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00009-政治经济学(2016年)
00009政治经济学(2016年最新资料)1.西方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2.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蒙克莱田。3.政治经济学是在17世纪中叶产生的,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6.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7.人类进行物质生产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人的劳动;(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8.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9.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10.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其中,生产起决定作用,分配和交换起桥梁纽带作用,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11.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12.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生产工具的变革。13.判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否合理的标准主要看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1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5.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利用经济规律。16.经济规律的特点:(1)自然规律一般长久不变,经济规律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3)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没有阶级性,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则总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17.经济规律的类型:(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3)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18.在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19.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2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征:(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3)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21.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2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23.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科技革命的标志是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2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过程是曲折的、复杂的、不可扭转的。25.自然经济建立的基础:自然分工。26.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2)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27.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社会分工(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8.商品经济的特征:(1)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2)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3)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29.简单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30.市场经济要求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3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3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2)经挤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第二章商品和价值33.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其中,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4.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1)价值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未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2)使用价值与价值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矛盾。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需通过市场交换解决。35.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实体。36.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重要条件;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3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3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4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41.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3)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4)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5)自然条件。4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内容为:(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43.商品价格以商品价值为基础,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44.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1)从商品交换的总体和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故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价值与价格趋向于一致。(2)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始终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上涨后又下跌,下跌后又上涨。商品价格归根到底是有价值决定并受价值制约的。45.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第三章货币与信用46.货币的产生: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47.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48.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可为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49.货币流通规律指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50.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51.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如下:52.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与之相反的一种现象称为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53.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基础。54.信用形式按主体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等。(1)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2)银行信用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3)国家信用: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3)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筹集资金便形成企业信用。(4)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其形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55.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债务人是职能资本,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信用关系。(2)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3)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56.信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1)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2)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3)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4)有助于帮助居民个人或家庭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5)可以有效地调节着国民经济运行。57.信用加深市场经济矛盾的消极作用表现在:(1)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2)信用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3)信用刺激投机。58.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59.资本总公式是G—W—G′。60.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按照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发生在G-W阶段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6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来看,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殖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因为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61.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6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6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括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6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6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2)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66.价值形成过程既是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67.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68.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69.按照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资本分为:(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量不发生变化)。(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发生价值增值)。70.商品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即c+v+m。71.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m')。其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物化劳动表示法,m'=剩余价值/可即变资本=m/v。另一种是活劳动表示法,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72.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73.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74.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叫做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的余额。超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75.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超额剩余价值。7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和区别。其联系表现在:(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其区别表现在: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77.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其基本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78.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79.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其影响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耗的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量的大小。第四章剩余价值的生产80.资本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81.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一般用C:V表示。82.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
本文标题:00009-政治经济学(2016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5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