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武汉地区报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研究
武汉地区报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研究不明真相的文字2010-05-0716:03:03阅读148评论1字号:大中小订阅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超过800万的人口,这为武汉报业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市场环境;同时,超过百万的大学生,也成为武汉报业的潜力军及直接受众。所以,在现在武汉的日报市场上,存在着两家党报以及五家都市报,在全国,除了报业最为发达的广州地区之外,很少再有其他的城市可以比肩武汉的报业市场。但是,武汉的报业市场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每日新闻内容趋同、风格单一、定位模糊、恶性竞争不断、没有尽到媒体的社会责任……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武汉报业市场的发展,也使得武汉的报纸虽然在数量上全国领先,但是在质量上并没有一份可以拿得出手的、真正意义上的“好报纸”。所以,分析武汉报业市场的现状,探寻武汉报业市场存在的弊病与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所在。一、武汉报业市场格局的形成与现状截止到2006年底的数据,武汉市场上共有各类报纸62份,其中包括《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长江商报》、《新周报》……报纸的数量在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并且有5家都市报同时在市场上进行竞争,这就导致了武汉的报业市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一)武汉报业市场格局的形成中国都市报的市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打破党报长期以来僵硬的报道面孔,报道同时民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实用性强的各类新闻与信息,都市报应运而生。都市报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费订报的读者越来越多,市场主体发生了变化,同时市民意识不断地觉醒;二是计划经济时期收到垄断保护的机关报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生存出现了严重危及,为摆脱危机,各机关报不得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办子报占领市场。中国第一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都市报是1995年1月1日在成都创刊的《华西都市报》,它作为《四川日报》的子报,从报纸创办的那一天起的理念就是“按读者的需求办报”,走上了一条与母报《四川日报》截然不同的路线,这同时也成为了之后全国大多数的都市报的办报理念。而都市报真正的进入到大众视线是从1997年开始,现在中国最好的报纸《南方都市报》在那一年1月1日改版为日报,正式面世。武汉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正式进入都市报时代,1997年1月1日《楚天都市报》正式创刊,没人会预料到在未来这份报纸的日发行量会超过百万,作为《湖北日报》的子报,《楚天都市报》与《华西都市报》最初的战略近乎相同。在报纸的内容上,尽可能的贴近市民;在发行上,则完全模仿《华西都市报》,采取敲门订阅、微笑服务。这样《楚天都市报》一举夺下武汉都市报市场的头把交椅。作为与《湖北日报》同处江城的《长江日报》自然不甘居人后,《长江日报》是武汉市委的机关报,在1999年3月15日重新开刊《武汉晨报》,作为与《楚天都市报》争夺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长江日报社积极改版《武汉晚报》,并利用《武汉晚报》下午出版的时间优势(虽然最终《武汉晚报》还是同全国大部分的晚报一样实现了早出),将每天凌晨至上午的最新新闻呈现给市民,也在武汉都市报的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2001年11月18日,《湖北日报》又一子报《楚天金报》诞生,《楚天都市报》的成功加剧了湖北日报社扩张的野心,《楚天都市报》不局限于武汉,被推向全省发行;新创刊的《楚天金报》则立足于武汉,并进一步加强对市民的信息服务性,提出了“好信息是金、好服务是金、好情感是金、好报纸是金”的办报理念,并把报纸定位于“新一代都市风情报”。2004年注定是震动武汉报业的一年,一份仅仅出刊七期的报纸,不仅震动了武汉,更震动了全国。2004年10月26日,《新周报》正式创刊,它的创刊弥补了武汉报业市场新闻类周报的不足,也提升了武汉报业市场的整体品质。