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四章:农村扶贫-农村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考研
第十四章:农村扶贫刘飞(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目录】:第一节:贫困概述第二节: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与原因第三节:我国农村的扶贫实践第一节:贫困概述•一、贫困的概念•(一)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狭义贫困指经济贫困,反映的是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相对应,指除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贫困还涉及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宗教活动和政治参与等方面。•一、贫困的概念•(二)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生理性贫困):“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障,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相对贫困:“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第一节:贫困概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7年底的5000万,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6.1%。由于农民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民间收入差距和农村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日渐凸显,呈现出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移。第一节:贫困概述•二、农村贫困理论•个体主义视角VS.整体主义视角•(一)三“M”理论•三“M”理论提出了所谓遗传人、经济人和问题人的假设。•【遗传人】:遗传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进而决定了个人的教育水平、就业、收入和社会地位。•【经济人】:贫困是个人经济上的失败所致,个人应对自己的行动和结果完全负责。•【问题人】:处于道德约束松弛而出生在“问题家庭”的人不容易融入主流社会,难以获得较高的稳定收入。第一节:贫困概述•二、农村贫困理论•(二)贫困文化论•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认为,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状况,同时还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体系等,这种贫困文化对周围人和后代都会发生影响,使贫困得以维持和繁衍。•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扶贫观认为,扶贫的关键在于改造贫困文化(文化扶贫),只有使穷人抛弃了贫困文化的束缚,才能真正参与主流社会,分享主流社会发展的利益。第一节:贫困概述•二、农村贫困理论•(三)人口过剩论•强调人口绝对数量或人口增长率的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绝对量或生活资料增长率的增长,从而导致贫困。•【方法】:节育、计划生育第一节:贫困概述•二、农村贫困理论•(四)人力资本理论•以舒尔茨为代表。这种理论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的匮乏,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和自身对人力投资的轻视,人的能力没有与物质资本保持齐头并进,而变成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第一节:贫困概述•二、农村贫困理论•(五)贫困功能论•以功能主义理论为取向,强调贫困对于社会具有正功能,满足了社会的某种需要,这是贫困普遍长期存在的原因。(六)贫困结构论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贫困的主要成因。扶贫的根本措施是消解或改良这些既有社会结构,用新的社会制度框架取代或弥补原有的社会结构。第一节:贫困概述•二、农村贫困理论•(七)贫困环境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残缺或落后是导致贫困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关键(集中连片区域)。两大要素:发展要素残缺论和贫困处境论。•(八)低水平循环论•贫困者处于低水平的恶性循环之中,导致贫困产生和延续的各种因素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链条,贫困者无法从这种循环链条中脱身出来,只有借助外力打破这种链条才能使低水平的恶性循环终止。第一节:贫困概述第二节: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与原因•一、中国农村贫困的标准•(一)贫困线的划定•在我国,国家统计局的贫困线是“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线”之和。•2000-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变动情况(单位:元)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7农村贫困标准625630627637668683693农村低收入标准865872869882924944958•一、中国农村贫困的标准•(二)贫困县的划定•1986年和1994年,国家分两次确定了国家级贫困线331个和592个。确立国家级贫困线,其目的是为了集中力量保证供给,防止扶贫资金的分散使用。•进入新世纪后,社会各界对贫困县又有了新的提法,即“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它与“国家级贫困县”的不同在于,国家级贫困县是国家支持的重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说明该县扶贫任务比其他县重,全县要更加努力。第二节: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与原因•二、中国农村扶贫的状况与特点•(一)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1.贫困人口的数量规模仍庞大;•【国际标准,每天人均不足1美元即为贫困】•2.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仍很深。第二节: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与原因•二、中国农村扶贫的状况与特点•(二)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结构特点1.极端贫困、一般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但此消彼长;2.区域贫困(老、少、边、穷)与阶层贫困并存;3.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中国现阶段农村的贫困问题不仅仅是经济贫困,同时还包括教育文化落后、人口素质低下和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的精神贫困。第二节: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与原因•三、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第二节: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与原因农村贫困环境因素制度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山区、高原)、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制度因素:•个人因素:遗传因素、智力水平、性格、能力,等等。第二节: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与原因第三节:我国农村的扶贫实践•一、我国农村扶贫战略的演进:从“输血”到“造血”•我国的农村扶贫战略随农村改革进程演进,主要有救济型扶贫、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三种类型。救济型扶贫开发型扶贫文化型扶贫•二、我国农村扶贫的经验•(一)积极推进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二)以综合国力的增长为坚强依托;•(三)突出科教扶贫的地位;•(四)因地制宜开拓扶贫新路;•(五)扶贫到村、到户。第三节:我国农村的扶贫实践•三、国际扶贫经验:他山之石•(一)非政府组织扶贫•非政府组织扶贫是指非政府组织通过自身的资源动员机制,实现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困难农民转移的扶贫活动。第三节:我国农村的扶贫实践•三、国际扶贫经验:他山之石•(二)小额贷款扶贫•小额贷款是通过金融制度、金融工具和穷人组织制度的创新,以一定的金融中介为媒体,为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一种特殊信贷方式。第三节:我国农村的扶贫实践•三、国际扶贫经验:他山之石•(三)参与式扶贫:从“为贫困群众工作”到“和群众一起工作”•所谓参与式扶贫,是指受援的穷人根据当地实际选择项目,在外援的扶持和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过程。第三节:我国农村的扶贫实践•四、我国农村扶贫所面临的问题第三节:我国农村的扶贫实践(一)政府主导与民间力量结合问题;(二)扶贫对象的确定与动态管理问题;(三)返贫问题;(四)贫困人口的教育与专业培训问题。【参考文献】:•【1】李强主编,1997,《中国扶贫之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林乘东,1999,《中国:走出贫困》,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3】康晓光,1995,《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享受冬日好时光!
本文标题:第十四章:农村扶贫-农村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考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5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