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笔记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导论1、分工与专业化2、三种品质——负责任、有品质、社会有需要3、预算过宽(独生子女)4、经济学不关注具体化的绝对量,之关注相对量5、不合作博弈:稀缺和短缺短缺比如制度造成,制度的无效性导致制度性短缺,短缺均衡:D=f(s)D为需求,s为供给——计划经济市场经济:S=f(D)6、深化改革是一个经济学命题:一要从国情出发,二要解决公共领域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机制设计中的错误。例如:节假日高速公路不收费,有一个合成谬误:每个人都做出了理性而正确的决定,但都合成之后,却成为了谬误。正确做法:第一天高收费,适当分流由电子商务引发的思考勒沙特列埃原理:2NO2=N2O4(由压力转化)房地产与电子商务的关系,王建林与马云的关系房价决定低价,房地产价格越高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降低房价。诱导创新:外部因素引发创新——倒逼机制第一讲:为什么要用经济学解读中国1、人类的重大难题之一:资源的合力有效配置问题经济学的终极使命: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有效是指,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以资源生资源资源稀缺,因此必须有效配置,谁都需要资源,因此必须合理配置原因:资源稀缺;中国是人均资源严重稀缺的人口大国。违约成本低,相当于鼓励犯罪。“值不值得”——考虑成本(货币,时间,负效用:影响心情)信息不对称分布,非合作博弈——看谁的信息占优约束有三层次:1、道德约束2、伦理约束3、法律约束富而不贵地消费,非理性消费,(土豪)2、人有自利倾向,中国人也不例外。自利未必有害,损人利己才真正有害经济学希望以有效的机制设计来达到两种状态:给善行者以最大化收益,给恶行者以最大化成本,于是经济学研究机制的有效设计、福利分配、成本担当。Eg:以机制设计解决当前社会问题,比如结构性失业经济学上的收入不单指货币,还有声誉,闲暇。声誉减少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信用可以简化人际关系。闲暇的作用十分重要:收入系统中;弥补货币的损失。边际绩效递减第二讲如何用经济学思考问题经济学如何满足人的快乐快乐:相对感觉;偏好;受教育水平;习惯;家庭;生存状态;刹那感受……最优帕累托: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最优帕累托改进: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化的前提下,使某个人境况变好财富愈多愈好吗;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得与失•经济学解读中国的维度:总量、结构、微观行为、制度总量:宏观: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利率(价格),财政,汇率(价格)结构:要素与要素的关系和组合,专业化与分工。微观行为:人的外部性(正能量,负能量,不为0)个量与结构、总量的关系,党内腐败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国家竞争力——企业实力国家软实力——国民素质微观行为不善会导致结构不善十八届三中全会向司法独立迈进一大步(以前同级监督,现在中央派出监督下级)制度:合约,合同•选择、决策、效率与均衡:有趣的案例•合作的有效性:从“耕者有其田”到共济合作•“偷懒”的经济学释义:“人民公社”何以无效•土地承包制下的生产函数与农户行为•农户的双重不确定性与有效组织•流动性的“农民工社会”•重工业主导型发展道路与国家托拉斯体制的选择•企业的代理成本问题•计划者、市场、“上帝之手”:资源配置的效率解释•产权定分的意义•中国两层次市场化之路•无限责任的政府及今后的走向•规则与秩序:社会成本问题的经济伦理学分析•发展的烦恼•经济和谐的微观基础•基本公共品配置的福利效应•中国市场化改革之路的得与失选择:利己耘人、利己不损人、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马克思说:有限的实践无法解释的事,交给实践来解决各自道路、制度、理论选择多样性——国情不同,国家个性化特征(中国特色)佛说:“慎独”内心的良知。第三讲用大历史观看中国社会转型大历史观: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由局部看全局、由阶段性事实看历史过程1978改革从农村土地承包制开始的原因:农民生存陷入危机人民公社之前已有“村社”蒋介石失败原因:缺乏社会基础。农民:土地转型1:1919---1949不成功的启蒙,成功的救亡背景:1.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事实上已经开放了,然而国家民生败落了。2.兴洋务,办实业,中国升腾起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然而,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弹指之间灰飞烟灭,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破灭了。3.西潮东渐,康梁变法失败判断:a.失败是制度性的,不是战术性的,制度必须变革。b.开放和改制是互补性的实现救亡图存兴邦的必要条件只会加速国家的衰亡。c.一个重要的启示:1978年后的改革为何与开放同步阅读:李岚清著:《突围》1919—1949:救亡多于启蒙、解构多于建构的社会转型民国政府三大使命:工业化、文化重建、共和制民主孙中山和民国政府的三大遗憾转型2:1949--1978:重工业化与社会集体主义背景:民国政府留下的经济残局:国有资产名存实亡重工业缺位中共面临的三大任务:工业化、国家治理、文化建构1949—1978: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社会集体主义的两大败笔:1.生产领域的农村公社制(生产领域的集体主义,群体偷懒)2.资源配置领域的国家托拉斯制“公地悲剧”无自然监护人当时不能走西方传统重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巩固国家的需要。因为民国政府后期的重工业资产名存实亡。当时的几类:打土豪,分田地;一化三改造。工农联盟:重工业资本的持续供给,农村保障,公粮制,以农补工。1954-1956农村初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三低:低工资、低效率、低价。“全民财产”不是某个人的,而是一个抽象概念。近代以来一个基本线索:工业化——国家治理——文化建构大国崛起两条道路:掠夺式(海盗式);自身改制、开放发展(文明型)人口再生产:心力、体力、智力心力:(年轻人的累)不想做但必须;对未来预期小。(老年人不适应)国家快速发展,旧的生活方式被打乱。————社会结构大变迁所带来的问题体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体育健身消费;基本险(人权),商业险智力:教育。