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滨城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1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滨城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工业是经济发展的脊梁,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如何首先看其工业发展,工业,是县域经济的“生命线”,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我区作为黄三角大开发主战场中心城市,要实现跨越发展,希望在工业;实现奋力崛起,出路在工业;建设魅力滨城,动力在工业。一、滨城工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近年来,滨城区工业发展突飞猛进,总量规模增势强劲,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品牌特色更加显现,效益贡献逐年升高,工业经济发展带动滨城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都有大幅增长。(一)工业经济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在53.7%-54.1%之间,是全区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6.0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6亿元、利税25.86亿元,工业经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缴税金27亿,占全部税收总额的57.5%,占财政收入的52.5%。(二)优势产业发展加快,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凸显。家纺服装、化工生物、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四个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分别有86家、28家、19家、30家,总数占规模以上企业75.64%,四个产业总量比重超过83%,其他产业所占比重不到20%。(三)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全区工业主要生产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60%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30%左右;骨干企业的生产工艺60%以上为国内先进水平,而2中小企业的设备、工艺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升级改造步伐也较慢。全区拥有企业技术中心1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12家。(四)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个,山东名牌产品13个,其中毛巾、除草剂、抽油杆、鲜酵母、活塞镶圈等产品生产能力和竞争优势居全国同行业或全世界首位,产能扩张迅速。(五)工业经济成为增加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渠道,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据统计,全区企业职工15.3万人,在解决城镇劳动就业,安置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工业经济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无业人员就业的主要渠道。五年间全区城镇化率提高7.2个百分点,这与工业进程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滨城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的发展成就。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利条件。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滨城区作为滨州市辖区,面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开发机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正当时;二是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推进“工业强区”战略作为为推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来抓,“工业经济30条”、“服务企业23条”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三是工业园区的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载体与新亮点。滨州工业园区、东城高科技化工园区初具规模为滨城区工业企业的发展3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园区建设产生了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增长极和聚集带。(二)加速推进滨城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和难点。滨城区依旧欠发达,依旧处在负重爬坡、加快发展时期,大力推进工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滨城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周边先进县区比,还有不小差距。一是总量小,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工业增加值上,2010年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6.03亿元,没有突破百亿元,落后于无棣(101.59亿元)、博兴(115.72亿元),是邹平的五分之一;在大企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上,我区还没有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过10亿元的企业也仅有6家,规模企业也仅有181家,规模企业总数位居全市第五位,已经被阳信赶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滨城工业“高峰不高、群山缺乏”,这些数字表明,我区的工业规模总量小,发展空间还很大。二是发展动力不足,特别是投资拉动作用仍不明显。新建和续建项目少,投资规模小,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拉动。现有的大唐热电、中海沥青等大项目建设相对缓慢。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我区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比重较大。在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的大环境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处于劣势。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仅为15.36%,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较小,初级产品多,中高档产品少。科技含量较高的仅有亚光毛巾、九环石油等几家企业,多数还是纺纱、织布等传统产业。四是支撑条件差。工业基础设施、园区建设、投融资、创新能力、科学管理等方面都比较薄弱,特别是企业融资渠道窄。全区主要骨干企业资金来源仍以银行贷款为主,融资方式比较单一;4中小企业则由于土地、管理等问题,达不到银行审贷条件,难以取得信贷支持,基本靠自身积累和社会融资,不但成本高,而且难度大,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邹平、博兴的企业上市步伐加快,托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我区还没有实现上市公司零的突破。三、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县域经济的几点想法传统工业经济存在自身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发展方式粗放等缺陷,成为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质量。滨城区正面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开发机遇,这就决定了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高耗能、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推进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向绿色高效生态的集约型模式发展,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经济社会生态化。