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武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1
1武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8年)大数据产业是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智慧城市等新型商业应用深度融合的产物。为抢抓大数据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大数据产业和应用特色优势,争取在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先导地位,根据国家及省有关政策规定,特制订本计划。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坚持顶层设计、政务先行,应用导向、创新驱动,扶持龙头、带动产业,开放融合、安全高效的原则,以武汉地区现有全国领先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为抓手,有效释放我市科教资源和人才红利,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战略制高点,建立全市统一并覆盖全国的大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形成大数据资源“洼地”和完整的产业链。创新大数据应用、挖掘大数据价值、集聚大数据成果、确保大数据安全,为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2加快转型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目标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和宽带接入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整合挖掘我市现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和数据资源价值,从基地、技术、企业以及应用平台等环节入手,构建既有全国领先水平,又有我市特色的大数据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光谷云村”、左岭大数据产业园等大数据产业基地和市政务云数据中心、地理空间信息云数据中心、长江流域云数据中心、数控工程系统云数据中心、国家教育云数据中心、音视频多媒体服务云数据中心、质量服务云数据中心、车联网云数据中心等8个云数据中心,并选择若干条件成熟、具有大数据市场前景的领域,建立多个大数据应用和交易平台,形成“2+8+N”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到2018年,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领先水平的大数据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建成一批能够集聚全国乃至世界数据资源的大数据产业平台和示范项目;开发一批发展模式领先、服务体系完善、集聚效应明显、支柱地位显著的大数据应用领域;聚集一批国际知名的大数据研发、产品制造、服务运营公司总部和龙头企业,形成丰富的大数据资源聚集地和完善的产业链,培育年营业额超过100亿元的大数据企业5家,50—100亿元的大数据企业10家,10—50亿元的大数据企业20家以上,新上市公司10家,全市大数据产业实现产值达2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新增销售收入过万亿元,支撑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武汉智3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二、加强大数据产业基地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以“中国•武汉光谷”为核心,合理规划全市大数据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建设“光谷云村”、左岭大数据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基地,形成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大数据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聚集发展的产业载体。1.光谷云村。以引进“宽带资本”为重要依托,规划1平方公里的土地,采取“基地+基金”方式,建设大数据基础设施、研究院、实验室、交易平台和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入驻专业孵化器。推动实现物联网、云计算管理平台的统一,网络、存储、计算、系统等软硬件资源平台的统一以及“一站办理、一网连通、一号服务、一卡通行”等服务资源平台的统一,引导大数据产业上下游优势企业落户基地聚集发展,打造覆盖云计算、大数据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在数据标准化、数据获取、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交易、数据消费等方面,构建我市大数据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力争成为全国技术创新能力领先的云计算基地和全球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链的重要创新源。2.左岭大数据产业园。发挥左岭地区濒临长江的天然水资源优势,规划用地1000亩,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区,引进和建设高端数据中心、绿色存储中心项目。其中:规划用地150亩,建设国家级大数据存储资源中心,分为千架级热数据处理区、万P4级在线冷数据存储区、仓储式冰数据存储区、仓储式纸质电子化存储区、监控与运营管理区等五大功能区;规划用地300亩,建设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通过大数据存储资源中心建设,发展云计算服务、大数据软件、数据服务外包等大数据应用产业,逐步完善大数据产业链;规划用地300亩,建设大数据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磁光混合存储制造业,生产光盘库、离线柜、光学头、光盘驱动器等产品;规划用地250亩,建设大数据产业配套区,通过引入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服务等,以及酒店、住宅等配套,为大数据产业园区提供配套服务。2014年,完成光谷云村和左岭大数据产业园规划设计及主要招商引资工作,启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基本完成核心区建设,吸引一批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入驻专业孵化器,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建立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建成至少1家覆盖中部、面向全国的国家级大数据研究院、实验室和数据交易中心。2016—2018年,培育和引进大数据企业500家,培养和引进大数据高端技术人员2000人,构建多个面向重点领域的大数据交易子平台,大数据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时,其他各区、功能区根据本地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和需求,建设各具特色的大数据产业园区和楼宇基地,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宽带武汉”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优化本地骨干网工程、光纤到户专项行动、基于下一代5互联网技术的政务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基于第四代移动通讯及无线局域技术的无线城市建设以及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充分优化、信息通信综合服务能力充分提高、信息终端和应用服务充分供给、信息消费环境和安全体系充分保障,巩固和提升我市在全国的信息通信枢纽地位。2014年,着力扩大光纤到户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城市和农村家庭固定宽带普及率分别达到50%和30%。持续扩大移动网络覆盖范围和深度,推动TD—LTE(时分双工模式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规模商用,3G/LTE(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下同)用户普及率达到50%。