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城市总体规划概要一、主城区规划区范围池州主城区及周边地区,包括池阳办事处、秋浦办事处、江口街道办事处、里山街道办事处和马衙镇的辖区范围。包含建设用地、风景区用地与生态绿地等,总面积359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1、近期:2001——2005年2、远期:2006——2020年三、城市性质皖江南岸的中心城市之一;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北部的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和港口城市。四、城区人口规模1、近期(2005):15万人2、远期(2020):25万人五、城市用地规模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15.84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5.6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6.33平方公里(预留发展到30万人的用地条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32平方公里。六、城市布局结构1、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规划用地布局采用组团结构,结合功能分区,按实际要求分为三个主要功能区:(1)以老城区为主适当扩展形成的主城区主体部分;(2)主城区外围东北部为江口临江工业区;(3)主城区外围南部结合铁路建设形成站前区。2、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完善但又各有侧重。主城区主体部分以居住和商业服务为主要职能,在城东北布局一定工业用地,对西北片原有工业用地进行功能调整和开发置换;城南的站前区以居住用地为主,结合铁路车站流通功能布置少量工业与仓储用地,同时在站前集中布置商贸居住综合用地;江口区以港口建设和布置大型工业用地为主要目标,为大型工业项目的引进提供可能性,同时也布置一定的居住用地。3、在明确主要功能区的基础上,以自然地貌(山体、水体)和城市主干道为分2割,将三个主要功能区再划分为若干个基本功能组团。基本功能组团在功能上相对独立,由绿地穿插其中,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有机地融合起来,体现城区的自然风貌,形成城市特色。4、利用杏花村风景区、齐山和平天湖风景区的良好景观与生态优势,在规划布局中充分体现池州城市的生态特色,将山水生态绿地楔入城市建设用地中,形成开敞、优美自然的城市风貌。七、城市用地发展方向1、城市规划区内的河道、洼地、湖泊等应严格予以保护,确保其行洪和充分发挥其调蓄雨水功能。2、在与平天湖、齐山及杏花村控制区整体风貌协调的前提下,城市向南嵌入平天湖风景区与杏花村风景区之间,并向城南火车站站前地区发展。3、选择合适的生态型开发项目,在工程条件合理的前提下,使主城区向平天湖湖畔有一定延伸,甚至向平天湖东侧进行少量跳跃式功能组团的布点和开发。4、根据港口及用地条件,在江口开发临港工业区。大型工业项目向江口临港工业区集中。八、绿地系统规划范围池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城郊和部分市域绿地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第二章城市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濒长江与安庆市隔江相望,东与铜陵市、芜湖市毗邻,东南与黄山市交界,西南与江西省彭泽,鄱阳县接壤。其地理座标是:东经116°33'至118°05',北纬29°33'至30°51'。市内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下设41镇39乡4个办事处。全市国土总面积8271.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6%。二、地质地貌1、地质地质构造上,池州市大部属杨子台坳,市内主导构造线方向为东北向,其次为北东和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市内地层自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3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在池州市西南部,东至县城以南,主要岩性为轻度变质的中性喷出岩、石英砂岩及千枚岩等变质岩系所组成。