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圣陶杯”《项脊轩志》——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对文言字词句的初步硫通。2.以“言”探“情”,分析舍蓄语句背后的情感,体会归有光文字“不事雕饰而情辞并得”的特点。3.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为目标,和学生一起感知作者生命中的人与事对其文字养成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教学重点】1.通过讨论“‘我’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探知归有光精神世界的根源。2.对比归有光十九岁与三十几岁的文字变化,探讨人生阅历对作家文字及人格的影响。【教学难点】1.分析判断句、反问句中蕴含的情感。2通过一些看似家常的人物语言,探究作者选材的原因【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赏析与课堂讨论结合2.以“男性一女性一自我”“十九岁一三十几一后来”为双重线索研读文章。3.以教师问题为课堂引导,以学生自主赏析、研讨为课堂主体,以课后阅读为课堂延伸。【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我生命中的男性”为话题导入二、“他们”给了“我”——荣耀,使命,梦想赏析下面三个句子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3.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总结:“我”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我”的、是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三、“她们”给了“我——关怀,期待、温情课堂讨论:请你任选下面三个问题中最感兴趣的一个,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老婆婆有很多关于我母亲的记亿,为什么她常常念叨这一句呢?2.“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我们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我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总结:“我”生命中的女性们,给“我”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让“我”在寂寞书斋中能坚守梦想,也是“我”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四、项脊轩给了“我”——精神的庇护之地,思念的寄托之所1.赏析作者十九岁时描写项脊轩的句子2.思考:三十几岁时,作者补记的结尾有怎样的变化?总结:项脊轩是“我”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的承载,它记录了“我”的成长与变化。19岁时的归有光,多才多情,有理想有抱负,笔触细密,情感外露:;30几岁的归有光,对人生的看法、对文字的审美创造都发生了变化,文字变得更清明、含蓄、内敛,具有更加动人心扉的艺术魅力。五、生命与文化,是一条河流1.生命是一条河流祖先和偶像,给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亲、祖母和妻子,给了他孤独寂寞中的温情。这些人来了又走了,生命是流动的,作者就像是河床,这些人与事从他的生命里经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后来他八次会试不第,六十岁始中进士;后来他读书讲学,有过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后来他关心民生与社会,不仅写过《水利论》,也写过《论御倭书》;后来他始终对底层女性怀有悲悯之心,曾为了家乡一个弱女子被害一事,奔走呼号,伸张正义……这些“后来”,都呼应了那些“曾经”。’所以,我们在《项脊轩志》中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个大文学家,他是怎么一步步长成的。2,文化是一条河流课堂补充两个故事:袁宏道读徐文长——“是何相识之晚也!”徐文长读归有光——“今之欧阳子也!”总结:文化也是一条河流,归有光。徐渭、袁宏道,这些人来过又走了,但他们在我们的文化里留下了永远的印记。删掉其中任何一个名字,我们的文学都可能不是今天的样子。这也许就是今天我们依然在阅读经典的意义。六、课后荐读文章:《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整本书阅读:《项脊之光一一归震川传》板书设计项脊轩志日有光十九岁: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三十几岁:庭有枇杷树,亭亭如盖后来:……《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和你们做一个很小的游戏哦,在甲骨文里有这样一个字,是什么字呀?——“口”,我在上面再加一小横是什么字?——这一“横”就是我口中说出的话,所以这个字其实就是汉字里最早的——“曰”,很好啊。我们这一辈子会遇见很多人,他们和我们说过很多话,当时听来只道是寻常,但是过后想起来,却发现那些话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明代的文学家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字叫做《项脊轩志》。(板书)“志”是——“记”的意思,“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房,作者虽然以此为名,但是我想你们读过了都有这样一个发现,就是文章的大部分文字其实是在怀人的。他怀念了自己的——妈妈,奶奶,妻子,所以就有人说,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在写“我生命中的三个女人”。于是我有一个疑问哦,我的生命中就从来没有出现过重要的男人吗?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来读文章的第一个句子。师:项脊轩,一二——生:朗读:项脊轩,旧南阁子也。(PPT)师:有人说,“旧“,久也,是说这房子已经很有——年代感了,好,下面能印证这个年代感吗?生: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师:好,什么是“阁子”呢?它是一个表示建筑的名词,我们在很多古典小说里读到关于建筑的名称是非常的复杂的,比如说有正房,厢房,照房,耳房。名称越是复杂,那个房子越——大,越——气派,越——体面。我们再来看这个句子,“旧南阁子也”,从时间上,从空间上,都在说,我们“归”家,在我们那个地方啊,曾经是一个很有——地位、声望、对,是一个大户人家,是一个名门望族。为什么给我的书房起名“项脊轩”呢?你们读一下书下注解1,作者的远祖,找到了吗?——作者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以此作为室名,以示纪念。好,我们在这个地方就发现了我生命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男人,他是我的远祖归道隆。