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前言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实现城乡共赢、融合共生和协调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盘活城乡资源,实现区域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改善人民生活,使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文明的现实要求。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经济基础好,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等资源优势突出,具有典型的国际都市、现代农村和高科技园区相结合的特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助力核心区建设,并为北京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有力支撑。本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立足城乡发展现状,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海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作为“十二五”时期推动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依据。一、回顾与展望“十一五”时期,海淀区按照争当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发展环境、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一)发展基础1、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组织编制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海淀新区部分)规划,确定了北部地区的功能定位、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制定了北部地区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北坞村试点,推进8个重点挂账村建设。启动《海淀区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实施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加强农村土地的产权管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重点。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深化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了玉渊潭、东升乡的改革任务,集体经济产权更加清晰、管理制度更加适合发展要求,集体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高。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建立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一河十园”、“大西山”等都市农业产业带建设用全区6成的农业用地,贡献了7.5成的农业收入,推进农村旅游开发,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启动“东升花园中心”建设,引导农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4.0亿元、纯收入27.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986.6元;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0.9亿元、纯收入4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60.9元。3、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民生不断改善。在全区所有村委会均建立了就业服务站,基本形成了统筹城乡的促进就业格局。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谋职业社会保险补贴,将农村公益性就业岗位补助标准提高到9940元/年。实施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创建充分就业村计划。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9%,住院医疗费用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8万元,实行门诊报销政策。积极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度住院医疗费用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5万元,并建立了统一的门诊统筹制度。将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全面启动。将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标准提高到每月430元,高于全市标准150元。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对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实施城乡一致的特殊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义务兵补贴标准实现并轨。4、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不断完善教育资金和政策倾斜机制,坚持每年将新增教育经费的20%以上用于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并逐年递增。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20个校际间校本培训协作体的作用,协助农村校和薄弱校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5所村卫生室为主体的、覆盖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完善文化体育设施。5、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日益牢固。进一步理顺了城乡交叉地区管理体制,明确了街道、乡镇的管理职责。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区服务,累计建设49个农村社区服务站,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建立了村庄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对农村道路、公厕、太阳能灯和公共浴室、街坊路绿化等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给予资金补贴。将农村地区各项应急管理全部纳入全区指挥系统。进一步完善各类协管员队伍,乡镇全部建成集治安防控、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中心。建立了由区ZF给予一定补贴,区、乡镇和村三级共同承担的村干部薪酬机制。6、推进北部及城乡结合部地区建设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调整完善北部地区建设体制机制,建立了ZF主导、镇企联动的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做好北部地区控规编制工作,对产业用地和农民安置房布局规模、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作了初步安排。积极探索土地开发模式,完成了北部地区土地开发方式和征地标准、北部地区拆迁办法和宅基地换房政策、北部地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北部四镇成立镇属开发公司等四项任务的方案设计。对北部宅基地腾退改造政策指导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制定了《海淀区北部地区开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对北部地区开发建设资金的来源、管理、使用和监督做出明确的规定。不断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设立专业园区转移支付和农村发展转移支付,完善城镇管理转移支付,进一步统筹城乡建设,促进镇域经济与园区建设协调发展。积极实行北坞村、唐家岭地区土地利用试点,安排集体产业用地,推进试点地区集体经济发展,为北京市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建设探索了一定的经验。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领导机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建立“ZF主导、部门联动、乡镇主体、农民参与”机制,全面完成新农村“五+三”工程。实施农田路网硬化覆盖,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完善集体生态林补偿、建设、管护、考核机制,建立农田保护补贴和流转补贴机制。(二)需要解决的问题“十二五”时期,海淀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不足。集体产业用地开发建设仍未全面开启,产业发展定位仍需加快调整,以适应新的四大功能区定位。部分地区集体产业用地开发模式与农民脱节,集体自主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仍存在相当一部分非农产业“空壳村”。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不足,缺少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文化、旅游、科技等方面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2、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缓慢。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认识不足,一些单位长期累积起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十分复杂。乡镇集体资产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3、北部开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中存在难点问题。北部开发建设中土地二级所有、三级所有,由镇里组织进行统一开发建设,存在实操困难。城乡结合部改造中,农民的补偿期望值不断提高,拆迁成本逐渐上升,难度不断加大。4、城乡公共事业差距仍然较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明显。北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公共文体设施相对不足。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5、社会管理压力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水、电、路、保洁、治安维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未纳入市政建设管理统一规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了大量公共管理职能。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加剧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负担,维护安全稳定任务重、压力大。农村社区配套设施缺乏,行政资源投入不足,村庄建设控制薄弱,社区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6、农民难以适应快速“三化”。农民的思想意识在短期内仍难以适应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缺乏参与市场竞争所需的技能,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难以适应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三)发展机遇当前,海淀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1、中央和北京市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并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市委提出2020年前率先在全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政策措施。2、北京市委市ZF对海淀发展的战略定位为海淀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批复同意在海淀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要求海淀区为全市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发挥示范作用,这一新定位、新要求明确了海淀建立国际化高科技园区和现代化新都市区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北部地区规划得到了市ZF批复,明确了发展蓝图。3、海淀在推进城市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海淀经济基础好,城市化水平较高,科技智力资源密集,区位优势明显,北坞村改革试点的成功推进使城乡统筹成为全区共识。北部办职能进一步调整完善,更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四大功能区规划建设重新审视了城乡资源,加大了统筹开发的力度。城乡一体化进入产业融合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攻坚阶段,发展理念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愿望更加迫切。二、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互动、融合、提升、共享”的方针,按照ZF主导、农民主体和政策创新的思路,以城乡一体规划为先导,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切实改善民生为目的,以部门合力机制为保障,紧紧围绕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中心任务,抓住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契机,结合四大功能区定位,加快北部开发建设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镇化,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贡献力量。(二)主要原则1、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整体规划全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全区一盘棋,统筹安排、统筹落实。将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分清轻重缓急,设定时序节点,明确责任要求,扎实稳步推进。2、坚持改革创新,重点突破。大胆开拓创新,积极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坚持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发展,在城乡结合部改造、北部地区建设等关键性领域重点攻坚,不断完善体制机制。3、坚持推进城镇化,保障农民利益。围绕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型都市区。妥善处理好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继续发挥集体经济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开发建设,保障农民可持续收益。4、坚持结构调整,产业带动。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乡三产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农转居市民。以重大产业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引领城乡一体化,促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建立并巩固城乡产业互动机制。坚持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三)发展目标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奋斗,基本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城乡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总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现代、高端的都市农业体系基本建立,各功能区涉及相关乡镇(农工商总公司)经济发展与整个功能区发展同步;——基本实现城镇化,北部地区初步构建起完整的城镇发展形态,基本完成城乡结合部城市化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实现城乡统一建设和管理,城乡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完成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推动农转居劳动力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逐步缩小城
本文标题: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