多元化社会,为人提供更多选择,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以来,职业教育发展不足,多层次有利于社会分工。结构性失业。高考。基础教育短缺。民主:市场经济建构了经济民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由必须纳入法治框架。无规则竞争无异于动物竞争。以权力约束权利:经济(保障私人财产。公平竞争)政治(社会契约,政治伦理,黑格尔“市民社会”人与人平等)文化:文化价值核心。共识需扩大——中国梦。转型3:1978---?经济市场化与新型社会主义改革的三个逻辑起点:1.农村:1978,体制外突破,绕开制度壁垒2.城市:1984,体制外放开,体制内激活3.中央与地方分权。“特区”也是一种分权结论之一:中国道路是独特的,不可重复;因为不可重复,才更具有世界意义。1、体制转型:集权计划——市场2、发展模式转型:数量扩展——资源节约型的健全发展改革——必要条件是转型第四讲转型中的社会冲突与制度改进一、转型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1.功利主义兴起,社会价值哲学迷失;儒学伦理已经解体,商业伦理尚未形成,企业处于伦理真空2.利益部门化,加剧了部门利益与社会大众利益之间的冲突3.地方主义与社会平衡的执政理念的冲突;4.要素流动的利益取向与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冲突;5.私人品充分供给,基本公共品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6.普通劳动被边缘化,导致社会基本价值的偏移;7.公权力腐败导致公共部门公信力下降,社会运行成本上升。8.社会管理体系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市场化结构——解构——重构解构:新机制核心在于匹配,耦合群体机会主义社会结构改变家庭解构改变。从家庭纠纷上法庭的次数。代际之间的关系不应该纳入法庭,伤人伤己。1983中国第一次粮食过剩1984中国开始人口流动:东部导向,城市导向,工商业导向公共服务均等化: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大类:公共卫生,基本住房,基本就业,食品药品安全,基本医疗,基础教育……2、一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体制上看医患关系紧张:公共品提供较难而中国私人品供应很足:市场调节结果二、社会转型的价值走向1.全面改善微观基础教育、伦理、契约化(个人、企业、公共部门)2.全面缓解结构性冲突城乡、地区、阶层、增长与发展、人与自然3.全面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国改革的逻辑:经济、社会、政治社会管理体系改革严重滞后,使社会冲突加剧,经济发展受阻,政治成本上升4.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文明基本价值走向的民主政治体系。三、社会转型难点难点之一:权利均衡与重新配置权利可分为两组:公权和私权公权是受公众委托之权。“公务员”就是由公权的这种属性派生出来的。私权是个人和组织赖以存在和交往的必要条件,有时表现为人权,有时则表现为物权。公权运行的效率取决于公权行使者对公众的责任强度;私权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私权拥有者的社会责任强度。例证:征税者与纳税者之关系本质上是公权与私权之关系。公权的公正性和税赋的公平性,是改善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之关系的政治基础。两者恪守社会职责,才有公平公正可言。思考:价内税与价外税的制度性差异难点之二:全面缓解社会冲突1.城乡三元社会的冲突:农村社会、城市社会、流动着的农民工社会中国为何远离“刘易斯均衡”中国农民两次为工业化作贡献:产品比价剪刀差、要素比价剪刀差2.地区差别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冲突3.尊重劳动与要素定价机制的冲突……问题与讨论1.中国改革以来非平衡发展的路径与评价2.企业“失信”的表现及其经济学解释3.困扰中国稳定持续发展的社会冲突关于历届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实事求是基调十二届三中全会,基本理清改革思路,全党达成共识:商品化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中共十四大:在已形成的大格局下,将改革重点放在中国社会基本结构上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改为决定作用十八大报告:公共服务均等化2020年基本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加上“基本”二字计划目标不能太高,好高骛远。公共品配置常常按户籍人口配置,但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往往不一致,常住人口贡献大。地方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不愿为农民工配置一包。流动人口医保问题没有解决,损害基本利益,损害基本人权。三中全会对《宪法》的讨论:第一次将《宪法》地位提的如此高,最高是宪法其次是党章。第五讲:中国为何选择经济市场化之路中国何处去:1、清末西学东渐;2、经济民主产生于市场经济,Why?三中全会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需的。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国家该向何处去:市场经济去。改革所有制,必须要改,但是敏感。马克思:人类社会形态:自然社会——商品社会——自由社会。在商品社会到自由世界、此岸到彼岸需要跳跃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俄国土地公有制直接转化为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恩格斯对1893年俄国社会形态的判断:如果俄国当时的斯拉夫土地公有制能够成为走向未来社会的桥梁,就必须:1.俄国人能够接受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成就,然而……或者2.俄国人能够清楚地知道当下的俄国与未来社会是何种关系,然而……或者3.欧洲发生全面革命,然而……困惑与追问•市场因残酷而公平,我们真的找不到更好的资源配置机制替代市场吗?•市场经济乱象不断,这是市场经济必然的产物吗?•传统社会微波不惊的氛围已经消散,旧时代温情脉脉的面纱已经被撕得粉碎,我们人类真的需要这样的生存状态吗?•中国,一个传统的东方国家,其文化哲学的基础是重义轻利,为何也选择了市场经济呢?•…….
本文标题: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3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