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通通州州市市金金沙沙中中学学校校本本课课程程教教材材国防人防教育读本(校本课程)通州市金沙中学2007年10月20日一、砺志篇目录1、立志报国献身国防…………………………………………………………12、当年的情报员………………………………………………………………43、运筹帷幄指挥若定…………………………………………………………74、气节凛然永垂不朽………………………………………………………10二、人防篇目录第一章人防知识教育内容意义……………………………………………2第二章现代空袭核化生三防基础知识技能……………………………4第三章军事科技博览……………………………………………………14第四章牢记历史警钟长鸣………………………………………………24第五章人防知识问答……………………………………………………29立志报国献身国防——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金沙中学校友,蜚声海内外的我国核科学家陈达,中国科学院院士、少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在邓稼先、王淦昌等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去年底,金沙中学校庆办公室给陈老发去了校友联系函。陈老在收信后第一时间回了函,而且随信寄来了近照、祝贺母校80华诞的贺词、简介等。“接到母校的来信,我心情十分激动,虽阔别近半个世纪,但当年在金沙中学读书时的情景一切都历历在目,老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老校长赵仰霞、教导主任陆见齐等老师的音容笑貌常在眼前浮现……不管走到哪里,我总觉得母校时刻在注视着我,每当碰到困难时,我一想起母校就增添了信心和力量,每当我科研上取得成功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母校老师汇报……”陈老的来信,处处洋溢着赤诚的母校情。陈老1954年从金沙中学毕业后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6年制本科,大学毕业时虽有多种去向,但他毅然选择了从戎,决心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就这样,他来到了总装备部某研究所。该所的基地远在新疆罗布泊,那里荒无人烟,终年风沙弥漫,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茫茫的戈壁滩,条件异常艰苦。从首都北京一下子来到那种地方,风餐露宿,其困难可想而知,但陈老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当时苏联与中国交恶,撤走了全部专家,美国一年搞了18次核试验。“苏联人欺负我们中国,美国人又是那么猖狂,在那种情况下,条件再艰苦,我们也是豪情满怀的,大家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早日造出我国的‘争气弹’!扬我国威,强我国防。我所从事的工作,理论性非常强,技术要求十分复杂,难度之大是核科技界所公认的,但为了不辜负中央领导、军委首长的重托,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我们硬是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4时成功爆炸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讲到此处,陈老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笔者作为金沙中学的一员,也从陈老这位金沙中学校友的笑容中分享到了一分幸福和喜悦。在国防科技领域陈老一干就是38年,他由一名技术员逐步成长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当选为研究室党委书记、室主任,研究所党委常委、所科技委主任,1990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先后被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全国重点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方努力,加之陈老为家乡科技发展尽力的愿望,有关方面终于同意将其调至该校。目前陈老主要从事核技术在民用领域的研究和教学,重点是应用核医学及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这些属于交叉学科,又是边缘学科,在国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国内尚处于开拓阶段,陈老做的是奠基工程,前景非常广阔,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回忆在金沙中学读书时的情景,陈老充满深情。他说,金沙中学的老师教学水平非常高,对教材钻研得很透彻,可谓烂熟于胸。