全区要促进工业经济新发展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从外地经验看,即使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财政增收、扩大就业的主要依靠还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像苏州、无锡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目前经济发展的支撑仍然是工业,而且他们依然十分重视工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前布局、加大力度,努力抢占新一轮工业经济发展制高点。从国外实践看,即使像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也纷纷提出要进行“再工业化”。转方式调结构,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目前我区的区情是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盘子还小,若仅仅在盘子内着手调整,影响的不仅仅是发展速度,更有行进中调整的风险:在调整中减速慢行,会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准备不足时强行变轨,会引起震荡甚至脱轨;没有找5好落点就起跳,易陷入发展方向的迷茫;立足我区区情,我区需以增量调结构、在调整中扩增量。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能不断将滨城的经济盘子做大,又将不断优化滨城的经济结构。因此加快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作用,广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形成全区下关注工业、扶持工业的“大合唱”。(一)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精细化管理。目前,我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在由创业期向成长期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家一人独揽大权、家庭作坊式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重点抓好区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引进外地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尽快建立起协调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劳动生产者三者利益关系的企业监督和权力制衡机制。实现企业经营决策科学化、监督管理透明化和激励政策制度化,为中小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蓄足发展后劲,不断做大做强打牢坚实基础。要大力引导企业推行管理创新,狠抓精细化管理。引导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灵活实施营销战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各企业都要抓住市场正在逐步回暖的时机,拿出主要精力跑市场、搞销售,调集更多的精兵强将充实到营销一线,通过生产最大化,分摊运行成本,实现成本最小化。对于经济下滑压力较大的企业来说,一定要加强内部管理,压降两项资金占用,抓好成本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形成以成本控制、安全生产、投资决策、货物供销、技术创新、员工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二是加大创新力度。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大力推动6科技创新。企业要不断紧紧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科研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好企业技术中心作用,真正将企业技术中心建成聚集人才、引进技术、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台。三是推动品牌创新。不断加快企业规模膨胀和品牌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巾被、纱线、印染布、机械制造服装等产品品牌。(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持续发展保障。工业发展关键在企业,企业发展关键在人才,在企业家。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全区广大企业家,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心骨、顶梁柱,是滨城实现奋力崛起十分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切实让企业家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广大企业家要坚决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观念,始终保持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胆识魄力,确立更高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久,努力争当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行业“老大”特别是当前,广大企业要紧紧抓住两区建设的机遇,从企业实际出发,科学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方向,咬定目标,扎实苦干,舍得在引进、培养人才上花大钱、办大事,加快打造一批创新领军人才队伍、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三)强化政府协调服务,创优工业发展环境。企业的壮大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环境。政府的职责就在于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为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加快转变政府指导方式,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具体讲就是: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工业经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督促检查,狠抓工作推进。区“工业振兴”领导7小组要牵头抓总、靠前指挥,狠抓工作落实。继续实行“一位领导主抓、一套班子攻关、一条龙推进”,集中帮扶精力,加大工作力度,靠上解决问题,全力确保项目建设进度。经信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分析研究,具体组织实施,努力当好参谋助手。二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认真梳理、有效整合现有政策,切实改变“天女散花”式的扶持方式,突出重点、集中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特大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大对财政税收贡献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三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认真抓好企业减负工作,特别是要加快建立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服务“绿色通道”,建立企业服务长效机制,不断优化行政服务。新闻单位要加大对工业战线先进典型、先进经验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工业、支持工业的浓厚氛围。四要进一步严格督导。继续落实工业经济季度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和目标进度完成情况,找准发展优势和劣势,研究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促进工业经济争先越位。将重大项目、规模企业、名牌产品作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的重点,进行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生产经营遇到的难题。建立实时监测制度。整合企业主管部门力量,加强对主导产业运行情况的监测,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情况,对存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提高主导产业抗风险能力。建立定期分析制度。区委、区政府督查室也要认真抓好督促检查,尤其是对工业园建设、重点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要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制度。要充分借鉴外地分类预警办法,对进展8缓慢的、出现问题的、造成影响的,该警告就警告,该通报就通报,用严格的督导促进工作落实。滨城区将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加快推进结构升级、产业整合和集聚发展,开辟出一条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外向化的发展路子,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本文标题:滨城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