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交故事背景及理念:美国的卡露古利(CarolGray)于1991年完成第一本社交故事。以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特点(视觉较强以及对文字的兴趣)为依据,并按特定的指引而编写的故事以文字及图片提供客观及正确的社交资料(何时、何地、何人、为何、如何)社交故事就是……借着说故事的方式,向儿童仔细描述一个特定的社交处境,令他们明白在处境中应有的行为,以增强他们对社交处境的理解,并使他们能主动、自发地对相处的处境作出恰当的反应。社交故事适合…..能辨别三张或以上的动作照片或图画:能对成人说话及表情作出适当的反应。能理解由三张图画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具有阅读简单文字的能力。社交故事的作者可以是老师、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医生等编写步骤1、确定目标2、收集资料3、(按照儿童角度)编写内容:第一人称代词是我4、(按照儿童需要)定出主题名称一、确定目标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行为问题可以由多过一种原因所导致,所以要具体分析和针对重点行为二、收集资料包括:在哪里发生何时发生涉及那些人发生什么事情事情发生的次序或始末。为何会发生三、编写内容按照儿童的角度写1包括引言、内容、结语。2每个社交故事都是以标题来点出整个故事最重要的信息,可以是问句,也可以是陈述句,社交故事的内容就是回应标题,解答(收集资料中)的问题(何时、何地、何人等等)3编写时以儿童的角度编写,仿佛是儿童自己在描述社交处境一样。4书写用字要正面,以保持一个正面的态度去描述社交行为和社交反应。有描述负面行为时,必须小心处理,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写,以免引起儿童不安的情绪。例:“人人都有感到生气的时候。”、“人们做事情,有时会做对,有时会做错”。5避免使用过于肯定的字眼,如“必须”、“必定”等,目的是为了让儿童学会较有弹性地处理、理解社交资料6使用简单明了的字眼、也可以辅以图画、相片、录音带等帮助理解7令社交故事保持正面轻松的气氛,编写时尽量避免可能会引起儿童不安的字眼。如:把“我害怕风筒”写为“有时风筒会发出声音”。将“变了”改为“代替”。8由于真实社交处境存在很多变数,为了避免儿童只能理解文字的表面意义,编写社交故事时会采用“通常”、“有时”、“可能”等字眼。如“妈妈带我上学去”改为“妈妈通常会带我上学去”,这样便能确保社交故事内容的准确性。9根据儿童本身的兴趣或者那些东西在儿童眼中时重要的,可按照情况加入社交故事的内容中,增加儿童阅读的兴趣。10选用词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词的音调和韵律,如“问问大人”,”帮帮忙”,也可以用一些活泼生动的句子,如“笑一笑”、”说一声你好,目的时希望教导者和儿童朗读故事时更流畅、更悦耳。”编写内容的句式1描述句描述事实,通常用作故事的开端例子:有些小朋友乘校车上学,校车也会接我到学校。2透视句指出他人的内在思想、感受、动机、信念或意见等。例子:有些小朋友喜欢乘校车,他们觉得乘坐校车很开心。指示句:指示在不同的社交活动中,适宜的社交行为通常以“我会…”、”我可以…”、“我要….”作开端,也可以列出儿童可以选择的行为或反应。例句:乘坐校车时,我要扣上安全带。在课间休息时,我可以玩球,我可以跳绳,我可以坐在一旁看书。肯定句通常表达一般人对某些事情、情况的价值观或看法。用以肯定故事内容的重点及肯定儿童的行为例子:我扣好安全带,司机叔叔和阿姨也会夸我时好孩子。(注:有些行为是伴随终身的。要控制不良行为的程度)四种句式的分布比例:0-1句指示句2-5句描述句、透视句、肯定句描述句和透视句比例较多社交故事句子比例的作用,是能让儿童深入一点明白社交处境,从而自发地作出适当的社交行为和态度,而不是用来控制儿童行为的手段。当儿童要有更加清晰的指示才能作出适当的社交行为时,可以增加指示句在故事中的比例。当儿童较难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感受时,可以增加透视句的比例。社交故事实例排队去洗手间1早上下客铃声响了,我们去洗手间前,要先排队。(描述句)2有时老师会说“小朋友一个跟一个排队”。