从10月26日创刊到12月8日宣布休刊,这份立志超越《南方周末》的报纸获得了空前之大的影响力,但是也就是这种影响力导致了这份报纸最终被停刊。《新周报》的停刊也使得武汉报业错过了一次难得的转型机会,在市民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今天,诸如《楚天都市报》获评“中国最小市民化的报纸”。现在,我们仍能在武汉的报摊上看到《新周报》,只是它已变成一份文摘小报。2006年9月6日,由长江出版集团主办的《长江商报》创刊,至此武汉现今的报业市场格局正式形成。《长江商报》在创刊之初就显出了它与其他报纸的不同,武汉的几家都市报都是采用四开小报型,《长江商报》则在创刊之初就采取国际流行黄金版式640mm对开大报。虽然曾被认为可能是武汉报业的一匹黑马,但是创刊三年多,除了在副刊在武汉市民化的报纸中有所影响外,仍然未能占据较为可观的市场份额。在都市报纷纷创刊与改版的同时,武汉的两家党报《湖北日报》与《长江日报》也在探寻着市场化的道路,尤其是《长江日报》,以《南方日报》为模板,在完成宣传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着多种的探索,其口号“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不仅体现了其党报的特殊地位,同时也体现了其办报的高度。武汉两家党报、五家都市报的这种报业格局自2006年下半年形成开始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了,这期间武汉报业市场虽然表面繁荣,但是市场竞争的恶性竞争频发、新闻报道同质化明显、报纸缺乏创新、舆论监督缺位等问题使得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二)武汉报业市场现状每天早晨,武汉大街小巷的报摊上要摆上7份报纸,这大概是除了报业最为发达的广州地区以外,报纸最多的城市了。虽然报纸数量众多,给了市民更多的选择,但是报纸的质量不高、内容相近、各报缺乏自由特色,使得市民在选择上并不容易。同时,由于报纸特色的缺乏,不容易培养读者对报纸的忠诚度,也就是读者在读这份报纸或者读那份报纸并没有感觉的明显的差别,没有形成固定阅读一份报纸的习惯,这样一份报纸的出现或者消失并不会给读者造成多大的困难,也使得报纸的生存变得并不容易。我们无法获得各份报纸的的准确发行量的数据,但是毫无疑问,《楚天都市报》以日均超过130万份的发行量在这些报纸里位居首位。但是《楚天都市报》130万份的发行量是整个湖北省的发行量,在武汉地区,发行量最高的是《武汉晚报》,接近于100万份。在三镇之间,发行量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武汉晚报》之所以能坐上武汉地区发行量的头版交椅,汉口的市民功不可没,《武汉晚报》绝大部分的发行量都产生于汉口;而在武昌则是《湖北日报》系报纸的天下,无论是《楚天都市报》还是《楚天金报》都完胜其他的三家报纸。值得一提的是,试图以黑马姿态进入武汉报业市场的《长江商报》在经过了最初的水土不服后,仍然没有表现出令人信服的实力,虽然在创刊之初,长江出版集团的老总曾经宣称可以亏损3年,然而3年时间已过,《长江商报》仍没有在武汉的报业市场上争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在办报理念上,《长江商报》依然存在着优柔寡断的倾向,一方面不想完全走市民化路线,最终与《楚天都市报》等报纸趋同,并且还怀揣着一定的新闻理想,想做一份真正的大报;另一方面,又担心不走市民化路线会最终影响到发行量,是报纸出现生存危机。在这两种路线中摇摆的《长江商报》,并没有给读者和市场一个明确的定位,也错失了报纸的发展机遇。一个城市存在的不同报纸必然会存在竞争,而竞争的胜负一方面是因为新闻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源于报纸对自身的定位以及报纸品牌的建设。武汉市场的7份报纸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报纸自身定位模糊,品牌建设意识淡薄,下表是2010年4月13日武汉市场上7份报纸的比较:表一:2010年4月13日武汉7份报纸比较报纸名称报型报纸版数报纸口号《楚天都市报》四开56版责任媒体、百姓情怀《楚天金报》四开56版负责、实用、好看《湖北日报》对开12版责任造就公信力《长江日报》对开20版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武汉晚报》四开56版为百姓谋利益《武汉晨报》四开40版新闻造就人生《长江商报》对开32版主流生活驱动力从此表可以看出,除了两份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外,5份都市报的每日半数基本维持在56版—64版之间(《长江商报》为对开大报,32版约为四开报纸的64版),7份报纸的口号也有相近之处。下面针对这7份逐一进行分析:《楚天都市报》。《楚天都市报》是湖北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日发行量在世界也排在了前40位(2006年数据)。《楚天都市报》在创刊之时所定位的路线就非常明确,就是走市民化路线,而这一路线是非常符合武汉这一城市的气质,这也造就了《楚天都市报》在武汉的成功。