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
1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1(李碧宏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邓正琦重庆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特征和经济结构特征,并从政府机构设置、经济联动机制建立、财政金融政策制定、发展基金创立和意识观念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对我国跨省交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关键词】交界地区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对策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以武陵山为中心,习惯上也称武陵山民族地区。包括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四县”(即黔江区、酉阳县、秀山县、彭水县和石柱县)、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的铜仁地区。该地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00万,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2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研究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对解决我国其他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1.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特征近年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总量获得较大提升,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支出明显增加。但是,由于起点低,底子薄,与全国及本省市其它地区相比,GDP增速差异较大,人均生产总值仍然偏低,地区发展存在较大的失衡。1.1GDP迅速提升,但低于本省市平均水平“十五”以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GDP总额迅速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据统计,渝东南地区2005年共完成GDP138.6亿元,是2000年GDP总额的2.04倍,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达5552元。恩施自治州2005年生产总值1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7元,相当于2000年的1.5倍。湘西自治州实现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69.58亿元,到2005年达到123.3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26元,比2000年人均生产总值高出2350元。铜仁地区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29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2.3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915元。渝鄂湘黔跨省交界各民族地区GDP总额虽然增长很快,但绝对量偏低,GDP总额在各省市GDP总额中的比重偏少。2005年渝东南、恩施自治州、湘西自治州、铜仁地区GDP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与经济力量整合研究”(项目编号04XJY042)的部分研究成果。2占本省市的比重,分别为4.51%、2.67%、1.90%和6.53%;人均生产总值也都远远低于本省市人均水平(见表1)。其中,湖北省差距最大,恩施自治州人均生产总值只有本省人均水平的39.6%;贵州省差距最小,铜仁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本省人均水平的77.5%。表12005年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状况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本地区(亿)所占比重(%)本省市(元)本地区(元)比例(%)渝东南138.54.5111002555250.5恩施自治州173.02.6711390450739.6湘西自治州123.31.9010264502649.0铜仁地区129.36.535052391577.5数据来源:2006年渝鄂湘黔各省市统计年鉴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人均GDP偏低,同时四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其中渝东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最高,为5552元;铜仁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最低,只有3915元(见图1)。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人均GDP(元)渝东南恩施自治州湘西自治州铜仁地区图12005年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人均GDP对比图1.2投资规模合理增长,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渝东南地区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在全社会3固定资产投资当中,建设与改造投资达110.1亿元,占95.3%。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据了固定投资的较大比重。恩施自治州投资总额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1亿元,年均增长19.8%;五年的投资额相当于全州1950年至2000年51年间投资总额186亿元的1.62倍。湘西自治州截至2005年,五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4.98亿元,年均增长23.1%,比“九五”期间增幅提高4.2个百分点。铜仁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加快,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8倍,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020406080100120140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渝东南恩施州湘西州铜仁地区图22005年渝鄂湘黔跨省交界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比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发展却不平衡。其中渝东南地区得益于直辖效应投资增长最为迅速,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15.6亿元,年增长率32.2%,并呈加快趋势。铜仁地区投资规模最小,2005年为61.73亿元(见图2)。1.3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但人均水平很低随着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总支出增长较快。渝东南地区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比2000年增加28.3亿元,年均增长13.5%。恩施自治州200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比2000年增加20.21亿元,年均增长率9.6%。湘西自治州2005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4%。铜仁地区200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1.6亿元,比2000年增长81.6%,五年间年均增长12.7%。在城乡消费支出稳定增长的同时,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人均消费水平仍然很低。从4绝对值看,铜仁地区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最低,仅有804元;渝东南最高,为2421元。从相对值看,四个地区均低于本省(市)平均水平,其中恩施自治州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3元,仅仅相当于湖北省人均水平的28.9%,差距最大;渝东南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1元,相当于重庆市整体人均水平的63.1%,差距最小(见表2)。