(描述句)3有时老师又会说“跟着小脚板排队”。(描述句)4其他小朋友排队,我也要排队。(指示句)5我们排成直线不走开。(指示句)6这样小朋友和老师会觉得舒适和安全。(透视句)7我排好队,老师和阿姨都称赞我是好孩子(肯定句)社交故事实例:在图书馆里安静看书在图书馆里,大家都很安静地看书。如果我大声说话,其他人听到声音就不能集中看书了。我可以尝试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案例:每天下课跟母亲回家途中,看见卖“超人”的店铺,一定要进去,并要求要买(每天买一个)。得不到就会大吵大闹,不肯离开。1我很喜欢超人。2我家有很多超人。3有时候在商店,我会看见超人。4我会很想买一个超人。5不过我家已经有很多,6所以我不会买超人。7我会看一会,然后和超人说再见。8我会拉着妈妈的手离开。9当我离开时,妈妈会夸我乖10老师也会夸我乖。基本句子的展示形式完整句:为孩子提供所需要的资料,句子内容结构完整。填充句:1鼓励儿童参与社交故事2让儿童估计事情将会如何发生、在某些场合的反应、自己的反应等。3也可以用作检查儿童对故事的理解。4所有类型句子也可以用填充句写成。句子类型完整句填充句描述句当我生病时妈妈会带我去医院当我生病时,()会带我去医院透视句当我与朋友分享食物,他们会感到开心。当我与朋友分享食物,他们会感到()。肯定句我学会在图书馆里保持安静,这样做是乖孩子的表现。我学会在图书馆里保持安静,这样做是()。指示句我可以试试自己(用筷子)来吃饭。我可以试试自己()来吃饭。附加句子除了基本式外,社交故事还可以采用两种附加句子:控制句和协助句。1控制句:(1)由儿童亲自编写一些个人策略,帮助儿童自己记忆或应用资料,使他们能自发地做出适当的行为或反应(2)通常是儿童阅读故事后编写(3)内容必须切合个别儿童的需要。控制句举例:某儿童很喜欢玩具车,不懂得。由于他不懂得排队的规则,于是为他编写了一个有关排队的社交故事。该儿童阅读后,自行写出了以下控制句:1学校里,小朋友很多时候要排队。2小朋友通常会一个接着一个,整齐地排成一行,好像玩具车一辆跟着一辆排队一样。注:这样做,儿童便可以提醒自己排队时应有的表现。2协助句设置该句的目的是用来提示其他人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儿童学习。协助句也可以用填充法来写成,让儿童知道是谁可以帮助他和怎样帮助他。例如:爸爸妈妈会帮助我学习用街上的厕所。()会帮助我学习乘校车。社交故事的形式可以用书本、录音带、录像带的形式向儿童讲述社交故事。录像带的形象不能急速变化,以免儿童难以捕捉录像画面信息。录音带应该是家长或儿童熟悉的成人的声音,在儿童需要的时候,可以按故事内容进行录音。社交故事的形式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孩子,可以加入照片、简单的图画或符号,以提高儿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提高社交故事的效用。社交故事的实施计划一般里说老师要先了解儿童的需要,然后才能确立目标,编写社交故事。最后设立实施社交故事的计划。基本步骤1了解儿童的需要首先要评估儿童的能力和需要评估的形式:收集有关儿童能力、面临困难的相关资料,清楚儿童需要的是什么。评估的方法:访谈家长、老师、专业人士、其他有机会接触儿童的人或者儿童本人(如何可行的话)。还需要观察儿童在不同场合或者环境的表现。,加深对儿童的了解。集体讨论、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准确了解儿童行为的原因。还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儿童会在那些时候可能会做出恰当的行为,那些东西在儿童的眼中很重要等等。2确定目标包括引导儿童恰当的社交技巧,教导日常的程序和常规,帮助儿童适应新转变,帮助儿童学习处理负面情绪,帮助儿童掌握不熟悉的社交处境资料,提出有关最困扰儿童的社交场合或情景的资料。注:社交故事的目的不是来控制儿童社交行为的工具,而是与儿童分享准确的社交处境资料。3编写社交故事4设定实施计划包括施行的日期、时间、次数、参与的人士,社交故事的形式以及效果分析个案举例喜欢排第一的小明小明是一位4岁患有孤独症的男孩,学习能力较统领儿童迟缓。这个月来,老师留意到小明排队时会争着排第一,否者就会表现出不开心的样子。有时以面部表情表达不愉快,有时会说自己是第一(他实际上站在其他的位置上),有时也会在行动上争着第一。