特别是几位教他的理科老师,讲课从来不翻教案和教材,就连布置作业做第几页哪几道题也能随口报出,地理老师信手就能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省的轮廓图。所有这些陈老至今仍记忆犹新。陈老当时在班上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同时担任代数和几何两门课的课代表,老师鼓励他超前学习,上课可以不听老师讲的内容,但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作业、考试从来不轻易给他满分,总要想着法子扣他一两分,这样就逼着他解题严密,最大限度地做到无懈可击,让老师找不到扣分的依据。“母校老师就是这样培养了我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这是搞科学研究所必备的素质,母校给我的东西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母校,我对母校的感情是绿叶对根的感情!”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以天下为己任,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境界,这是金沙中学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巨大内驱力,也是陈达院士在科学事业上不断攀登新高峰的不竭动力。当年的情报员——访著名作家海笑金沙中学校友,已八十高龄的著名作家海笑,本名杨忠,参加新四军后改名为“海啸”。抗战胜利,举国欢腾,他又改名为“海笑”。2005年4月,海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海娃”式的童年生活。1942年,海笑的家乡南通被日本人占领。海笑尽管那时才是个14岁的初中生,但整天想着参加新四军,把鬼子赶出中国。“可是,驻在杨家园的新四军嫌我小,不肯收我。”海笑回忆道。当时,海笑的姐姐早已参军,在南通市金沙区做民运和情报工作。一天夜里,姐姐突然把熟睡的海笑叫醒,严肃地说:“弟弟,现在有一个不穿军装、不拿枪、不拿刀的革命任务,但同样是新四军的一个小战士,这事,你愿意不愿意去做?”海笑兴奋得从床上跳起来,连说“愿意”。这样,身高不足1.5米的海笑,成为了一名与姐姐单线联系的小情报员。一般情况下,姐姐每10天回来一次,海笑就把自己在附近打听到的日伪军的人数、装备、鬼子队长和翻译长得什么样、他们下乡干了些什么、地方上哪些人当了汉奸等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姐姐。情报员工作处处充满危险。一天,小海笑去6里路外的小姨娘家玩,了解到村里有一个人投敌当了汉奸。他问清这人的姓名、年龄、模样,偷偷地记在一张纸上,然后揣上这张纸往回赶,准备告诉姐姐。当海笑走到鬼头街,正想转弯向南走时,忽然看见100米开外走来一队举着“膏药旗”、枪上插着刺刀的日本鬼子。因为身上藏着那张纸条,海笑的心怦怦乱跳。不够沉着又缺乏经验的他掉转身快步疾走,日本鬼子发现了这个情况,立即叫喊着追赶过来。海笑赶忙钻进玉米田里,把纸条埋在地里,做了个记号后,拔脚便奔跑向前。碰见一户正在办丧事的人家,他便一头扎进去求助。这户人家全都在哭哭啼啼,忽见海笑闯了进来,知道情况紧急。一个大妈立即找来一件白色的孝袍让他穿上,又戴上白帽,穿上孝鞋,叫他跪在灵堂前磕头烧香燃纸钱。大妈嘱咐海笑,说海笑是她的小儿子,同时嘱咐家人一番。刚刚安排妥当,4个日本鬼子就搜索过来了。鬼子四处寻找,连躺在停尸板上的死人也不放过。“这时一家人都在放声大哭,我也早已镇静下来,跟着大家哭得死去活来,眼泪鼻涕一大把,几乎将点燃的纸钱都浇熄了。日本鬼子没有看出半点破绽,只好灰溜溜地离开。”回忆起那一幕,海笑至今心有余悸。那名汉奸最终被新四军锄奸队员除掉了。而这次经验教训使海笑懂得,情报要强记,尽量不要携带嫌疑物品;即使遇到突发事故,也一定要沉着应战。1943年秋,到鬼子据点了解情况的海笑,碰上了一个叛徒。叛徒知道海笑的姐姐是新四军,但不知道海笑已经是小情报员,拦住海笑说:“不要走,跟我去吃饭。”海笑不得不跟着走。在鬼子的宪兵司令部,叛徒告诉鬼子:“这个小孩的姐姐是新四军。”见海笑只是小孩,鬼子不太重视,对海笑说:“赶快回去叫姐姐来自首,姐姐不来,下次捉住,要死啦死啦的。”就在审讯时,海笑还发现了另一个情报——一个木笼里关着四五位新四军女战士。海笑假装答应鬼子,连连点头说:“我知道了。”鬼子便把他放出来了。这第二次死里逃生之后,区里研究决定,不能再让他做情报员了。从此,海笑就告别了小“海娃”(《鸡毛信》中的人物)的生活。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访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程云清在满目醉人的秋色中,笔者与金沙中学领导来到苏州,拜访了金沙中学校友、中共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程云清。站在我们面前的程云清司令员身材魁梧,目光犀利、睿智,尽管两鬓已显斑白,但气宇轩昂,眉宇间透出一股英豪之气,只是他脚登粗布鞋、一副朴实无华的模样与笔者想像中的“司令员”似乎有一定的差距。