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整理)钱江四桥复兴大桥施工组织设计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一章施工方案总说明1.1工程概况杭州市钱江四桥(复兴大桥)位于钱江大桥下游4.3公里,南星桥第一码头上游约200米处;北端通过复兴立交桥与杭州市已建的中河高架路相接,全长1376m。南端与滨江区中兴立交桥相连,构成了一条连接杭州市中心与江南滨江新区的最便捷通道。是杭州市第一座跨钱塘江的城市桥梁。该桥的建设,对缓解钱塘江大桥的交通拥护状况,完善城市道路网建设,沟通两岸的联系,加快两岸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南岸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钱江四桥主桥土建施工分二个合同段,其中第1合同段全长732.5m,起讫桩号为K0+190.133~K0+922.633。1.2桥址区域自然条件1.2.1气候与地形地貌1.2.1.1气候杭州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北缘,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交替显著,有一些明显的特殊气候现象:如寒潮、雾、梅雨、台风、春秋季低温、干旱等。(1)日照: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100小时,平均年日照百分率为41~48%,每年最高的7、8月份,日照时数在220小时以上,冬季一般在120~150小时以下。(2)气温:常年各地平均气温15.3~17.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0~5.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4~28.9℃,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7~15℃(如1966年1月24日为-10.5℃),极端最高气温为38~43℃(如1930年8月10日为42.1℃),冬季土层冻结深度为20~30cm,基本雪压0.4KN/m2,冬季最大积雪厚度23cm(1997年),年平均结冰日数为39.5天。(3)湿度:年相对湿度80%左右,月平均相对湿度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总的来说各地相对湿度变化都不太大。(4)降雨:杭州市平均年降水量在1100~1600mm,各地平均年雨日为150~160天,年最大降雨量2356.1mm(1954年),年最小降雨量954.6mm(1967年),降水以春雨、梅雨(4~6月)、台风雨(7~9月)为主,月最大降雨量为514.9mm(1954年5月)。(5)风况:7~8月份杭州常受太平洋台风影响,带来狂风暴雨,台风侵袭本流域每年约有2~3次。杭州气象站实测最大风速28m/s(1967年8月),风向为ESE,春季及冬季多北风,汛期多东南风,最大台风达12级,风速34m/s。基本风压0.35KN/m2。1.2.1.2地形地貌钱塘江为浙江省内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六股尖,经新安江、富春江两大水库调节后,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穿过杭州市区后,流向东部杭州湾海域,干流全长494km,流域面积54349km2。杭州地处杭嘉湖平原的西南部,位于钱塘江西北岸,处于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接带,其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形,北、东、南三面为堆积平原。桥址北岸为南星桥将台山、凤凰山北麓的近山前地带。现有临江海塘白塔岭至三堡船闸段防洪潮标准水位按500年一遇预留,结构按100年一遇设计,并于1998年建成,堤顶高程为10.05m,挡浪墙顶高程为11.05m,现临江海塘为杭州市市区防洪确保线。四桥南岸原防洪堤为南沙支堤。1998年开始,根据规划堤线修建标准海塘,按百年一遇标准设计,堤顶高程为9.87m,挡浪墙顶高程10.52m,南岸标准海塘是杭州市滨江区及萧绍平原的防洪屏障。两岸地势基本平坦,地面一般高程6.00~8.00m,桥址处江面宽度约1130~1160m,河槽宽浅,勘察期水深一般3~7m,由北岸至南岸渐深,河床底面高程在水流冲刷,尤其是洪水的冲刷作用下处于动态变化中,一般在-1.0~2.0m。1.2.2水文及航道本桥位的上游约3.4公里是闸口常设水文站,下游约13.1公里有七堡水文站。