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开元杂报:(P5)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中国最早的报纸。)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明代邸报的别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官吏的任免和觐见。官僚们的章奏。军事信息。社会新闻。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万历邸钞》:《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天变邸抄》:《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这份报纸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P25)1.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清朝入关后,参照明代官报发行的体制,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通政使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提塘主要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清代是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包括谕旨和臣僚章奏哪些应发抄,哪些不宜发抄,往往由皇帝作最后决定。清代的谕旨和章奏的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官报的发行活动也是逐日进行的。清代官报的内容,基本上由官门钞、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清代官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2.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清代的提塘分京塘、省塘两种。京塘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省塘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3.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主要工作是传抄和发行邸报,此外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活动。京报: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通称京报。民间报房所出的京报,大多是印刷的。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报房出版京报,旨在营利。4.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在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中,各地的提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代各省的提塘通称省塘,驻地在各省的省会。各省的提塘,除按规定向各衙门发送官文书和官报外,也在省会内就地设立报房,翻印京报向当地的官绅出售。在地方报房和“抄日报”人所办的各类报纸中,最受官绅们注意的是辕门抄。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5.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除利用官报外,清代的封建统治者还广泛地使用过榜、帖示、告示等传播媒介来发布官方消息。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察世俗每月统纪传》:(P36)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米怜于1815年重返马六甲,创建了出版机构英华书院以及印刷所,并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传教的工具。这份中文月刊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米怜自创刊起一直担任主编。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主要助手。1832年,伦敦布道会按立梁发为传教士,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停刊。罗伯特·马礼逊:(P36)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创办,最早出现于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1804年,“伦敦布道会”设立了中国布道团,并选派同年加入该会的罗伯特·马礼逊来华传教。1807年9月,马礼逊绕道美国抵达澳门,成为该会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蜜蜂华报》:(P38)(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的首领巴波沙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蜜蜂华报》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则是中国最先有近代报刊的地方。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P57)1.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简答题: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2)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2.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王韬: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也是维新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政论紧密联系现实,言之有物,文字清新,这种重思想内容而不拘于形式的政论文写作风格,对时务文体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王韬的基本新闻思想:(P63)(1)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2)报纸的功能和作用:1.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使报纸成为“博采舆论”的工具。2.报纸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使“君民上下互相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3.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他主张创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4.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3)新闻自由(4)报纸的文风:王韬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他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人,自快其忿”。“报章文体”:(P80)所谓“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一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但没有形成气候。产生过程:甲午战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维新派要求变法的激情。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旧体文言文已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于是,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这种新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于右任:(P102)中国同盟会会员,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成为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于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此遭官员诬陷而被逐出公共租界,后在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遭查禁,1910年,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痛斥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大胆揭露日、美、俄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因该报言辞激烈深受读者欢迎,日销两万多份,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于右任先后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史称“竖三民”报。“竖三民”报:(P103)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于右任自1909年起,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因三份报纸都用“民”字开头,传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报。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癸丑报灾:(P119)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理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必然遭到新闻界舆论的强烈反对,于是袁对自由新闻体制进行了大肆扭曲,通过手中的武力对那些反对自己的报刊、报馆、报人进行严酷的压制,扶持自己的御用报刊,企图控制新闻界,从舆论上支持自己的称帝企图。1913年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更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凡是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均遭查封,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139家,较之民国初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在中国新闻史上对“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民初的名记者:(P128)黄远生、邵飘萍、徐彬彬、张季鸾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称为“报界之奇才”。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黄远生的新闻通讯有以下一些特点:1.题材重大,内容翔实。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黄远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新闻观点:1.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本文标题: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53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