但同时,这一路线也相对制约了《楚天都市报》的发展,当报纸逐渐往深度发展时,《楚天都市报》依然固守着市民路线不放,其口号“责任媒体、百姓情怀”,“责任媒体”倒是没在这份报纸上有多少体现,“百姓情怀”则是处处可见,这也导致了这份报纸在与其它报纸相比的时候略显浅薄。《楚天金报》。《楚天金报》在创刊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定位调整,最近一次调整之后,《楚天金报》的主要目标读者被定为于大学生群体。但是《楚天金报》在新闻上并没有多大的竞争力,这一点在它的报纸广告上也能体现出来,其报纸广告是武汉7份报纸中最低端的,以妇科、男科医院以及卖药的广告为主,并未有多少有含金量的广告,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报纸的品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两份党报分别是湖北省委的机关报和武汉市委的机关报,身为党报所面对的宣传任务使得两份报纸并没有很大的空间去操作自选动作,这一点在《湖北日报》体现的更为明显,除了完成日常的宣传动作之外,《湖北日报》并没有什么改变,也使得其与一般党报无异。而《长江日报》则在探索一条党报发展的新路,众所周知党报的经费很长时间以来都是通过行政拨款的,这也导致了报纸无论是在采编还是经营上都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长江日报》则以《南方日报》为模板,在不改变党报性质的前提下,丰富报纸的内容、增加报纸的版面,尤其是增加言论版与舆论监督的内容,同时提升报纸品质,使得报纸的广告份额不断增多,促进了报纸的发展。《武汉晚报》。《武汉晚报》作为武汉市的老牌报纸在市民当中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这在一定程度了也对其发行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武汉晚报》现在是武汉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武汉晚报》曾经是武汉市委的机关报,在文革中被停刊,1981年复刊后交由长江日报社主管,曾经也是继《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和《今晚报》之后,较有影响力的晚报之一。在都市报竞争之中,《武汉晚报》被改造成与《楚天都市报》竞争的重要武器,其风格与《楚天都市报》类似,面临的问题也类似,而这也导致其在竞争中被全国“四大晚报”越拉越远。《武汉晨报》。《武汉晨报》应该是这7份报纸中最尴尬的一份,没有相对忠诚的读者群,没有明确的报纸定位,在新闻质量以及版面质量上也都远逊于其他的几家报纸。例如,2008年5月19日“国殇日”的特刊中,武汉全部报纸都采用黑色报头,头版也基本上也是黑白的,只有《武汉晨报》一家报纸头版有彩印的广告,也体现了其报纸的生存状况,不得不听命于广告商。《长江商报》。作为武汉报业市场上最新的报纸《长江商报》一直也都怀着新闻理想主义,试图在武汉打造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大报”,但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使得《长江商报》在理想化与市民化的道路之间不断徘徊。没有真正明确的定位,使得长江商报失去了在创刊初期抢占市场的最佳时期,也为该报在未来的发展增加了一丝不确定性。二、武汉报业市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市场上的7份报纸看似繁荣,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恶性竞争不断、报纸同质化严重、报纸品质不高、舆论监督报道缺乏……这些问题无时不刺痛着武汉的报业市场。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冲击,报纸的市场与发行量必然会面临着萎缩,所以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这7份报纸在未来必然会有报纸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应该说,武汉的报业市场业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是“市民化”。然而这种风格在业内却始终得不到较高的评价,因为这种风格在最初的确对报纸发行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当报纸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同时伴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如果执意继续坚持这种风格必然会对报纸的发展造成较大的束缚。我们经过调查及研究,发现当今武汉市场的主要报纸面临着如下的一些问题:(一)市场恶
本文标题:武汉地区报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