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学前儿童典型问题行为
第十章学前儿童典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在幼儿园的综合使用(一)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一、什么是社会退缩行为社会退缩是指儿童在陌生或熟悉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孤独行为。包括行为抑制、害羞、社会性孤独。–行为抑制是指儿童在陌生情景下表现出的害怕、谨慎的气质特征,多指年龄较小的婴儿表现。–害羞是儿童在陌生社会环境下的抑制。–社会性孤独是指被同伴拒绝而表现出来的独处行为。个案的观察总结(概括性描述)–童童,5岁,男,敏感、内向、沉默寡言,但小、害怕被成人注视和询问,甚至还怕受表扬时老师和小朋友赞许的目光。拒绝和成人交谈,面对老师的提问,总是低头沉默,表现退缩,偶尔用摇头或点头表示。平时很少和同伴一起下楼活动,基本上不参加任何活动,不愿做早操,及时入厕也要老师提醒才敢去。有时老师和夏朋友热情邀请,也总是被他默默拒绝。二、社会退缩的几种类型及其行为表现主动退缩型–对社会交往不感兴趣,主动离开同伴选择独处,沉湎于自己的活动。对物感兴趣,对社会活动不感兴趣,他人的活动与存在并不能引起这些儿童太多的注意。情绪较好。在社会性游戏的参与中主要表现为:独自游戏,主要是玩建构游戏或摆弄物体。焦虑退缩型–希望交往,但是又恐惧交往。情绪焦虑。在社会性游戏的参与中主要表现为:无所事事、旁观。被动退缩型–希望交往却不善交往或被同伴拒绝,因此不得不独自夸张的游戏,或者喧闹、重复和多动的行为及夸张的假象游戏。精力充沛,不停在动。情绪积极。三、社会退缩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滑铁卢纵向追踪研究(WaterlooLongitudinalProject,WLP)–一项对5岁儿童进行10年追踪的著名研究。表明:早期儿童的社会退缩可以预测以后的内隐行为问题,与儿童的负面自我评价、害羞和焦虑相关。社会退缩尤其是极端的社会退缩是很稳定的,不是暂时性的行为问题。日益增多的研究表明:社会退缩对儿童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是适应不良特别是内隐问题、社会能力发展问题和异常心理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严重。对学前儿童的研究表明,社会退缩的学前儿童更可能出现焦虑、低自我价值感、并产生其他一些内隐的行为问(1996,2004)。–与不退缩的同伴相比,4到5岁的退缩儿童解决人际间两难冲突的能力较低,对同伴提出简单而委婉的请求时常常遭到同班的拒绝(Nelson,2000),这种同伴拒绝和内部归隐的结合会使他们最终从同伴环境中脱离出来,成为孤独的孩子。社会退缩对儿童的“负面影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日益严重。与同伴排斥、孤独、沮丧、消极的自我评价、学业困难、厌学、被欺侮等相关。成年以后,这种儿童更容易遭遇情感的沮丧和低自尊,出现社交问题,在生活的重要转折点上如结婚、生孩子、获得稳定的职业等方面落后或延迟。四、产生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1、生理因素–研究表明:右脑额叶脑电图不规则的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时容易哭泣,在新环境下容易产生害怕和消极情绪;婴儿期稳定的脑电不规则模式能预测童年期的行为抑制和气质性害怕。2、亲子依恋–认为亲子依恋关系影响儿童内部工作模式的建立,而这种工作模式关系到儿童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如果内部工作模式使儿童感到安全、自信,那么就有利于儿童积极探索周围环境,进而与同伴积极互动,从而发展社会能力。–研究证明:不安全依恋与行为退缩有关,且能预测退缩行为。3、教养因素–教育策略:害羞、退缩儿童的父母使用高压力策略(指导、重复自己的要求、威胁、恐吓等)(Rubin&Mills,1990)。–过度控制:退缩儿童的父母具有过度控制的特征。母亲在儿童自由游戏时的过度卷入能导致儿童的退缩行为(Rubin,2001)。–过度保护:限制儿童的活动,鼓励孩子的依赖性。4、同伴因素–在同伴交往中的失败经历,强化了社会退缩行为。改善儿童社会退缩的教育策略社会学习–让社会退缩幼儿观看示范电影,其中描述孩子之间的积极同伴互动,并且伴有积极的后果,同时解说词中强调榜样表现出的恰当行为。看完影片后回到教室里,这些儿童的交往频率显著增加。社会期望–鼓励交往。儿童会倾向于朝着社会赞许的方向塑造自己,已获得教师、家长、以及同班的认可和赞扬。其他尝试:集体游戏集体游戏矫正幼儿社交退缩的个案研究叶平枝,2003采用倒返实验研究:A1:时间为9天,每天11点到11点半,记录童童与人交往的时间;定性分析B1:上午继续观察记录,下午3点到3点20分实施矫正游戏。为期14天。–矫正游戏为九组幼儿系列集体游戏,包括角色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和表演游戏,侧重提高童童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让统统体验交往的快乐。A2:同A1,为期7天。B2:同B1,为期15天。实验效果童童在A1与人交往的时间只有5分钟左右。在B1的开始几天,与人交往的时间有较大波动,然后逐渐稳定。矫正游戏停止后,矫正对象在A2与人交往的时间明显增加,每日波动比B1明显减少,最后稳定于28-30分钟之间。定性研究效果在B1的初始阶段,被试几乎不参与大家的游戏,戒备心很强。矫正教师的表扬会引起他更多地退缩。为营造宽松自然的游戏环境,矫正教师不过多注意和表扬,被试逐渐能够主动和被动地与少数幼儿交往,愿意参与游戏,情绪愉快,较以前活泼、自信,但交往方式比较简单,交往能力不足。在A2,童童虽然能够参与一些活动,但与人交往的时间明显减少,又表现出胆怯和害羞。在B2,童童与人交往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做游戏时能主动举手,与小朋友玩得很进行,可以与教师亲近、拉手,平时能主动与教师或小朋友打招呼。第二节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一、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行为的定义: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二、攻击行为的分类及其表现按照攻击的实施方式: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身体攻击:包括打、扭、拧、指戳、砸、抓、抢夺他人物品、抢占座位空间等–言语攻击:包括说脏话、骂人、取消、嘲讽、叫取外号等–间接攻击:又称心理攻击或关系攻击,是通过第三方实施的攻击行为,包括散布坏话造谣、唆使打人、游戏活动排斥等按照攻击的目的来划分: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以获取某种物品、维护某种权利而伤害别人。–敌意性攻击:以破坏东西、伤害他人为目的,而进行攻击。三、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就攻击行为的频率而言,学前阶段儿童的攻击性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从攻击行为的类型来看,以工具性攻击为主,主要是抢占玩具、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敌意性攻击逐渐增长;身体攻击为主,语言攻击和间接攻击随着年龄增长。从性别上来看,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四、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的理论解释挫折——攻击说认为:攻击是人体遭受挫折后所产生的行为反映–勒温的玩具实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动画片对儿童的影响:比如奥特曼五、攻击行为形成的现实原因分析生物学因素(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较低)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大众传媒的影响–家庭:父母的教养态度–幼儿园:教师对攻击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大众传媒:影视作品个体因素–儿童发展的限制(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人格特点:脾气暴躁、易怒、过度自尊等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典型问题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7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