但是归道隆也不是归氏最早有历史记载的人物,在唐代的天宝年间,文学界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个人物叫做归成记。(根据读音,不确定字形)他曾经官至翰林学士,皇太子侍读,所以他去世之后,皇帝就给了他一个谥号,叫做“宣”。归有光说过这样的话:“吴中之归,皆宗宣公。”(PPT)你能翻译吗?生:翻译师:字字落实呦师:我们吴中那个地方,姓归的人啊,都是宣公的后代啊!这句话和屈原在《离骚》中开篇的话是很像的,他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啊,我的伟大的父亲,他的名字叫做伯庸。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有底气吗?——有,对,我特别的——自豪。我们再把文章开篇第一句读一下。生:朗读师:作者虽然以判断句起笔,看上去很平缓,但他其实交代了我们归家是有过辉煌的,很——骄傲,很自豪。我们来看第二段的结尾,也有一个判断句,一起来读一下。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PPT)师:谁来翻译一下生:这是我的祖父在宣德年间拿来上朝用的。师:嗯,“朝”由名词做了动词,上朝。我问你啊,这句话是谁说的?生:是他的大母师:大母是他的?——奶奶,那太常公是谁?生:太常公是——师:奶奶的——爷爷师:“此”指代什么呀?生:“此”指代的是“这”。师:“这”是什么呀?生:象笏。师:象笏是干什么的呀?生:古代官员拿着上朝的师:古代官员拿着上朝的。好,你坐下。那能拿着这个象笏上朝,可见奶奶的爷爷是做过大官的,是吧。好,那现在,奶奶说这句话的时候有语气吗?生:有。师:奶奶也特别的——骄傲,问一个问题哦,宣德年间,到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年了,为什么奶奶还留着这一百年前的木板呢?生:因为他奶奶很骄傲,记忆尤深。师:好了,你坐下。她说,因为这是一百年前家族的骄傲,所以这块木板是奶奶家族骄傲的一个象征。好了,现在,她很骄傲地把这个东西给我了。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怎么不给我爸爸呢?怎么不给我叔叔呢?怎么不给我伯伯呀?怎么传到了这个隔代的孙子我的手里了呀?生:众说师:用原文来回答我好不好?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师:翻译一下生:我家的读书在功名方面一直没有取得成就。师:他翻译的一个字特别好,就是“取得成就”,所以“效”也是由名词做了动词。好了,你坐下。师:我们家很久没有取得功名了,显然他们没有办法继承这块笏板,是吧?文章还有别的细节能证明“我的叔叔,我的父辈们,他们是“难以担此重任的”,有没有?生:迨诸父异爨师:“迨诸父异爨”什么意思?生:等到诸父分家的时候师:“异爨”怎么是分家?“爨”什么意思?生:做饭师:分灶,做饭。继续往下读生:内外多置小门,往往而是师:什么是“往往”?”生:到处师:“往往”是“到处”,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好,你坐下。古人说,大家都叫“钟鸣鼎食”,现在是“分灶做饭”,他们已经分家了,一个大家庭已经七零八落了。好,你继续往下读下面一个句子。生: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师:翻译生:东边的狗和西边的狗正在——师:东边的狗?西边的狗?生:东边的狗向西边而吠师:东边的狗对着西边而叫师:继续生: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里休息。师:好,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种状况了,就是——鸡犬不宁,鸡飞狗跳。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君子远庖厨”,现在个人已经要越过一家厨房到另外一家厨房去吃饭,这个大家庭的体面显然已经没有了,是吧,这些人当然不能继承这块笏板。显然难以担此重任。可是我还想问你,奶奶怎么就能知道“我”能呢?谁来回答一下。好,我听见了,来,你说生: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师:“竟日”什么意思?生:整天生:我整天在这里默默地读书,比较努力,比较有天分吧。师:好,说得很好了,坐下。还有什么细节能说明我整天在这里读书,读了好久了?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师:翻译一下生:听外面的足音,去辨识那个人是谁。师:怎么解释那个“以”?怎么解释,来我们帮帮她生:凭借师:好,能够凭借脚步声可以辨是谁过来。不是我的耳朵天赋异禀哦,而是我在这里读书读的太久了。前面那个词读错了,应该是jiongyou而居,什么是“扃”?什么是“牖”?生:关上,窗户师:为什么要关上窗户读书啊?生:众说师:因为要——安静,免得被——打扰史铁生在他的一篇文章,叫做《怀念地坛》里说过这样一个句子:就像是有一道界限似的,只要你迈过去,就有一种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所以我们看很多人,他寻找一个避世之地哦。现在这个窗户就是十九岁的归有光,他的界限,就是他把那个分家的乱,那个不体面隔在了窗户外面,在这个一丈见方的小屋子里,他找到了一个自己读书的小天地,这个小孩子他能坐得住板凳,他能耐得住寂寞,奶奶就看在眼里了,所以她就把这块笏板传给我。当她传给我的时候,我的骄傲感上面就又多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感。很好,骄傲感,使命感。我必须得好好读书了。好,我们现在来看,十九岁的归有光写了一个这样的结尾:项脊生曰:“……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PPT)我在预习作业里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结尾里提到的两个人,一个是蜀地的寡妇清,一个是诸葛孔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人呢?这个问题我想请1406号宿舍的人来回答。生:这两个人开始的时候都是普通人,后来在关键的时候得到重用。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人?生:用他们来比喻不平凡的自己。师:哦好,用他们来作比,好,你坐下。这两人曾经都是很平凡你的人,都是曾经“昧味于一隅”,一个角落。我现在也“区区处败屋中”,我们的处境是很相似的,所以我也相信我将和他们一样最终扬名于天下。这个地方我加了红字:“项脊生曰”,你对这种表达方式熟悉吗?蜀地寡妇清的典故,从哪里来的?生:《史记货殖列传》师:好,司马迁在《史记》里常常这样结尾,他说:太史公曰——,现在,年少的归有光他正在模仿他少年时的偶像,司马迁。他曾经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说:余少好读司马迁,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发现,他生命中一个特别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男人,这个人就是司马迁。好,为什么喜欢司马迁呢?因为司马迁在《史记》里面,《货殖列传》、《游侠列传》,那么多故事里面讲到一种人,这种人是从底层逆袭的,他们起身于穷,但是最终扬名于天下。所以,作者正在用这样的方式传递自己也要实现自我抱负的一种梦想,是吧。好,现
本文标题: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38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