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论文——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论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严小飞1030505067创新是人类文明的出发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创新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就不可能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今,人类即将步入的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更加呼唤创新与创新型人才。早在1995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了创新的重要性,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而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就是创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就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如何加紧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就成为党和国家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国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也有话要说。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这引起了家长、教育职能部门、媒体等方面的高度关注,媒体和家长加紧了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出“声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压力进一步“加码”。消除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一、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1.培养模式单一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这种单一培养模式的长期存在,一方面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的“千人一面”。传统的“专人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突出表现为学生知识面较窄,在理论知识层面表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在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差,实际动手能力差、团结协作观薄弱,不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2.教育理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创新。如教学模式有待打破统一框架;教学方式有待改变灌输模式;在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停留在“一刀切”的量化评价阶段,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操作能力。3.专业设置与学分制缺乏柔性在专业设置上,部分学校急于“求大求全”,对一些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缺乏分析、调查和研究,出现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学分制管理方面,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无论是学年制,还是学年学分制,从教与学的主动权来看,主动权还在教师、在学校身上,学生必须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课程,按统一的年限修完学业。4.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传统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导”作用被放大,学生主体地位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早已习惯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丢笔记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方式。学生所要求掌握的都是“结论”,唯书、唯师、唯上,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禁锢,久而久之学生会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陷入理论与知识脱节的泥潭。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1.更新教育理念。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促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参与创新活动,激发创新潜能;鼓励教师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敢于创新、求真务实,树立崇高的师德和思想境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形成师生教学相长、积极探索、共谋创新的生动局面。2.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型人才应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努力把中小学生从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要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3.完善教育制度。应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发,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教育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组织模式,努力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把教学的重点向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倾斜;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着力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提高培养创造力的主动意识。4.加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要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广大科技人员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进行科技创新的素质和能力。着力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快教育培训社会化进程。积极发展成人教育,鼓励在职学习,鼓励自学成才。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网络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适应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建立对各种非正规、非全日制学习与培训成果的学分认证和学习积累制度。5.努力实践文化育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先进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和进取的文化环境,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但是完善个人人格的需要,也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需要。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导,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发展个性教育,才能形成一种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环境。在当前要改变大一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多元人才观,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都应注重个性和个体潜能的挖掘和培养,使每个学生的个人天赋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要重视大学精神的塑造和提升,充分挖掘校园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文化氛围建设,邀请知名教授、国家名师来校讲学,鼓励、支持学生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三、优化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氛围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破除因循守旧的陈旧思想,培养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优良传统,努力形成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全民共识。要允许和宽容创新失败,关心和爱护在探索中受挫的人才,支持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要理解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不畏挫折失败,允许他们在学术上发表新见解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破除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加强荣辱观和道德观建设,倡导和培养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坚持不懈、追求真理、顽强拼搏、“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破除固步自封的落后思想,培养勤于交流、勇于开拓的开放意识。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开放式培养,鼓励科技工作者经常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国际科技界和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人类文明成果,及时汲取先进的创新理念和最新的科技知识,从而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努力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是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二是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工作,使我国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树立从事科技创新的理想,立志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接班人;三是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让人民群众了解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使科技创新成为全社会尊敬的工作和活动。大力加强荣辱观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良好风尚。总之,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一个综合过程,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在高校的培养阶段,贯彻启发式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而良好的制度和创新文化环境是保证人才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软环境”。唯有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育人环境,才能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本文标题:论文——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0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