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3
1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3一、选择题1、史学家钱穆指出:“我们研究历史之变,亦宜分辨其所变之大与小。例如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自东汉到三国魏晋时代却又为一大变。”其中“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指的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A、从战争走向和平B、从封建走向帝国C、从专制走向民主D、从民主走向专制2、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治理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3、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4、秦国能够达成“六王毕,四海一”的最主要原因是A、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B、秦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D、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5、据中国古代史书记载,有一朝代的统治范围“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记载应该出自A、《史记·秦始皇本纪》B、《汉书·武帝纪》C、《资治通鉴·贞观十五年》D、《元史·地理志》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世卿世禄确立7、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8、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9、《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B、皇权为民,与民共享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0、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2一做法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11、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12、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亡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攻打匈奴C、推行郡县制D、修筑长城1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的四分五裂B、出现了造纸业C、实行了郡县制D、监察体系的完备14、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15、选举是近代民主制中官员产生的重要方式,而在秦朝,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中央任命1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17、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的职责,应当首先找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18、观察右图,“圆形方孔钱”为统一标准,秦统一货币在当时最主要的意义是A、中央集权B、统一经济C、统一市场D、统一制度19、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是A、改国王为皇帝B、皇权至高无上C、实行郡县制D、确立君臣之间的隶属关系20、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21、有网友发帖讨论中央集权体制时说:自秦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一直沿用到清朝。对内巩固统一,推动经济发展;对外抵抗侵略,维护领土完整。因此,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适合的政治制度。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非常准确B、仅从其进步性去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全面C、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时间有错误D、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和评价都是正确的22、秦朝倾尽国家之力,以70余万人历经几十年,建造了一座雄伟陵墓——秦始皇陵。秦3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一工程的直接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军事民主制的作用C、村社组织的健全D、中央集权制的建立23、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他所指的周秦之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井田制和郡国制C、奴隶制和封建制D、井田制和私田制24、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B、老二被怀疑有谋反之心,全家被抓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D、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25、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比较正确的观点是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胡曾《长城》)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唐·汪遵《长城》)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清·杨鸾)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清·赵翼)26、以下论述,哪项最接近秦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叛离。”C、“秦之所以灭亡者,六王(战国时其他六国)之后也。”D、“内兴功作,外攘狄夷,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27、“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引自杜牧《阿房宫赋》),文中的“楚人”是指A、刘邦B、陈胜C、项羽D、王莽28、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陈胜的评价:“陈胜虽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他意在A、肯定陈胜起义的首创精神B、对其失败充满了无限惋惜C、指出秦的灭亡是咎由自取D、说明陈胜对灭秦功劳最大29、“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有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C、焚书坑儒,农民战争D、焚书坑儒,刘项无知30、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以上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科举落第后的一副自勉联,对联中的典故发生在A、周秦时期B、汉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二、非选择题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在秦统一后得以确立,历代不断完善、加强,沿用至清,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4问题:由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推动这次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这次体制转型是如何完成的?2、古代的诏书(1)左图为中国古代某朝的刀刻诏书版文,这种汉字字体叫,它开始通行于(朝代名)。(1分)(2)版文内容为:“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状、绾均为人名),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从版文内容,你可获得该朝的哪些历史信息?请至少列举三条。(3分)(3)你认为此资料是研究该朝历史的第一手材料还是第二手材料?(1分)3、最新考古研究成果2011年12月20日,《文汇报》以“1700年后重见先秦编年体史书”为题公布“清华简”第二期整理报告《系年》正式公布。竹简共138支,从性质上看这部2300多年以前的史书,是一部断代史,讲述范围自武王伐纣一直到作者所在的战国前期。概述了自西周初年到战国前期历史的系年史书一分段式列有23章,……讲述的年代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讲述了周王室的衰落,晋、郑、秦、卫等诸侯国兴起的过程。昔年作者没有过多褒贬评论之语,却清晰梳理了列国的形势和当下的形势由来以及更深远的历史渊源。……有些文句甚至与《左传》和《国语》的记载相当一致,更可与包括《史记》在内的文献参照印证,补充并纠正传世史籍的记载。对学术界的疑难问题作出证明……”问题:(11分)(1)写出“清华简”反映的历史时期所创建的政治制度:(_____)和(_____)。(2分)(2)对材料中的政治状况进行分析评论。(5分)5(3)“清华简”的发现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和史料价值?(4分)4、千古一帝秦始皇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日:“……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问题:(1)文中“寡人”是谁?新的称号是什么?“丞相”又有何职权?(2)秦灭六国,是“赖宗庙之灵”,你赞成此说法吗?(3)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原因是什么?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秦朝对地方统治有何创新?5、谁烧了阿房宫(6分)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大军进入关中,“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也有“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咏叹。但是据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勘测表明,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专家称:在所勘探的20万平方米,发掘的1000平方米范围内,只有少量的几块红烧土遗迹。回答:(1)阿房宫的修建,反映了秦朝暴政的哪一方面情况?(1分)(2)项羽在关中“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行为对楚汉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3)依据史学研究的特点,上述材料中,哪一些不能作为史学研究材料?为什么?(2分)阿房宫考古发掘现场6(4)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公布后,有人说:历史“误解了司马迁,冤枉了楚霸王”。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2分)6、里耶秦简(13分)据新华社长沙7月14日(2002年)电:“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最近出土的2万枚秦简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有通邮、军备、算术、记事行政设置、职官、民族等。大部分简牍记载的是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后的秦代……。有关专家认为里耶秦简的出土,将改写和极大地填补《史记》、《汉书》中的空白。”这些2200年前的简牍仍保持竹木质地,墨迹清晰。问题:(1)图片中秦简上的文字属于什么字体,这种字体在秦代推广的原因是什么?(2分)(2)“有关专家认为里耶秦简的出土,将改写和极大地填补《史记》中的空白”的历史依据有哪些?(8分)(3)材料中专家的观点是否有错误之处?请说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4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