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已刻不容缓。为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培育和壮大六个新的增长点,打造辽宁经济升级版,现提出以下意见。一、重要意义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主导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中度稳步提高,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也要看到,2014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全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出现了需求动力明显不足,财政趋紧风险加大等一系列严峻复杂情况。这些问题和矛盾,表面上看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资拉动减弱所致,实质上是一些未根本解决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是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的集中体现。全省要把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变传统支柱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不高,产出效益不理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重大技术装备及零部件严重依靠进口;初级、中级产品多,高级产品少;工业类产品多,生活类产品少;高消耗低效益产品多,小商品大市场低投入高效益的产品少;销售收入超千亿的企业少的现状。二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较小,龙头骨干企业较少,产业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的状况。2014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43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0.58个百分点。三是提高服务业比重。加快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并改变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与重化工业发展不匹配的状况。2014年服务业比重虽然达到41.8%,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48.2%)低6.4个百分点。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变工业产业发展关联度低、层次低、链条短,处于国内外产业链的中低端的状况。目前,装备制造业中没有具备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公司,没有形成以大型装备研发制造企业为核心、以零部件配套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石化工业中炼油比重大,化工以原料为主,高端产品少。二、总体思路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四个驱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加强第一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第二产业提质增效;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农业为基础、传统工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三、工作目标“十三五”时期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预期目标为:三次产业的比例由目前的8.0∶50.2∶41.8调整为7.0∶46∶47。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农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由目前的不足50%提高到55%以上。在工业增加值中,提高装备制造业和石化产业比重,降低冶金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在与行业规划衔接后,再做进一步调整。四、基本原则全省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机遇,让创新、改革、市场、开放“四个驱动”共同发力,“六个新的增长点”全面启动,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先进装备走出去、富余产能转出去、技术标准带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既是系统工程也是长期任务,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以政策为支撑,以法治为保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二是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政府职能。结构调整应主要由市场决定和选择,发挥好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三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坚持补短板、惠民生,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调整政府投资结构,重点投向重大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等农业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以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社会事业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五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充分认识结构调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加强分类研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六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于整合现有资源,集中力量振兴和发展重点地区、优势产业以及行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七是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加强统筹规划,搞好指导协调,主动适应新常态。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统筹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八是坚持存量升级改造、增量调结构。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盘活存量,实现提质增效;以增量做优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五、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总体思路,农业、工业、服务业调整优化的基本取向:(一)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根本动力,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四大目标,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科技物资装备水平、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等均有大幅度提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1.紧跟市场需求,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重点销区及关键物流节点梯度转移,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专用原料基地与农产品加工营销体系链接。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改造升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积极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支持省内已经起步且具有一定品种和技术优势的农事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特色杂粮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以有机、绿色、无公害为标志,扩大种植(养殖)基地规模,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特色杂粮和草食畜禽在全省粮食作物和畜牧业中所占比重,以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2.研发新品种,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加快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重点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化育种企业、工厂化智能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以种子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来示范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用科技与管理为手段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基础保障更加稳固,农田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有效改善,生产设施化和手段信息化进展快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目前的59%提高到65%以上;全省农机总动力由目前的2800万千瓦提高到33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48%以上。3.鼓励引导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农业发展。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改善农业生态为重点,鼓励支持农事企业或合作组织积极开展立体栽培、节水灌溉、生态养殖、海洋牧场等集约型、生态型、循环型农业发展。广泛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模式,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废弃物综合治理,基本形成资源利用生态化格局,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省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目前的0.58提高到0.64;全省化肥施用量基本控制在目前水平或有所下降;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分别达到70%、90%以上。4.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支持引导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家庭农场等规模化标准化农业发展,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益。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省农民户均土地经营规模达到30亩左右,较目前水平提高近1倍;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70%以上,较2014年提高5个百分点。5.拓展农业产业链。推动新型经营体系更趋成熟,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形成,经营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增长。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和农业经营组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支持种养加销一体化企业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经营效益。重点支持信用记录好、产业链条长、产品技术优势强的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基地规模,提高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二)优化工业产业升级。按照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以创新、改革、市场、开放为动力,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在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中,提高装备制造业和石化产业比重,降低冶金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比重。1.做强传统优势产业。(1)强化发展优势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我省在石化和冶金装备、矿山和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发电和输变电设备、船舶等传统产业的优势,提高在中高端汽车及零部件、通讯设备等领域竞争能力,壮大核电装备制造、石化煤化工装备、软件技术开发、环保装备等产业,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提高总成总装能力和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支持骨干企业提高工业设计能力,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船舶、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关键基础装备等产业。航空航天装备。积极推进干支线飞机、大型发动机国内国际合作,大力发展通用飞机研发设计、总装制造和航空零部件制造业,着力突破市场拓展瓶颈,带动上下游发展,形成军用、民用飞机融合发展,民用飞机全产业链均衡发展的格局,燃气轮机研发与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做强做大行业自主品牌,在巩固A级车市场基础上,力争在中级车领域有所突破。支持沈阳、大连、丹东、铁岭和朝阳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积极引导零部件企业和主机厂加强合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和制造能力。船舶。坚持常规船舶产品结构调整与发展海洋工程产品并举,以船用柴油机、推进器、曲轴等传统优势配套产品为依托,加强节能、环保船型的核心配套产品研发制造,进一步提高地方船舶配套水平。高档数控机床。加快五轴联动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立卧转换加工中心等关键产品和高精度双摆角铣头、电主轴等核心部件的产业化。加快i5数控系统、DMTG数控系统的研发和市场化应用。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大功率电力机车、内燃机车、超载柴油机车、特种货车等先进适用装备,发展地铁车辆、城轨车辆,加快发展机车信号设备、轨道电路接收设备、雷电防护设备等产品。重大成套装备。促进石化装备成套化、输变电装备成套化,完善核岛关键装备产业链,推进大气污染治
本文标题: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4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