元古界地层主要分布于东至县城西及石台县南部等地,主要岩性为震旦系的硅质岩,泥质板岩等变质岩。古生界地层广泛分布于池州市中部,其中包括石炭二叠系的浅海相含煤碳酸盐地层。中生界主要分布于东至县北部和贵池区南部。新生界分布于市北部长江沿岸、平原地区,主要岩性为第三系和第四系近代的河湖相沉积物。新生界显露为池州市提供了优良的农业用地。境内有两大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分别构成了高峻秀丽的九华山和牯牛降山,形成池州市丰富旅游用地资源。2、地貌池州市地貌类型比较复杂,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级下降,以中山、低山过渡到丘陵,最后至岗地、平原。池州市中山是黄山余脉和九华山山脉。黄山山脉主要分布在石台县和东至县境内,由大历山、牯牛降、仙寓山等大山组成。九华山山脉主要分布在青阳县、贵池区境内以及石台县东部。山区海拔1000-1400米为主,个别山峰达1700米以上,相对高差多为600-1000米,山坡陡峭,以50°-60°为主,山间有规模较小的山间盆地分布,如九华街、中闵园、珂田、黄石溪等。中山地带土地类别以林地和未利用土地为主。低山分布比中山要广,属黄山支脉的主要有苦竹林、鸡头岭、大璋山、里山等。属九华山支脉低山主要有太朴山等。低山海拔500-800米为主,相对高度500-800米,山坡坡度在25°-30°之间。低山间分布较大规模的山间盆谷,如石台、东至县城和大溪、贡溪、横渡、七都、刘街、高坦、棠溪、南阳湾、昭潭、东胜、葛公镇等乡镇都坐落在山间盆地。丘陵分布于低山外围和盆地,河谷平原的边缘及内部。丘陵间发育了较宽的河谷平原,如秋浦河、青通河、九华河、清溪河等河口平原都坐落在丘陵岗地间,这些河谷平原是山地丘陵地区居民居住集中地,是种植业用地主要分布区。岗地是池州市种植业用地主要分布区,可分为二类:一类属堆积岗地,分布贵池区西郊,北郊和乌沙一带以及东至县东流镇与升金湖之间,由红色粘土、含网纹砾石层和棕黄色砂质土等组成。另一类称剥蚀岗地,分布贵池区东郊、项辅4以及青阳县毗邻处,东至县后河东岸,青阳县木镇、乔木湾、酉华、杨田埂等乡境内。剥蚀岗土地利用率极低,除分布少量松林外:大部为荒坡荒地。平原分布在贵池区、东至县长江沿岸及其支流秋浦河、尧渡河、后河、黄盆河、九华河、青通河,清溪河等河口地区和升金湖,八都湖等湖滨地区。三、气候池州市地处亚热带北缘,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气温温和,季风明显,雨量充沛,光照比较丰富、雨热同季、光照比较充足、植物生长期长。四季特征:春温多变,雨水较多。夏热多雨,梅雨显著。秋季少雨、晴朗稳定。冬季寒冷,干燥少雨。温度池州市年平均日照时数1730-2100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6.1℃。年内气温以1月份最低,为3.1℃-3.5℃;7月份达到最高值,为27.9℃-28.7℃。极端最低气温为-16℃(东至县、青阳县),极端最高气温为40.9℃(石台县)。平均无霜期220天,最长286天(贵池区1968-1969年),最短189天(青阳县1966-1967年)。但温度受地形地貌影响,圩区和山区差异很大,植物和农作物播种期也明显不同。中低山区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部分山溪谷地也有逆温现象出现,即随高度升高气温也升高。这是由于冷空气较重,夜晚会沿山坡进入山谷底部。这种逆温现象一般发生在11、12、1月的晚上,有利作物安全过冬。圩区气温四季分明,比较稳定。降水池州市降水丰富,年降水总量在1400-1590毫米之间,大多数年份超过1000毫米。地区之间有明显差异,东南部山区多,沿江低岗平原区少。降水量还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海拔升高100米,年降水量增加60毫米。迎风坡与背风坡的降水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背风坡降水量。降水量季节分配也不均匀,春夏两季约占70%,秋冬降水较少。市内平均入梅在6月16日左右,出梅7月12日,梅雨量多年平均544.0毫米。除1970年石台县未见降雪外,其它年份池州市均有降雪。平均初雪日为12月16日,平均终雪日为2月25日。平均雪深26厘米,最大雪深35厘米(1984年1月19日)。平均将雪日数12.5天,最高达25天。自然灾害除正常的气候因子外,池州市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严重的影响了土地利用和生产潜力的发挥。这些灾害性天气概括为旱涝、低温、台风、冰雹、连阴雨、龙卷风等。旱、涝、渍、洪是危害池州市人民生活生产的最大灾害。