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歙砚的鉴别和欣赏2目錄一、引言二、歙砚概述三、歙砚的三要素(一)龙尾石1、石出龙尾山2、龙尾石的三大特征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稀品3、龙尾石自身优劣的鉴定4、龙尾石与他石之辨(二)实用1、研墨的功能2、发墨的性能(三)造型1、歙砚造型的多样化2、歙砚造型中的图案纹样与雕刻手法3、歙砚的几种造型在发展中的演变箕形砚抄手砚蝉形砚四、歙砚的历史沿革(一)起源(二)兴盛(三)衰退、复兴五、歙砚保养的小常识3一引言歙砚是一本书、歙砚是一个谜、歙砚是一种美!歙砚从问世至今已有着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来,歙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与不同的审美意识。在歙砚的造型纹饰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纵观歙砚的发展史,无不折射出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步,显示出了徽州地区的文化特性与歙砚自身独有的文化内涵。歙砚从砚石的发现到后来的砚石开采,以及其砚石纹理的奇特多变,都给人们带来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歙砚的产地也常以其名称给人们带来猜测与困惑。歙砚以温润如玉的肌肤让世人赞叹、爱不释手。其砚石内在的天然纹理又是那样妩媚、千姿百态、令人遐想、各式各样的造型和恰到好处的雕饰无不展示出刻砚者的智慧与才华。读懂这本书、解开这个谜、欣赏这种美。古往今来竟成了钟情歙砚者的一种乐趣。我从事歙砚的设计雕刻工作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以石为友、以砚为生、久而久之与石与砚也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有幸应湖北美术出版社之邀,就《歙砚的辨识和欣赏》这一课题,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谈谈自己的粗浅之见,不当之处还请专家同行予以匡正。但愿《歙砚的辨识和欣赏》能够带您走近歙砚、认识歙砚、了解歙砚、爱好与收藏歙砚、使歙砚艺术发扬光大。二歙砚概述歙砚与端砚、洮河砚、澄泥砚现被称誉为中国四大名砚。歙砚的全称为歙州砚。歙州砚又有人称其为婺源砚。婺源砚指的是产自婺源龙尾山的龙尾砚。龙尾砚、婺源砚、歙州砚是历史上人们对同一物的不同的称谓。龙尾砚因石产龙尾山而得名。早在南唐时就享誉砚坛。如宋人李之彦在《砚谱》中言“李后主留意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之冠。”婺源砚、歙州砚则来自于是砚所产的县名、州名。婺源(今属江西)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边陲。历史上属安徽歙州(后改徽州)之辖地。当时歙州的辖地有歙县(州治所在地)休宁、绩溪、黟县、祁门、婺源六县。以州名物是历史上沿用的习惯。如湖笔出善琏镇,因善琏属湖州的辖地,故称其为湖笔。因此龙尾砚也就称做歙砚。宋代、龙尾石的开采和龙尾砚的制作进入了历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在歙州辖区内的歙县、祁门和与之相邻的浙江开化,江西景德镇的浮梁等地也相继开采出砚石用于制砚。这些砚与龙尾砚均以州名统称为歙砚流入市场。这种现歙,一方面说明了当时歙砚名声之大和求购歙砚者之多,另一方面则因各地所产砚石质地上的差异造成了歙砚中的良莠不齐。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各产地砚右的评论和对歙石产地的重新确认。宋人曹继善在《辨歙石说》中曰“歙县出刷丝砚甚好,但纹理太分明”、“祁门县出细罗纹石,酷似泥浆石、亦有罗纹、但纹理稍慢、不甚坚、色淡易千耳。此石甚能乱真,人多以为婺源泥浆石。当须精辨之也。”又如宋人唐积《歙州砚谱》中对开化石和浮梁石的评述“洞灵岩、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三洞相连,石产岩之左右,无定处,材璞至少而双脉多或有绝病,莹净者可拟端溪之品。而石理燥漫”、“洞灵岩紫石、大小如肝色。今产河粱县岩岭,处处有其匠者或琢为茶瓯,凌冬不可用也”可见在宋治平年间(《歙州砚谱》是唐积在治平年间所著)浮梁的洞灵岩石已不在作砚。而作茶贩之类的石雕品了。开化石又称玳瑁石。其用途在治平时也已改变。唐积在《歙州砚谱》中称其“浙石”言“浙石属衢州开化县,俗谓之玳瑁石。其纹正如玳瑁。傍视则有波纹者。可为碑材、帛础。柱基之类,至易得。”再如宋人李之彦在《砚谱》中强调:“歙石出于龙尾溪,以金星为贵。”米芾在《砚史》中则直称:“歙砚婺源4石。”