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缩印版)
一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条件。2.环境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3.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原理和方法4.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5.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6.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7.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8.热岛效应:因燃料的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9.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10.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11.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12.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13.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CO、二氧化硫、NO等。14.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如:臭氧、硫酸盐颗粒物等。二15.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16.逆温:对流层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17.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如光解、氧化、还原、酸碱中和、聚合等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从而去除了污染;或者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18.自由基:又称游离基,是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19.自由基的稳定性:是指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解离能越大,自由基越不稳定。20.单分子自由基反应:是指不包括其他作用物的反应,这一类反应是由于开始生成的自由基不稳定的结果。21.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22.光化学烟雾:又称洛杉矶烟雾,是指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23.日变化曲线:光化学烟雾在白天生成,傍晚消失。污染高峰出现在中午或稍后。24.硫酸烟雾型污染:又称伦敦型烟雾,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25.酸性降水:(又称湿沉降)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常见的是酸雨。26.干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27.酸雨:PH小于5.6的降雨。28.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29.温室气体:能够引起吸收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气体。30.一次颗粒物:直接由污染物排放出来的。31.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32.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33.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它是去除大气颗粒物、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有效方法。34.总悬浮颗粒物:又称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其粒径多在100um以下,尤以10um以下最多。35.三模态:Aitken核模(0.05um)积聚模(0.05~2um)粗粒子模(2um)36.成核作用:是指过饱和蒸汽在颗粒物表面上形成液滴的现象。37.化学吸附作用:涉及特殊的化学相互作用的吸着。38.多氯联苯(PCBs):是一组由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39.多环芳烃(PAH):是指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40.富集因子法:是用于研究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的富集程度,判断和评价颗粒物中元素的天然来源、人为来源。41.PM2.5:Dp《2.5um的细粒子,其中以土壤扬尘、海洋气溶胶和汽车尾气最为重要。三42.水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天然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反应机制、迁移转化、归趋的规律与化学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3.天然水中的碱度(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44.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45.腐殖质:是一种带负电的高分子弱电解质,其形态构型和官能团的解离程度有关。46.专属吸附:是指吸附过程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还有加强的憎水键、氢键、范德华力等作用。47.吸附等温线: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物表面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c)之间的关系,可用吸附等温线来表达。48.离子交换吸附: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49.絮凝:由聚合物促成的胶体颗粒的聚集50.凝聚:由电介质促成的胶体颗粒的聚集51.(1)电子活度:pE=-1g(ae)是氧化还原平衡体系电子活度的负对数。(2)天然水的PE:是平衡状态下(假想)的电子活度,它衡量溶液接受或给出电子的相对趋势,在还原性很强的溶液中,其趋势是给出电子。(3)决定电位:因为天然水体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混合体系,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称之为“决定电位”。52.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是指配合物在溶液中解离成中心离子和配体,当解离达到平衡时,解离程度的大小。53.分配系数:一定温度下,一种溶质分配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的浓度比值为一常数。54.标化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Koc55.辛醇-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Kow56.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定义为生物浓缩因子,用符号BCF或KB表示。57.亨利定律:表示当一个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到平衡时,溶解于水相的浓度与气相中化学物质浓度有关58.水解常数:水解程度可用水解常数的大小来表示,用Kh表示59.直接光解: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了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60.敏化光解(间接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61.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与吸收总光子数之比62.生长代谢:当微生物代谢时,一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成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叫生长代谢63.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和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四64.土壤胶体的基本性质:具有巨大的表面吸附能力。65.土壤胶体的电性:一般呈负电性因而能发生离子交换吸附66.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遇到带相反电性的离子或胶体时发生(电中和)凝聚作用,遇到同样电性的离子或胶体时产生排斥分散,。67.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反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68.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H+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69.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交换性H+和A13+。70.代换性酸度:用过量中性盐(如NaCl或KCl)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和A1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而表现出的酸度。71.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的关系: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由于土壤胶体是H+和A13+的贮存库,所以潜性酸度是活性酸度的储备72.土壤的缓冲性能:(1)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磷酸、腐植酸和其它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构成一个良好的缓冲体系。(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能分别对酸和碱起缓冲作用。73.重金属由土壤向植物体内迁移的方式:被动转移:物质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主动转移:物质在低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74.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①土壤水分含量②土壤的吸附③土壤紧实度④温度⑤气流速度⑥农药种类75.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质体流动的因素:①农药与土壤之间的吸附②土壤有机质含量③农药种类76.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转化途径有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1)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①吸附催化水解②光降解(2)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
本文标题: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缩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3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