就凭这第一眼,笔者敢肯定,眼前的这位军人若是在战场上,绝对既是一位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胸中自有雄兵的将才,又是一员在必要时能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带头冲锋陷阵的骁将。在苏州军分区司令部二楼会议室,程司令员亲自安排我们落座,沏上茶,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让我们既感亲切又十分感动。与程司令员交谈,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他讲话干脆利落,诚恳坦率,观点鲜明,毫不含糊,往往一语中的,点到即止,决不拖泥带水,让笔者充分领略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作风。谈及国际政治、军事热点及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等问题时,他纵论历史沿革变迁,笑谈国际风云变幻,旁征博引,条分缕析,阐述精当,论证严密,逻辑性非常强,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地理及国际政治、军事等人文科学和军事科学的各个层面,令笔者大开眼界,由衷地钦佩他学识之广博。笔者不知军队中有没有学者型、专家型指挥官的提法,若有的话,程司令员完全当之无愧。程司令员是骑岸人,1964年考入金沙中学,在学校里他品学兼优,担任英语课代表,课余酷爱体育运动,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扎扎实实地苦读了两年后,“文革”彻底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他再也无法继续学业,这成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1970年底他参了军,成为某部高炮团的一名战士。他由普通士兵干起,逐步走上指挥、领导岗位,先后担任排长,团作训股参谋,军司令部炮兵处参谋,高炮营营长,炮兵指挥部参谋,高炮团副团长,高炮旅参谋长、旅长等职,1997年8月任江苏省军区党委委员、中共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程司令员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否则无法干好工作。他入伍后,始终没有放松学习,1981年部队有报考军事院校的名额,尽管当时竞争十分激烈,尽管当时已过而立之年,他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终于圆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梦。回忆学生时代的事,最令程司令员难忘的是那年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由于路途远,中午无法回家吃饭,母亲就从地里拔了3个胡萝卜放进他的书包。那天中午,程司令员吃的午饭就是那3个胡萝卜。直到现在,他就是忘不了那3个胡萝卜,一想起来就要掉泪。他的父亲在旧社会里是长工,母亲也是个普通的农民,他们一辈子守望在故土田园,终年劳作在地里,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多打点粮食。可在那年月,全家人还是常常为温饱发愁。因此,程司令员对粮食特别有感情。入伍后由于他个儿大,又是篮球队员,消耗多,首长特批他每月有22.5公斤粮食计划,他舍不得全部用掉,总要想法子节约点下来,以便探亲时能带点粮票回家。在那样的岁月里,对父母来讲,儿子有粮票带回家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而对程司令员来说,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心了。后来粮票要作废,程司令员怎么也不信,继续积攒,直到现在,他还珍藏着一叠早已作废的粮票。记忆中父母眼里最高级的茶食就是脆饼,程司令员到苏州工作后,回家探亲总要绕道西亭买上几袋正宗的西亭脆饼。现在虽亲人已去,但每次回家,程司令员总还是想着要驾驶员从西亭走,买上几袋脆饼……对母校金沙中学,程司令员同样满怀深情。印象中的金沙中学在金沙镇东街头、实验小学旁边,校门前有条小河,河上有座小桥,可程司令员几次去都没有找到记忆中的母校。记得学校后面有条小巷,巷子的尽头就是母校的操场。那次程司令员终于找到了那条小巷,走到了曾留下自己足迹和身影的操场上。可操场依旧而人事全非,母校又在哪里?程司令员怅然若失,他并不知道母校已经易地兴建了。辞别程司令员,笔者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由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今天的司令员,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离不开组织的培养,还因为他心里一直忘不了那3个胡萝卜,还有那一叠早已作废的粮票……此次苏州之行,我
本文标题:国防教育读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0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