1.2.2.1泾流特征:精品文档精品文档钱塘江流域位于东南风活动地区,流域年降雨量一般为1100~1600mm,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每年三月至六月梅雨季节的泾流占全年的57%,七月至九月份占全年的21%,十月至次年二月枯水季节占全年的22%。每年七月至十月为台风期,当台风袭击时,常伴有大风暴雨,以致发生增水,若与大潮汛相遇,将会出现特高潮位。经对闸口、七堡水文站多年资料分析,本河段高潮位均发生在每年的四月至十月。深泓线遍及整个断面,但2/3的最深点和主槽集中在离北岸200~400m和700~1000m处。1.2.2.2潮汐特征:钱塘江涌潮举世闻名,近几年来由于河道进一步整治,下游河道主槽趋向顺直,主流偏北,涌潮较前几年为大。本河段七月份前后低潮位最低,八、九、十月份高潮位最高。闸口站年最高高潮位高程7.56米(1974年8月),历年最低低潮位高程1.19米(1954年8月),最大涨潮差2.98m(1973年7月),最小涨潮差0.01米。平均涨潮历时1小时33分,平均落潮历时为10小时52分。潮流为往复流,流向与桥址断面垂直线夹角小于10°的百分比为:涨潮占89~100%,落潮占73~100%。设计潮流速为4.1m/s(百年一遇)。潮向为0度时,桥墩迎流面作用压强平均最大值为45.0KPa,最大瞬时压强接近70KPa。1.2.2.3设计流量:该河段为泾流控制。1960年以后,由于新安江水库蓄水调节作用使水量年内分配趋向均匀,洪峰流量明显削减。经新安江调蓄后,桥址断面百年一遇设计流量为29700m3/s,相应最大断面平均流速2.91m/s,桥址三百年一遇断面流量为34100m3/s,相应最大断面平均流速3.16m/s。1.2.2.4设计水位:根据浙江省水利水电河口海岸研究设计院《钱塘江四桥工程水域条件分析及模型试验研究》,桥位处百年一遇高水位为8.52米,低水位为1.23米,三百年一遇洪水位9.08米。1.2.2.5桥墩冲刷:根据浙江省水利水电河口海岸研究设计院的试验和分析结果,百年一遇的水流条件,墩的施工围堰割到0.0高程情况下,各墩的冲刷高程情况如下: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百年一遇洪水条件下桥墩局部冲刷高程墩号4#5#6#7#8#9#10#11#12#13#历史最底床面高程(m)-6.8-6.8-3.7-3.7-3.7-3.8-3.8-5.0-8.0-7.8百年一遇洪水流速(m/s)3.13.33.33.13.113.073.043.363.363.3一般冲深(m)0.20.81.51.01.01.01.01.51.20.5局部冲深(m)9.612.813.810.410.410.210.114.412.610.1冲刷高程(m)-16.9-20.4-19.0-15.1-15.1-15.0-15.0-20.9-21.8-18.41.2.2.6通航净空及通航水位:钱塘江属国家四级航道,净高为10米(考虑钱塘江涌潮富余高度),钱塘江最高能航水位为6.12米,净宽大于80米,上、下行分别设孔。1.2.2.7船撞力:根据公路桥涵规范及钱塘江六桥的参照情况,顺桥轴方向取100t,横桥轴方向200t。1.2.2.8施工期间洪水与涌潮按20年一遇频率设计。1.3桥址区岩土工程地质特征1.3.1地质构造及地震效应就大地构造位置而言,拟建桥址位于扬子断块区的钱塘断凹内。由于受印支期、燕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遭受强烈挤压,古生代地层构成了断凹的基底。燕山期断裂活动十分强烈,晚侏罗纪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火山岩组成了断凹区的盖层,到白垩纪时地壳经受了强烈的引张,灵桥——赭山断裂和杭州——临平断裂之间形成了断陷盆地,如长河凹陷等。到晚第三纪特别是第四纪,地壳出现整体沉降。钱塘断凹内主要断裂构造格架由北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与东西向断裂所组成,这三组断裂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规模最大,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将中生代的断陷盆地切割成菱形块体。其中,北东向的钱塘江隐伏断裂(F)在大桥桥址里程DK0+750附近穿过大桥中线,该断面东南侧为白垩系地层,西北侧为中生界侏罗系地层。此外,受区域构造影响,桥址西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北侧的安山玢岩中节理裂隙较发育,且局部发育规模较小的断层破碎带,带内发育有断层角砾夹泥、断层泥等构造岩。断层破碎带破坏了基岩的完整性,同时加剧了基岩的风化,导致了基岩的软硬不均。