东奔西走,忙碌与厌倦中才爆发了诗人的本性与力量。由于忙碌的生活,他很少有时间去安静地思念妻子,但只要一静下来,他要说的,他要写的,会一并涌出他的心头。思念加上忙碌再加上悲痛,怎能不使他心力憔悴?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三十一岁就英年早逝就算不上什么奇怪了。三十一岁,也真是叫人惋惜这个如此真切的词人,就像王国维说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⑥”纳兰容若拥有亡妻赐予他的心眼,他用心眼把世界看得真真切切,所以写出来的文字是那样地感人肺腑。“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试问哪个女孩子可以不为之一动?那个女人带给他的只是瞬间的烟花的绮丽,而他却融入了他生命的全部。容若的三十一个年头也如他的爱情,一闪而过,但他留下的可谓千古壮观了。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制度可以先放下那些崇高的思想教育,来感受那个由爱筑成的清代文人呢?
本文标题:纳兰容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16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