可见,歙砚来自州名但不是指歙州产的所有之砚,而在现代一些文章书籍中,又有将歙砚解释为“歙州所产之砚”的现象。这种解释听起来也不无道理。因为婺源在历史上隶属安徽歙州。龙尾砚自然是歙州所产之砚。但从歙州所产之砚而言,就不仅仅是指龙尾砚,而是把歙砚产地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古歙州。也就是说只要是产自古歙州辖区内的砚都可称为歙砚。歙砚的这种解释与以州名来称龙尾砚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显然与歙砚的本义不符。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决不是指歙州产的所有砚,而是指产自婺源的龙尾砚。当然,事物是发展的歙砚的采石业也在发展。古人为此作了不少尝试。今人也在努力探求。我们也真诚的希望在不失歙砚名声的基础上。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砚石品种。促进歙砚的发展。又由于歙砚、歙县这种砚名与县名的相同。很容易使人们将两者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历史上就出现了“歙砚出自歙县”的说法。出现这种说法的主要原因是,歙砚的采制业在历史上有着多次间断。当歙砚的采制业处在停顿时。对歙砚产地知者甚少。谈到歙砚也就想到歙县,“歙砚出于歙县”之说则由此而来,为此清人徐毅还特地作了一番调查考证。并写下了《歙砚辑考》一文。其中有着这样一段:“自前人创奇。以为出自歙狱并中,盘屈直下,伏水底凿之,得石曰歙砚。余始疑,继而骇…岁在甲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奉命出守新卫。目睹井洞隘小,无从出入。询之士绅故老。考之典与诸书,并无入井求砚之说,及唐积砚谱,苏黄(苏轼、黄庭坚)文集,其形诸诗词歌咏。斑斑可考。始知是砚出自婺源之龙尾山。盖新安古歙州。婺隶于歙,不曰龙尾而曰歙者。统于同也。”三歙砚的三要素材质、实用、造型是构成砚的三大要素。材质是砚的物质条件,实用是砚的主题内容,造型是砚的外部形式。对于一方砚来说,这三者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从材质、实用、造型在砚中的作用而言,材质是决定实用功能优劣的基础,是确定砚种名称的依据,是具像的、多样的;实用依赖于材质和造型来体现。实用决定着砚的存在,它既是抽像的,又是稳定的;造型是人工利用材质体现实用功能的外化、美化的形式,是在确定了砚种之后对砚名称谓的根据。是具像的多样的。可见,材质和造型都具有具像化和多样性的,是人们对砚种的划分和不同形式砚的区别的依据。因此,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造型,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砚种和不同形式的砚。我国砚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用于制砚的材质和砚的造型都是十分丰富的。依材质可分为石砚、陶砚、瓷砚、漆砚、木砚、铜砚,铁砚、玉砚等。按造型可分作几何形、仿物形、随形和自然形等。具体有长方砚、圆形砚、方形砚、八角砚、龟形砚、荷叶砚、琴砚、松鹤砚、海天旭日砚、天池砚、子石砚等等。在唐代、人们采取专用石材制砚。使制砚业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到宋代,我国各地相继开采出并用于制砚的石材就达几十种之多,各种砚材均有着自身的特性。又有着自己的名称。这些名称或来自于砚石产地的地名、山名、或来自于砚石的纹色。如龙尾石(以山为名)。端溪石(以溪为名)、洮河石(以河为名)、红丝石(以纹色为名)等等。在砚的名称上,也就以砚石之名称之。如龙尾砚、端溪砚、洮河砚、红丝砚等。可见。对各种专用砚材的区别。仍是以砚石材质的特性为依据,不同的砚石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砚种。因此,龙尾石,实用、造型是构成歙砚的三大要素。(一)龙尾石歙砚的砚石产自婺源的龙尾山。以山之名称龙尾石。在砚石的称谓上除龙尾石外,也有以县名、以州名来称的。如婺源石、歙石。或许是婺源石和歙石的称呼给人们对砚5石产地的认定上不明确之故。宋人李之彦特在《砚谱》中说明:“歙石出于龙尾溪”。1、石出龙尾山龙尾山又称罗纹山。如宋人曹继善《歙砚说》中载“龙尾山亦名罗纹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昀多延蔓百余里,取之不绝。”龙尾山“高二佰仞,周三十里”位于婺源县溪头乡(古万安乡),境内延伸于相邻的浙源乡与大畈(fàn)镇。依山而居的村庄有溪头、砚山、外庄、岭背、龙尾、驴坑济溪、大畈等一已发现开采的砚坑主要集中在砚山村的周围。历史上所说的里山罗纹,外山罗纹就是以砚山村为界砚山村以内的称里山,以外的称外山。砚山村座落在龙尾山的中心位置,四周群山环绕,山色苍翠,清澈的芙蓉溪穿村而过。