表22005年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指标地区本省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本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比重(%)渝东南3836242163.1恩施自治州4916142328.9湘西自治州3653131035.9铜仁地区154480452.1数据来源:2006年渝鄂湘黔各省统计年鉴2.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特征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结构逐渐改善,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收入结构仍然不够合理。2.1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但产业层次仍然偏低近年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三次产业呈现出不同的增长速度。第二、三产业增长较快,第一产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三次产业结构趋向于合理化发展。渝东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8:30:32调整为2005年的29:33:38,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三二一”方向发展。烤烟、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化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电力、锰加工、烤烟、绿色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生产为代表的特色工业发展较快,少数民族特色风情展示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逐渐升温。恩施自治州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43:29:28调整为2005年的41:23:36。全州卷烟、电力、药化、富硒绿色食品、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1%,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蓬勃兴起。湘西自治州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2000年为32:31:37,2005年调整为21:35:44。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引领”的大跨越。湘西自治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州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速名列全省之首。铜仁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九五”末的61:18:21调整为43:24:33。5在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三次产业趋向合理化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的层次仍然不高,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渝鄂湘黔跨省交界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都落后于本省市产业结构层次,特别是恩施自治州和铜仁地区,2005年它们第一产业比重都高达40%以上,而本省第一产业比重都在20%以下。四个地区第二产业比重都低于本省市第二产业比重的平均水平,表明工业化层次较低。可喜的是,湘西自治州的第三产业比重大于本省第三产业比重水平,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湘西自治州文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总体表明,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化进程任重而道远。表32005年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对比指标地区本地区产业结构本省(市)产业结构渝东南地区29:33:3815:41:44恩施自治州41:23:3616:43:41湘西自治州21:35:4419:40:41铜仁地区43:24:3318:42:40数据来源:2006年渝鄂湘黔各省统计年鉴2.2就业结构逐渐改善,但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仍然偏低2000年以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就业结构呈现出“一减、二三增”的调整特点。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由2000年的69∶8∶23调整到2006年的60∶12∶28。(见表4)从交界民族地区总体构成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下降,由2000年到2006年共减少了60.85万人,降幅达到12.2%,所占比重由69.2%下降到59.4%,下降9.8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建筑业的增长,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从2000年的56.1万人扩大到2006年的90.8万人,增长比率达61.9%,所占比重从7.8%增加到12.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持续增长,由2000年的23.0%上升到2006年的28.2%,上升5.2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增加42.3万人。就业结构呈现的这一特点与交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交界地区经济结构日趋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正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非农产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导致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总体上看,渝鄂湘黔交界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就业结构趋于完善,6但是同四省市其它地区相比,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仍然偏低。比如,2006年重庆市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48:19:33,渝东南地区则为71:14:15,渝东南地区就业结构明显落后于重庆市整体水平。恩施州、湘西州和铜仁地区同本省市整体水平相比,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表明,尽管纵向比较渝鄂湘黔交界地区就业结构逐渐完善,但是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交界民族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仍然偏低,就业结构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表4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2000年与2006年就业结构对比2000年各地区就业状况(万人)渝东南恩施州湘西州铜仁地区总计比重(%)第一产业142.470102.770106.000147.520498.76069第二产业13.51019.53014.8008.28056.1208第三产业26.62067.85021.70049.650165.820232006年各地区就业状况(万人)渝东南恩施州湘西州铜仁地区总计比重(%)第一产业105.270101.54097.400133.700437.91060第二产业20.84019.48036.80013.70090.82012第三产业21.82086.53028.50071.310208.16028数据来源:根据2001年、2007年渝鄂湘黔各省统计年鉴计算2.3城乡收入结构有所改善,但收入差距仍很显著近年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有较大提升。渝东南地区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021元,比2000年增加了707元,年平均增长率为9%。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14083元,比2000年增加幅度超过两倍,年均增长17%。恩施自治州全州2
本文标题: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9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