在初勘中发现了3条断层破碎带(f1、f2、f3)。f1位于桥址里程DK0+480附近,宽约4米;f2、f3位于桥址里程DK0+670~DK0+705段,f2宽约2米,f3宽约3米。勘探结果表明,本区挽近时期以来构造活动表现微弱,区内断裂现今均无活动迹象,因此桥址区地质在工程上基本属于稳定区。由于桥址处发育的断裂破碎带规模较小,而且详勘时对原墩位进行了调整,详勘结果表明,调整后的墩位处没有遇到断裂破碎带。故f1、f2、f3对桥墩地基基础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桥址区归属于上海—上绕地震付带,带内历史上共发生Ms>434级破坏性地震11次,最高震级5级。根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本桥为特大型桥梁,按国家有关规定,提高一度按Ⅶ度设防。根据钻孔揭露,桥址区属多层场地土,在深度15米范围内,主要为松散状的粉、细、中砂、淤泥质亚粘土及流塑~软塑状亚砂土、亚粘土。钻孔分析结果表明,桥址区地基土类别为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此外,在桥址区地面下20米范围内存在有饱和状粉、细砂及流塑状亚砂土,液化判别结果表明:在桥址区20米范围内饱和粉、细砂及亚砂土均为可液化土,其液化等级为“严重”。故在基础设计中,对液化土层的承载力和桩周土的侧摩阻等按规范据液化抵抗系数Ce予以折减。1.3.2第四系覆盖层桥址区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近山前的杭州岸一侧较薄,最薄处为26.8米,向萧山方向第四系地层渐厚,最厚达59.40米。第四系地层可分为三大层。第①层为素填土及最新河流冲积相沉积的流塑~软塑的亚砂土、亚粘土及松散状的细、中砂,层厚6.5~22.3米。第②大层为全新世中早期海相、冲海相沉积的淤泥质亚粘土、软塑的亚砂土、亚粘土及松散~中密状的粉、细、中砂,层厚11.4~35.1米。第③大层为晚更新世冲积相沉积的圆砾土及砾砂层,层厚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00~19.85米,在大桥1号、2号墩缺失,6号墩局部缺失。现按成因、性质将桥址第四纪地层分层详述如下:①1素填土:灰色,主要由片石、碎石及粘性土组成,结构较密实,分布在桥址区两岸地表及钱塘江海塘抛石区。①2亚砂土:灰黄色,流塑状为主,局部软塑状,质不均,局部夹薄层细砂。具振动水析现象。呈层状分布于5号墩以北及7号墩以南,第①大层上部或表层,呈透镜体状分布在6号、7号墩第①大层下部,层厚1.9~20.6米。①3亚粘土:灰黄色,流塑~软塑状,质不均,局部夹薄层细砂。主要呈层状分布在河槽中桥址里程DK0+490~DK0+700段表层,呈透镜体状分布在桥址里程DK1+050附近的①2层中,最大层厚8.5米。①4细砂:灰黄色,饱和,松散状,粒均,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见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呈薄层状分布于桥址里程DK0+235以北及DK1+420~DK1+500段第①大层底部,层厚1.0~5.4米。①5中砂:灰黄色,饱和,松散状,粒不均,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见少量云母,呈层状或透镜体状分布于桥址里程DK0+500~DK1+255段第①大层底部,层厚1.7~8.2米。②1淤泥质亚粘土:灰黄色、灰色,流塑状,质较均,显薄水平层理,层间夹粉、细砂。该层呈层状分布于全桥址区,仅在5号墩位的局部缺失,最大单层厚26.3米。②2亚砂土:灰色,软塑状为主,局部流塑状,质较均。呈透镜体状分布于河槽中桥址里程DK0+410及DK1+565附近②大层上部。层厚2.3~3.8米。②3-1细砂:灰色,饱和,松散,粒均,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该层中夹有薄层流塑~软塑状的粘性土,导致标贯击数离散性较大。该层呈层状或透镜体状分布于桥址里程DK1+425以南及DK1+055附近第②大层中、上部。层厚0.9~10.1米。②3-2中砂:灰色,饱和,松散,粒均,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呈透镜体状分布于桥址里程DK0+882附近,②1淤泥质亚粘土所夹砂类土顶部。
本文标题:(整理)钱江四桥复兴大桥施工组织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4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