经砚山口与从溪头村流下的武溪汇合而下,从远处眺望,巍巍的群山,涓涓的细流一派山灵水秀之景色,真可谓是洞天福地也。喜爱歙砚的人无不期盼去龙尾山实地感受一番。谈起去龙尾山,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可真是一件不易之事。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曾徒步亲临龙尾山,他在《砚山行》中对当年艰难的跋涉深有感慨。“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言到龙尾。龙尾群山耸半空,居人剑戟旌幡里。树接藤腾两畔根,兽卧崖壁撑天宇。”现在人们去龙尾山就方便多了。公路已通至砚山村,不用走路可乘车直达。远道的朋友如去龙尾山,可按以下三条路线走:一是乘火车或飞机到黄山市,然后转乘汽车到婺源县城,再从婺源县城坐汽车去溪头在砚山口下,砚山口有一所中学,沿中学向前走三、四百米就到了。黄山市至婺源县城,婺源县城至溪头乡,每天都有两至三趟班车;二是乘飞机或火车到景德镇市,转乘汽车到婺源县城,景德镇至婺源的班车很多,且路程只有84公里,到婺源县城乘汽车去溪头即可。三是乘飞机或火车到衢州市转乘汽车到婺源县城,然后转汽车去溪头,衢州至婺源每天有几趟班车。而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朋友就可以直接乘汽车来婺源了。去龙尾山,如今而言,也就不是那么艰难的事了。龙尾山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缥缈了。2、龙尾石的三大特征龙尾石的三大特征体现在砚石的质、纹、色上。质指砚石的内在质量;纹是砚石中的天然纹理;色为砚石的固有色。一说质。龙尾石结构坚紧、纹理续密、石肤滋润、发墨如砥(磨儀石)、具备了“坚润”之美德。对此,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感触颇深,他在《孔毅夫龙尾砚铭》中言“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毂理,金声而玉德。”“涩不留笔”指龙尾石有细微的锋芒,既发墨,又不损伤笔毫;“滑不拒墨”说的是龙尾石既细坚光洁,又易于发墨;“瓜肤”、“毂理”指的是龙尾石的手感如瓜肤般的细嫩,其纹理又如丝绸一样柔美;“金声”、“玉德”指龙尾石扣之有金属般的声音,其内在质地又如美玉那材温润。宋代“四大家”之一的蔡襄,还将龙尾石比作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他在《徐虞部以龙尾石邀余品策》中说“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黄庭坚在《砚山行》中对龙尾石也有类似的评说“不轻不烽燥禀天然,温润里实如君子。”对于龙尾石的内在之美我们可以通过眼和手来感觉。用眼观看,好的砚石莹洁如玉,有透明感;用手抚摸,人们在品砚和赏砚时,常说这砚手感不错,手感很好。什么样的手感好呢?手感好的砚肤就如婴儿的皮肤一样娇嫩,故人们将具有这样手感的砚誉作“孩儿脸”、“美人肤”好的歙现就具有这样的手感,对歙砚有所了解的人或许早就感受到了这样的美,而对歙砚不甚了解,又慕名喜爱歙砚的朋友,请尽快寻找机会,亲手去感受,只有多感受,多作比较,才能领会歙砚的“君子”之美。龙尾石从地质学来说属变质岩。这种变质岩是因火山岩与积成岩在地壳内受高温6的作用,改变原米的结构所形成的一种新岩。龙尾石的地质年代为震旦纪,距今已有10亿年左右.在龙尾山采石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能用于制砚的龙尾石往往藏于岩层的深处。周围却是不献用于制砚的顽石。正如古人所言“麻石三尺,中隐砚材数寸而已。”这就是地壳内受高温作用,所改变原石结构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某个局部,或是一个变质块,或是一条变质带。这种变质岩的岩层属性为片页状板岩,其矿物成分有:蠕绿泥石、白云母、石英、金属矿物、微量炭质等。龙尾石的硬度经测试平均为莫氏4度左右。现代,以科技的手段分析出龙尾石中所含的各种成分,从而,揭开了龙尾石神秘的“面纱”,得出了一个科学的结论。然而,采石工人在选矿采石时,制砚者在挑选砚材时,从古到今,他们既没有条件,也不可能将砚石一块块地进行科学分析后,再来选定。购砚者在选购时,也不可能采用科技分析的方法来选定,而是,凭借自己对龙尾石的认识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直观感觉来进行分辨。二说纹。龙尾石绝大多数都有其内在的天然纹理,且纹理形态多种多样,美妙异常。古人对龙尾石的天然纹理十分看重,按纹理的特
本文标题:歙砚的鉴别和欣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39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