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宋目次北宋的衰亡北宋后期改革北宋经济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的建立和巩固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严复《与熊纯如书札》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宋史地位钦宗徽宗哲宗1125-11271100-11251085-11001022-10631063-10671067-1085仁宗英宗神宗997-1022976-997960-976真宗太宗太祖姓名:赵匡胤职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事件: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北宋的建立963年灭960年建立965年灭971年灭975年灭963年灭978年献土978年献土979年灭统一策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979年灭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终告结束。辽、西夏、北宋北宋西夏辽元丞相伯颜评北宋政治善政数种:一是整肃宫闱,没有女祸;二是抑制宦官,没有庵祸;三是睦好懿亲,没有宗室祸;四是防闲戚里,没有外戚祸;五是罢典禁兵,没有强藩祸。两大误处: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南宋任贤不专,内乏良相。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在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中央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二府计相监察军政行政财政御史台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御前会议皇帝北宋前期中央机构官、职、差遣的分离“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官”、“职”仅是俸禄高低和荣誉的代表,实际的职责和权力由“差遣”决定。官:仆射、尚书、侍郎……职:学士、待制、修撰……差遣:知……权……提点……提举……判……职差遣削减州郡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又以文臣任州郡长官,另设“通判”以牵制之。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地方帅漕宪仓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宋朝地方机构——“虚”三级制路‥‥州——县“路”之特点: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路、州、县官员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知州、知县“宋初本有刺史,而别设知州以代其权,后则罢刺史而专用知州,以权设之名为经常之任矣”。——《日知录•卷九》“(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六月)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祜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常参官知县,自屿等始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原则:“赋以重禄,别无职业”“优之以爵禄而不责以事权”(陈邦瞻)“宋三百年间,其家法严,故吕武之变不生于肘腋。”宗室外戚宗室不得担任宰相宗圣训,不用宗室以为宰执限制宗室参加科举取之太优,用之有限宗室不得授予地方官国朝之制,不属宗室以吏事宗室不得统帅军队本朝故事,宗室不领兵财政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地方财政通过路一级的转运使、州一级的通判、县一级的主簿,最终统归中央。)限制藩镇享有的商业特权,“归利公上而外权削矣”。三司:总掌财政,号称“计省”,下设盐铁、度支、户部三部。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仅次于宰执。兵权杯酒释兵权961年秋,宋太祖宴请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削统兵权。969年,接触王彦超等一批节度使的领兵权。在平定南方诸国后,江南、荆湖、川陕等地城郭尽悉拆除,使地方上无拒可守。(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丙戌,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来朝,帝欲使典兵,赵普以为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柄,屡谏,不听。宣已出,普复怀之请见曰:“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复悔。”帝曰:“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至厚,彦卿岂能负朕?”普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帝默然,事遂中止。——《续资治通鉴卷三〈宋纪三〉》禁军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殿前都点检。分割禁军统帅的权力,设三衙。统领禁军,负责禁军的管理和训练。中央设立枢密院,掌握发兵之权和将官的任免升降,手中无兵。实行“更戍法”裁汰老弱,补充精壮。防兵变措施:兵将分离、阵图制、监军等。养兵之策:凡有荒年,即往灾区召募士兵。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武将殿前都指挥使司三衙枢密副使文臣枢密使枢密院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则。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以文制武”(李纲)“祖宗之时,枢密院掌兵籍、虎符,三衙掌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范祖禹)“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范太史集》卷二六《论曹诵札子》科举扩大了录取的名额。为防止考官舞弊,实行了对考官的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减化了程序,取消了由吏部主持的复试,而是“释褐即授官”。同时全部举人都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录用,成为天子门生。乡试(解试)地方省试(会试)中央部门殿试皇帝解元省元状元考试制度严密三级试“恩归主上”明算诸科明书明法进士明经明经进士进士秀才中期以后北宋前期唐科目变迁宋代科举的种类主要有贡举、制举、武举、童子举等,其中最重要者为贡举,即常科。宋科举考试图学校的兴起在科举的推动下,学校大量兴起,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私人讲学之风盛行,书院教育发达。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宋代“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从而形成时代的特点,即分权基础上的集权。