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5分册-第6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1高三历史练习题第5分册第6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一)一、选择题1、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习俗在民国初年就有了很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有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学东渐的影响③中国人现代化意识的发生了变化④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某网站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①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④西学东渐规模的不断扩大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孙中山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A、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求C、彰显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诉求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4、在民国初年的社会习俗变革中,最典型反映政治制度变化的是A、“鞠躬礼兴,拜跪礼灭”B、“天足兴,纤足灭”C、“爱国帽兴,瓜皮帽灭”D、“阳历兴,阴历灭”5、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A、太平天国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6、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BCD7、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2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8、“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划线处,你选择A、维新运动B、辛亥革命C、新中国成立D、洋务运动9、陈旭麓这样评价南京临时政府的一项政令:“它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逐渐被平等观念所取代,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意识。”这项政令是A、剪发辫B、禁缠足C、易服饰D、废跪拜10、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A、自由的观念B、平等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11、孙中山说:留发辫“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剪发辫子象征着A、自由主义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1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13、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14、袁世凯说:“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为此,袁世凯采取的对策是A、假意赞成共和,窃取辛亥革命果实B、签订“二十一条”,争取日本支持C、派人刺杀宋教仁,并镇压二次革命D、宣布改元“洪宪”,建立中华民国15、于右任在宋教仁的追悼会上说:“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时欲杀吾国吾民,破坏共和。”针对宋案革命党人发动了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16、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宋教仁在上海车站突遭刺客枪击中腰,由黄兴等人就近送入沪宁铁路医院。当完动手术钳出弹头,发现子弹有毒。22日不治身亡。此事直接导致了A、武昌起义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军阀混战17、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从本质上看,宋教仁案反映了A、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B、共和与专制间的斗争3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D、民国初年的权力之争18、二次革命中,首先宣布独立,举兵讨袁的省份是A、广东B、湖北C、安徽D、江西19、右图银元(中华民国三年)中的人只可能是A、光绪帝B、袁世凯C、张作霖D、蒋介石20、“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A、护国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21、“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大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北伐战争22、“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焉有共和二字存耶?既然忘共和,既称民贼……戳此民贼,以拯吾民!”这是孙中山在915年底发表的《讨袁宣言》中的内容,这篇宣言针对的事件是A、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B、袁世凯刺杀了宋教仁C、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D、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23、“听四百兆人巷祝衢歌,恍亲见汉高光,唐贞观,明洪武;数二十世纪武功文治,将继美俄彼德,日明治,德威廉。”此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光绪皇帝维新变法B、溥仪退位C、孙中山就任大总统D、袁世凯称帝24、观察右图,该传记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A、戊戌变法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北伐战争25、右图漫画(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是A、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B、反对君主制度,主张共和制度C、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D、反对暴力革命,欣赏渐进改良26、他不过是我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在他的任内,他借了一批大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幻想称帝。最后“他”在哪一历史事件中倒台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27、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检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B、清政府腐朽无能C、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D、袁世凯复辟帝制28、从反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4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C、革命党是否采取武装斗争D、反袁斗争的社会基础是否广泛29、右图为某图书馆收藏一本《洪宪元年历书》,作为历史研究,它的重要史料价值是A、可作今天的农事参考B、可作不同历法参照物C、可研究当时印刷水平D、可作帝制复辟的见证30、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将人们所追求的民主共和的希望击地粉碎。在当时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看来,导致出现这种社会倒退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达到饿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B、辛亥革命未能真正推翻满清君主专制统治C、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缺乏治理国家的政治经验D、辛亥革命没有引进民主和科学,没有彻底批判传统文化3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器”、学“制”、学“神”的三个阶段。能作为各阶段标志性的事件是A、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2、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目的是寻求“救国之要道”或“根本之救亡”,其“要道”或“根本”是A、政治革命,推翻“军人武力之政府”B、思想启蒙,启发“多数国民之觉悟”C、实业救国,兴办“机器生产大企业”D、以俄为师,迎接“世界革命新纪元”33、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A、《新青年》B、《少年中国》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34、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35、有一个时期,中国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象,例如:曙光、新生、自由、救国、新社会、新气象、新文化、新中国、新妇女、进步青年、平民教育等。这些期刊的名称所表达的精神源于A、戊戌变法运动B、清末新政运动C、新文化运动D、抗日救亡运动36、近代在上海创办的报刊杂志有①《申报》②《时务报》③《民报》④《青年杂志》⑤《每周评论》A、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37、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该事件是A、中共“一大”B、新文化运动C、国民大革命D、二次革命38、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539、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A、陈独秀B、梁启超C、章太炎D、严复40、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菲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A、求强求富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D、民主科学41、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这里的“格致”是指A、程朱理学B、中国传统科学技术C、民主和科学D、自然科学42、“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43、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A、《新青年》B、《少年中国》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44、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C、经济组织D、教育制度45、《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选择这个副题最合理的解释是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B、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编的C、杂志出版时在上海法租界,必须附上法语D、当时中国思想界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46、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47、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兼容并包,百家争鸣”,保守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练习题-第5分册-第6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4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