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析仁德镇耕地流转现状及发展模式
1浅析RR耕地流转现状及发展模式RR耕地流转服务中心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方向发展。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镇上下把耕地流转服务作为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大目标,积极有序推进耕地流转服务工作,为推进我镇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耕地流转服务产生的背景(一)、RR地处县城所在地,是集城乡二元结构较为典型的乡镇。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摆在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2005年,原RR、城关乡顺利撤并,建置新的RR。在RR一届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工作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养殖园区化、乡村生态化的总体目标来实现。针对这一目标,破解“三农”,发展现代农业,耕地流转服务工作势在必行。(二)RR下辖10个村(居)委会,9个村(居)委会属全农业及半农业村(居)委会,实际耕地面积约3﹒1万亩,农业人口43181人,经济收入以种养业为主。由于产业单一,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特别是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和分散零星的生产模式,既不利于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又难以保障产品质量,难以发展商品生产与市场对接,极大束2缚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加之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出现了粗放耕种甚至撂荒现象。(三)原来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难以稳定合同约定履行的双方权利义务。市场好的时候,出现哄抢收购;市场不好的时候,造成农产品大量积压甚至烂掉。另外,各家各户分散的零星种植模式,使农产品安全质量难以保障,给农产品的出口销售带来了阻碍,造成了社会不良影响。(四)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县城建设的快速推进。县城所在地的东发、学府、南钟三个半农业社区的种植模式,一到收割季节,打晒粮食给县城环境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县城居民的生产生活。如何破解以上这些难题?RR党委政府经过认真分析,科学合理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一致认为,RR要发展现代农业,破解“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耕地流转服务,要在土地上作文章、在改革中出活力。二、基本情况及具体做法(一)基本情况及成果1、2006年12月至2009年4月,完成耕地流转面积3491.66亩,涉及农户2850户。其中:2006年流转62亩;2007年流转404.66亩;2008年流转2769亩;2009年流转256亩。2009年1至4月二次流转5家种植大户共计555亩。流转耕地分布于胜利335.06亩;和平131.6亩;道院256亩;北3观40.96亩;东发918亩;学府1458.37亩;南钟351.67亩。2、截止现在,共引进和发展农业企业6家,分别是:佳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泰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蓝莹葡萄示范园、苏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道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RR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大户7户进行农业种植开发。通过耕地流转,现发展种植优质葡萄387亩、外销型蔬菜460亩、西瓜种植35亩、浅水藕种植410亩、蚕桑种植60亩、养殖小区开发1006亩、其他种植1133.66亩。3、通过耕地流转,农民土地地租收入180.91万元;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57160人次,农民务工收入114.32万元。4、解决好企业及种植大户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包括协调水、电、路,调解企业内部矛盾,解决入驻企业工人子女就学问题。5、成立了胜利、道院耕地流转服务工作站,进一步完善了基层耕地流转服务体系。(二)具体做法和经验1、着力强化流转政策措施,有效推进全镇耕地流转工作。农村耕地流转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把耕地流转服务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推进耕地流转进度。一是因地制宜,进行耕地流转试点。2006年3月,在商家村先行试点流转62亩,于同年5月流转给佳田公司4种植葡萄,并于同年根据公司发展需要继续流转给该公司257亩。通过耕地流转试点,探索了耕地流转服务是加快产业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二是筹集耕地流转启动资金,加大投入。在镇财务管理中心成立耕地流转专用账户,镇政府划拨启动资金9万元,并承担租用土地闲置期间的租金及工作经费。三是加大考核力度,把耕地流转作为年终责任书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奖惩措施,确保了耕地流转工作的积极性。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力保障耕地流转服务工作的开展。为切实加强耕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在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了耕地流转服务中心,并设立了耕地流转服务窗口,负责宣传贯彻耕地流转政策法规,开展政策咨询和服务,做好耕地流转情况调查,对流转面积进行丈量,签订合同、归档保管资料,及时传递和反馈耕地流转信息,并根据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实行企业—农户两头服务,创新服务措施,开辟“全方位服务通道”,使入驻企业及种植户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解除后顾之忧,全心全意谋发展。