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荀子的思想孔子仁礼孟子仁政义舍生取义气节荀子仁义王道以礼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关于“轴心时代”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摘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线索: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考考纲:•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运用)•2.孔子、孟子、荀子、所属学派与主张(运用)•3.老子、韩非子的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运用)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知识分子中不同派别的涌现及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自然、社会和人生等),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生产力提高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王室衰微群雄争霸“国家内忧,……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士阶层受重视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崩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思想文化:私学兴办,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注意:(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2)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孙膑老子孙子孔子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何谓“三教九流”?稷下百家争鸣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提示:诸子百家思想虽然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但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大放光彩:儒家的“仁政”——今天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今天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今天的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因此,对待诸子百家思想的正确做法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1、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的身世“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从政经历•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1)孔子的哲学思想:什么是“仁”?樊远问仁,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实行“仁”的原则是什么?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才算符合周礼呢?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2、孔子的思想主张:①“仁”的学说(核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②人性论:性善论③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2)孔子的政治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而格。(进步)(保守)②“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民本思想)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如何评价孔子的“仁”、“礼”思想?应用思考(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但是孔子的“仁”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孔子主张的“礼”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3)“仁”和“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遵守礼制。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礼:仁: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中庸”之道理想:和谐社会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3)孔子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③“因材施教”等教育、学习方法《诗》、《书》、《礼》、《易》、《乐》、《春秋》等④整理编订“六经”(4)孔子的地位①“万世师表”——教育家②“至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③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①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讲学图奔波中的孔子至高无上的孔子袁世凯与孔子新文化运动与孔子文革与孔子世界与孔子历史上孔子曾经遇到过怎样的地位和待遇?孔庙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孔林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胜境。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在汉城孔子在柏林(1)孟子的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2、孟子——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二)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孟子、荀子:①政治思想:“仁政”“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孟子的思想“亚圣”“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无夺农时”“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③人性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④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⑤人格精神——要求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区别?孔子的“仁”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宣扬奴隶主的“爱人”,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孟子的“仁政”思想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爱惜民力,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建立和谐的封建统治秩序,更好地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荀子的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3、荀子——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①政治思想:“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王霸》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③人性论:“性恶论”(主张“隆礼重法”,礼法并施)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④朴素的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思想孔子仁礼孟子仁政义(舍生取义、气节)荀子仁义、王道以礼治国,趋向法治法家(韩非、李斯)封建社会长期外儒内法的统治理想派现实派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时期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儒家的形成背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过程1、孔子创立儒学政治思想:“仁”、“为政以德”(民本)、“性相近”(道德观、伦理观)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整理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2、孟子、荀子总结改造“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性本善”(伦理)“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民本)“性恶论”(伦理)主要内容:“仁”;孟子荀子民本思想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道家的创始人;①时代:春秋晚期1、道家②思想主张: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本文标题:荀子的思想孔子仁礼孟子仁政义舍生取义气节荀子仁义王道以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9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