旱5主要是秋后旱,每年七月上、中旬,梅雨结束,雨带北推至黄淮流域,池州市进入盛夏少雨季节,此时易发生伏秋旱,此时恰是农作物生长旺盛期。池州市近三十年较大旱灾年份有1958、1961、1967、197l、1978。水灾多发生在5~7月份,期间,被池州市称之“汛期”严重的水灾危害十分大。近三十年影响大的水灾分别为1949、1954、1969、1970、1977、1983、1996。暴雨和江水倒灌是池州市水灾的重要因素。连阴雨、低温、冰雹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在池州市也多次出现,对农作物生长和人民正常生活破坏极大。四、土壤池州市土壤类型繁多,农耕历史悠久,在空间上有水平分布规律,又呈垂直分布特点。在江心洲和沿江的滩地上,以石灰性潮土为主;在沿江冲积平原和湖滨平原上,多分布各种类型的水积土;在南部岗地、丘陵、中低山地上以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和红壤为主。池州市主要土壤分布、面积、适合利用情况名称面积分布区域肥力宜利用类型红壤619.8万亩低山、丘陵岗地海拔大至30~600米表面>50厘米厚度风化层PH值为4.5~6.0,有机质含量大都在2.5%以下,贫磷少钾肥力低适宜发展马尾松、杉、毛竹、油菜、油桐等经济林,部分可发展园地,应做好草灌水+保持(林、园、牧草地)黄棕壤53.99万亩东至、石台及九华山400~1000米丘陵山地上厚度60厘米,PH值5~6.5,有机质含量20%以上丘陵宜林草、茶园、桑园、果园等梯田可种植旱作物、山地宜森林石灰土176.05万亩各地石灰岩低山丘陵土层浅薄<50厘米,PH值7.0~7.5,潜在肥力高林草地、园地、旱地、潜在肥力高、宜于枣树、板栗、桑树等果木紫色土41.58万亩海拔100~150米,有机质东至、青阳境<50厘米,有机质1.0~2.0%,PH值4.5~6.0,缺磷少钾透水性好植被覆盖差,适种甘薯、萱麻、桑树(耕地)潮土21.55万亩贵池、东至沿江圩区内河两侧,湖滨平原PH值7.6~8.5,表土有机质1.0~2.7%,土层身后、透水性好、耐寒粮、油、棉作物、瓜果、最宜种棉花(耕地)草甸土2.28万亩贵池、东至沿江圩区的外滩和江心洲呈碱性只能种植芦苇(水域)(《池州地区土地资源》)6五、水文池州市水资源丰富,主要由长江、河流、湖泊和水库四部分组成。长江在池州市境内全长160公里,每年四月份江水上涨,5-8月份进入汛期,历年平均水位9.20米,多年平均流量为29500立方米/秒。池州境内湖泊多为分布在屿垦区域,形成历史悠久。主要有升金湖,七里湖,平天湖,太白湖等8个中小型湖泊。多年平均水面面积有144.14平方公里,库容2.52亿立方米,已围垦面积31.83平方公里,全市兴建水库372座,总蓄水量7.02亿立方米,众多湖泊、水库为池州市农业灌溉和沿江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境内河流水系均发源于九华山脉和黄山山脉,河流主要有青通河、九华河、陵阳河、五溪河、七溪河、秋浦河、清溪河、白洋河、黄盆河、龙渡河、龙泉河等,雨量充沛,丰水年月在4-8月份,枯水在冬季。池州市水文条件好,水资源丰富,但由于降水分配年份和年际变化大,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对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利用影响很大。六、植被与主要动、植物状况1、植物资源池州市植被属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区和安庆市、池州市沿江湖泊圩植被区。处于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常绿树和落叶树混生。植被,除了农业植被外,森林和茶园是构成本地区主要植被。森林植被丰富,主要被子植物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漆树科、八角科、楝科、茜草科等千余种。主要裸子植物有松科、杉科、柏科等。其中香果树、青、柳等2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树种。中药材280余科,约1300种,其中19种为国家二类药材。山区丘陵,竹类资源广泛分布,主要有毛竹、桂竹等10余种,其中毛竹资源最多,且大片成林。自然植被中除牯牛降保存良好外,其余均遭严重破坏。人工植被以耕地、茶园和人工造林地面积最广。根据植被分布和生长状况可划分为沿江圩区植被片和牯牛降——九华山植被片。沿江湖泊圩区植被片地势平缓,海拔60米左右,为沿江低岗平原区,地处贵池区、东至县沿江冲积平原和
本文标题: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