对从事农业种植的企业及种植户,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3、以耕地流转服务为平台,切实推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通过耕地流转,引入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市场前景的项目,由农业企业、经营大户作业主,向耕地流转服务中心租赁土地,实施集约经营,农民获取稳定的土地租赁收入,并可在业主租赁的土地上从事务工获取务工收入,实现农户、业主共赢,成为我镇农民增收的新模式。54、紧随耕地流转服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帮扶”工程,大力引进农业企业组织生产,切实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服务。一是全面实施“科技入户帮扶”工程战略,通过耕地流转服务引进的农业企业,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从而使他们掌握先进的劳动生产技能后,组织向企业有序输入,就地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千方百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农业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进一步探索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模式,走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三是根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快耕地流转服务,切实推进农民向城市转移,尽量减少农民,缩小农村,富裕农民。四是转变工作职能,进一步把服务延伸到群众中去,贴近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收集群众对耕地流转服务中心的意见或建议,使耕地流转服务中心与企业、种植大户、群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三、耕地流转服务取得的效应(一)通过耕地流转服务,建立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使产业结构调整有了空间,科技推广有了条件,分散闲置耕地得到充分利用。农民由原来的专业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在获得稳定租赁收入的同时,又获得了务工收入。收入是以前种植收入的10倍。特别是消化了另外,消除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把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有效转嫁到有抗御能力的企业上去。(二)通过耕地流转服务,找到了破解“三农”的有效途径。20066年以前,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特色种植面积多年处于停顿状态,面积相对不稳定。流转后,通过近两年多的时间,特色种植面积出现了质的飞跃。(二)通过耕地流转服务,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大限度控制了劣质农用物资及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为发展绿色无公害健康食品提供了保障。(三)通过耕地流转服务,探索了一条公司+基地+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了一批有种植经验的大户参与发展。通过本地大户现身说法,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发展。(四)通过耕地流转服务,为企业—农户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服务平台。通过农户在企业打工,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从而培训了一批先进的种植能手参与到发展现代农业的行列中来。(五)通过耕地流转服务,县城所在地的半农业社区耕地已全部流转,从而使收割季节县城无打晒行为,使环卫工作降低了行政成本,美化了县城环境卫生。四、存在问题1、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户对土地依赖性较强,从而阻碍了耕地流转的快速推进。2、少数基层干部对耕地流转政策理解不够,持怀疑态度,加之宣传工作不到位,使部分农户产生误解,认为是在征收土地。3、对耕地流转缺乏全局观念及长运规划。4、耕地流转工作涉及面广,因丈量土地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7故造成流转工作经费困难。5、因流转规划区内极少数不愿意流转的农户无明确政策依据规定,造成规划流转面积推进困难。6、因耕地流转期间会出现土地闲置期,从而出现土地闲置期间地租支付困难。7、因耕地流转规划面积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老化,难以发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故需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五、下步工作建议1、以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扎实有效推进全镇耕地流转工作。到2009年底,力争使全镇耕地流转面积达6000亩。2、按照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窗口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企业及种植大户提供优质的服务。3、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引进资金,实行规模种植与适度规模种植相结合,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规划,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用两到三年时间,使我镇产业化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县区发展水平。4、加强耕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宣传贯彻耕地流转政策法规,开展政策咨询和服务,做好耕地流转情况调查,对流转面积进行丈量,签订合同、整理归档耕地流转资料,及时传递和反馈土地流转信息。5、积极推进招商引资项目,通过耕地流转,引入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市场前景的项目,由农业企业、经营大户作业主,实施集约经营,切实推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进程。86、基层流转服务工作站逐步建立需要流转耕地基础信息,及时提供有条件流转耕地基本情况。单位负责人:张学良
本文标题:浅析仁德镇耕地流转现状及发展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