加强君主对臣下的防范,对政权、军权和财权的过分集中,一方面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都起了重要作用,防弊政策实行的结果,却是“积弱积贫”,成为汉民族政权中最为贫弱的封建王朝。北宋立国方针的评价实行兵将分离政策,使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文臣任武将、阵图制等的实施,造成了冗兵的现象;为加强皇权,各级政府权力分散的结果形成冗官的现象;过分集中财权,削弱了地主的财力,实行强干弱枝的办法,使地方相对贫困,加上官费、军费增多,和每年大量的岁币输出,导致出现了冗费现象。三冗冗兵太祖开国时20万太祖开宝时37万8千(内禁兵19万3千)太宗至道时66万6千(内禁兵35万8千)真宗天禧时91万2千(内禁兵43万1千)仁宗庆历时125万9千(内禁兵82万6千)英宗治平时116万3千(内禁兵66万3千)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田制不立,支持土地兼并,因此土地问题严重,贫富不均,使北宋初年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应运元宝是我国农民政权所发行的最早的货币——主户客户民户主户也叫税户,指占有土地、承担赋役的人家。按财产多少分为五等。一、二等为上户;四、五等为下户;三等户,为中户。上户多豪强。客户指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田地为生的人,包括“佃客”、“旁户”、“庄客”等。居住在城镇的民户称为城郭户,按照财产的多少划分为十等,以定差科。也分主户和客户。上户有地主、房主、商人、贷主、手工业主,下户有小商贩、工匠、被雇者、穷书生。城郭户主户客户上户下户形势户上三等民户官户吏户(税户)(平户—佃户)(平户—四五等民户)(平户)占人口35%,基本不占有土地占人口55%,占有30—40土地。占人口10%,占有60—70土地。占人口1—2‰,占有40—50土地。正税继续沿用唐朝的两税法,在夏税和秋苗。支移和折变。支移即借口军需急备,强迫北方农民把秋税谷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人畜旅费全需自备;折变,指官府命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现钱。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以身丁为对象征收的总名丁口之赋,其它各种名目的为杂变之赋。农民负担总体比较沉重。赋税①明黜陟②抑侥幸③精贡举④择长官⑤均公田⑥厚农桑⑦减徭役⑧修武备⑨重命令⑩推恩信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先,受到了很大阻力。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改革派官僚相继遭排挤,被诬蔑结党营私,贬出朝廷,为时仅一年多的“新政”遂被废止。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以整兵和育才为内容,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1)青苗法(2)农田水利法(3)募役法(4)方田均税法(5)市易法(6)均输法财政王安石认为造成当时财政困难的原因是“理财未能得其道”,并不是由于开支过多,而是由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因此提出要“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因此采取以下措施:(1)保甲法(2)保马法(3)将兵法(4)军器监军政科举学校《三经新义》“太学三舍法”科举改革范仲淹、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抱负,相继失败了。他们做人为学的精神与意气,则依然为后人所师法,直到最近期的中国。——钱穆《国史大纲》王安石是站在地主阶级和专制主义统治的立场上进行活动的,但是他的活动的若干方面,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劳动人民的某些意愿。王安石是以杰出的爱国政治家这样一个称号,同自己的名字联在一起,铭刻在祖国的光辉历史上。——漆侠《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是加强对贫民下户的剥削和镇压,而对祖国的统一没有作出什么贡献。如部分地恢复征兵制、用封建官营商业破坏私营商业等等,也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至于他怀抱统一祖国的理想,农田水利法对发展生产起了某些作用,也是应当肯定的,但毕竟只能作为评价变法的次要方面。…他的变法徒然使人民支付了重大的代价和牺牲。——《王安石变法简论》王曾瑜元佑更化与哲宗绍述1085年,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由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在几个月的时间内,除教育科举的部分内容外,全部废除了新法,同时,罢免了所有的改革派官僚,史称“元祐更化”。直到元祜八年,哲宗亲政后,重新启用曾布等变法人士,进行恢复新法,史称为“哲宗绍述”。元佑更化哲宗绍述王安石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对地主阶级内部进行财力的再调整,以“损有余而补不足”为原则,力求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因此受到了较多的反对,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畏:“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地主阶级的杰出的政治家,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评价(1).宋徽宗的腐朽统治(2).方腊起义(3).宋江起义(4).海上之盟与金兵南下(5).靖康之变与北宋的灭亡北宋末的腐朽统治及其衰亡海上之盟:东北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后,开始向辽发动进攻,辽兵屡败。徽宗希望从中获利,乘乱收复燕云地区,于是与金达成盟约,两国共同灭辽,不单独嫥和。靖康之耻:金军灭辽后,转向入侵北宁,徽宗惶恐,宣布退位并急忙逃往东南避祸。钦宗即位,改元靖康。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至此灭亡。宋徽宗的腐朽统治宋徽宗作品《瑞鹤图卷》宋徽宗作品《芙蓉锦鸡图》宋徽宗作品《听琴图》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方腊于1120年10月率众在今安徽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方腊起义宋江起义宋徽宗为解决财政困难,专事搜刮民财。梁山泊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只能武装抗租抗税,所以梁山泊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1119年正式宣布起义,离开梁山泊,转战于河北、山东一带。宋江的队伍最初只有36人,以“替天行道”、“杀富济贫”为口号,深受百姓拥护,规模迅速扩大。1121年,宋江率起义军乘船来到海州,陷入宋军重围,走投无路之下,投降
本文标题:中国通史之北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7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