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知识: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经济: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3、“百家争鸣”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考点突破: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法家。原因:(1)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2)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3)地主阶级必须依靠严厉刑法,镇压人民反抗和旧贵族势力的反扑。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基础知识:1、背景(1)经济: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2)政治: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3)思想: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的需要。2、主要思想(1)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①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针对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提出“三纲五常”。3、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1)措施: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考点突破:1、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如何评价?“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董仲舒的这一观点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但同时又限制了君主权利过于膨胀,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3、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1)汉初的黄老之学(一是治身,二是治国)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基础知识:1、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法家汉初:道家汉武帝后:儒家东汉:佛、道思想快速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发展。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宋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批判的儒家思想,但传统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2、程朱理学概念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基本观点唯心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核心)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实质客观唯心主义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3、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比较理学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修养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求“理”)“心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求“理”)共同点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扼制人的自然欲求内容①都是儒学的新形式;②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影响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②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考点突破:1、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有哪些?联系:必修1第3课和必修2第一单元宋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1)政治上,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3)思想上,是北宋初期“重文”思想解放的产物。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如何认识理学?(1)理学提倡“三纲五常”,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尊严。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基础知识:1、李贽的离经叛道(1)内容:①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人物内容意义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日知录》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世界是运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考点突破:1、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有何异同?项目内容同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君权经济主张“工商皆本”思想批判地继承儒学,主张“经世致用”异黄宗羲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王夫之具有唯物主义思想2、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产生的条件(1)政治条件: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朽。(2)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3)社会条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4)思想条件: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一些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3、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1)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2)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3)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8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