进一步扩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覆盖范围,建设下一代新媒体业务平台。实施骨干互联网本地直联点建设,出口带宽达到2500吉,同步推进城域网扩容升级,实现骨干网和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下同)。2015—2016年,重点推进宽带网络优化和技术演进升级,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兆和12兆,宽带普及率分别达到70%和50%,重点区域达100兆,企业达1000兆。3G/LTE网络基本覆盖城乡,LTE实现规模商用,无线局域网全面覆盖公共热点区域,接入速率达到每秒20兆以上,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70%。到2018年,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国内领先,建成覆盖城乡的6光纤宽带网络,全面实现光纤到企入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兆和20兆,高端功能区和重点企业宽带能力达10吉;打造全国领先的无线城市,3G/LTE网络无缝覆盖城乡,LTE用户普及率达到85%,实现最高接入带宽达到100兆;全市所有城域网、90%接入网支持IPv6;出口带宽达到5000吉。三、创立大数据中心以建设市政务云数据中心为先导,建立多个大数据中心,构建覆盖全国、技术领先、服务一流的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一)市政务云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已部署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和市级电子政务网络资源,按照“逻辑集中、物理分布”原则,整合市政府系统各部门信息化系统,构建政务服务云平台、市民融合服务云平台、企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和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服务云平台,形成完整的市政务云数据中心。根据实际需要,在市政务云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的框架下,适时建设多个与企业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应用信息服务窗口,形成全市政府系统各部门以及政府与企业、市民、社会各方面信息交互共享、一体化的大数据服务模式,促进大数据技术成果惠及民众,引导社会各方重视挖掘、利用数据,创新经济发展模式。2014年,以建设市财源信息共享平台为突破口,整合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与适时交换,建立满足全市党政机关7协同办公和公共服务等工作需要的政务云平台。融合云计算、海量数据库、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整合全市政府系统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汇集政府数据、公共服务行业数据以及商业金融数据。按照信息安全等级管理,分级、分内容向社会公众开放,建立公共数据开放机制,除法律、法规明确不宜公布的信息,一律及时向社会公开。2014年底实现为企业和市民提供数据查询、数据下载和各类App(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下载等服务功能。推进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政务及商务应用服务模式,为市民量身打造专属个人的网络空间,初步实现市民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终端、自助终端等,随时、随地、随需获取服务,以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2015年,依托市政务云及其地理空间数据库,叠加全市法人库、宏观经济库、诚信(信用)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资源,搭建为企业服务的企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同时,按照《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设计》要求,采取政府引导、大数据交易平台支撑、商业化运营的方式建设多个领域的信息服务窗口,优先选择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社保就业、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终身教育、科技服务、商品零售等领域向社会开放,鼓励大数据企业参与窗口建设,直接为企业、广大市民提供各类专业领域的信息服务。(二)长江流域云数据中心依托长江水利委员会现有的计算资源、运行环境、传输网络8和存储资源,利用其海量水利业务数据和水利事务数据,整合长江航运物流信息,建设覆盖长江流域的信息云数据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和有长江流域信息数据需求的机构提供大数据服务,内容涵盖水文监测与预测预报、防汛抗旱管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河道采砂管理和航运物流等相关信息数据。2014—2015年,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构建长江流域综合监测站网,覆盖水文、水资源、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等监测站点,整合现有长江流域各类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资源语义和模型的统一。实现长江流域云数据中心与市政务云数据中心数据交互联动,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提供数据支撑。到2018年,建成覆盖长江流域的国家级云数据中心,为长江流域和全国其他行业及社会公众提供长江及其流域湖泊、河流相关信息数据服务。(三)地理空间信息云数据中心整合全市地理空间信息和北斗导航企业、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结合市国土规划部门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优势,建立国家级地理空间信息云数据中心,形成统一的公共基础数据库、行业专题数据库等,拓展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应用挖掘技术,开展各类地理空间大数据服务。2014年,在对国内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服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立得空间、武大吉奥、中地数码、湖北地信、9光庭科技等重点地理空间信息企业,编制完成“武汉•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云数据中心”顶层设计方案,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该项目实施主体。2015—2016年,运用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高精度低空遥感、三维移动测量、激光扫描测量、多模定位(北斗定位、GPS定位、WIFI定位、基站定位)、实景地图监控、车载智能终端等,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实景地图和实景搜索、环境导航、模拟驾驶(逛街)、虚拟旅游等位置服务。通过为全国其他地区和城市的企业和政府机构等各类用户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支持,广泛整合数据资源,建成国内最具权威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平台。开发各种移动终端应用,逐步实现用户覆盖全国各地政府、企业和个人,满足各级政府、各部门业务办公需求和社会大众衣、食、住、行、游等方面的需求。到2018年,地理空间信息云数据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促进我市地理空间信息产业产值迈上千亿元台阶。(四)数控工程系统信息云数据中心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联合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及多家企业建立覆盖全国的数控工程系统信息云数据中心。突破数控装备虚拟化等关键技术,解决异构装备数据采集问题。通过采集装备信息、加工过程信息、设备状况信息、空间位置信息等大数据,提供市场分析、交易平台、资源利用、使用率分析等服务,实现云制造、云交易
本文标题:武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