老师对他做了一些相关的教育解释,告诉小明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排第一,但成效不稳定。1了解儿童的需要访谈:家长:平日排队搭交通工具并没有出现这个情况,但亲友到他家来串门时,小明不懂得与年龄相仿的表哥表弟轮流玩玩具。老师:在小组活动时,有时候会要求学生排队参与活动,小明经常争着排第一,排不上就会流露不悦。小明:自己未能清楚说出背后原因,只懂得表示自己要排第一。观察小明平日与班中的同学,尤其是学习能力相近的儿童,竞争在次序上的第一。除了在排队时有这样的行为外,在课堂活动中需要排队玩游戏的时候也会发生。一个星期的行为显示,在大部分排队的时间都表现出争第一或表现出不开心的情况。如果小明最后能派上第一,便会露出笑容。分析发生何事:小明在排队时会争第一。小明未能接受自己站在其他位置而产生不快。何地发生:学校里何时发生:排队时涉及何人:小明、班中同学为何发生:小明平日经常与班上同学竞争在次序上的第一。在排队时也出现同样的情形。他不接受其他小朋友排第一位。怎样发生:排队时会争着排第一,否则会表现出不开心的样子。他有时会以面部表情来表达不愉快,有时会说自己才是排第一(他实际是站在其他位置),甚至会在行动上争着排第一。曾用的方法:小明的老师会让不同的小朋友排第一,在小明表现出不高兴时,会口头安抚他的情绪,但效果不稳定。2确定目标经讨论,认为让小明学会人人都有排第一的概念是首要目标,另外也可以把其他人的想法(有些小朋友喜欢排第一)通过社交故事向小明传达,以加强小明对社交处境的理解。希望他能接受自己排队时有机会站在不同的位置。3编写的社交故事(1)有些小朋友喜欢排第一。(2)老师会按需要安排那个小朋友排第一。(3)有时可能是我(4)有时可能是其他小朋友(5)每个人都有机会排第一。(6)这表示我也有机会排第一。4订立实施计划社交故事实施计划记录表学校名称:参与人士:1儿童背景资料:姓名、年龄、性别、年级、诊断辨认符号能力:实物/相片/图形/文字2背景资料(家庭生活、健康状况等)3有关目标行为的资料3.1目标行为的表现:排队时会争着排第一,否则会表现出不开心的样子。他有时会以面部表情来表达不愉快,有时会说自己才是排第一(他实际是站在其他位置),甚至会在行动上争着排第一。3.2有关该行为表现的基线资料近一个月来,每天大部分排队的时间都会出现。3.3该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3.4曾用于处理儿童该行为的方法及成效。4实施社交故事的目标:社交技巧、程序常规、适应新转变、学习处理情绪等4.1施行社交故事的具体目标4.2成功标准A小明在排队时,80%时间能接受自己站在不同的位置。B80%时间小明能在言语/情绪/行为上愿意接受其他小朋友排第一。5所采用的社交故事5.1标题:5.2展示形式:故事书/录像带/录音带/5.3包含插图:否/是(相片/线条图)5.4具体的社交故事内容:6施行计划6.1施行时段:由XX年X月—XX年XX月(共XX次)6.2阅读时间:每天上课前阅读6.3阅读形式:自行(放置社交故事的地点:)/伴读(伴读人士:)6.4阅读地点:(教室)社交故事的实施建议包括社交故事的介绍、阅读时间表、观察儿童的反应和社交故事的淡出四个部分。一、社交故事的介绍选择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魏儿童说故事,避免儿童受到干扰第一次说故事时,老师和家长可以直接说“我为你编写了一个故事”或者“我有一个排队的故事,我们现在一起阅读吧!”以正面、有耐性、轻松的态度阅读故事,以表现故事中包容和安抚的特质。讲故事时,成人可以坐在儿童的身旁,并稍微倾斜,让儿童吧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成人可以按照儿童的需要,把故事阅读1-2次。为提高一些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可适当重复阅读。通常每次只阅读一个社交故事,让儿童可以专注于某个概念或者技巧。避免一次给儿童太多资料。鼓励其他人与儿童一起阅读社交故事,尤其是一些与故事内容有关系或者对故事内容有直接影响的人,这样能令儿童知道不同的人也知道这些资料,或者都持有相同的态度,
本文标题:社交故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33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