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会天心理官网地址:共情及其培养缘起我给学生上社会心理学课,讲到“利他”一节时,我对学生的建议是:危机时刻的利他行为一定要讲科学,比如在见义勇为时,要懂得斗智和斗勇相结合。健康的利他是会带来双赢结果的,而且常常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赢。利他有很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作为社会人,生命的意义感很大一部分源于与他人的建设性联结。而能够维护建设性关系的关键就在于彼此的付出,也就是彼此间的利他。所以,利他是一个人和一个社会能够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石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利他就是健康的利己。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投身到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是利他精神的体现。但是,我也注意到很多人因为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而使利他愿望难以化做具体有效的行动。基于此,我决定从培养学生具备共情能力入手,使其具备利他的基础。什么是共情训练开始前,我问学生:“你们通常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我把前十个写在黑板上,罗列如下:“善良、乐观、真诚、热情、诚信、有内涵、谦虚、积极、善解人意、宽容”。我又问学生:“在这些人格特质中如果只允许你们保留四个,你们会选哪四个?”大家热烈讨论后,决定留下以下四个:“善良、乐观、真诚、善解人意”。起初,大家对善良和善解人意的理解有歧异,有的同学认为是一回事。其实两者是有差异的,善良是一种态度,善解人意则既是态度又是方法。善良的人如果缺乏善解人意的能力,就难以体现他的善良,在利他时也往往会造成误解。比如在大学里经济状况好的同学,如果他去买奢侈的物品送给经济困难的同学,或给经济困难的同学过奢侈的生日,结果会让人心理负担很重,甚至心生怨恨,这就是缺乏善解人意的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善解人意与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共情(empathy)很相近,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与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作为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对他人的关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作为一种能力,它表现为能充分理解别人的心事,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从操作角度看,共情可以分解为: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意图,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方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共情的重要性共情之所以是利他行为的基础,是因为具备共情特质的人能切身感受到别人的需要与苦恼,并能在必要时以得体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与帮助,因此,非常有助于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日常生活中,有共情习惯的人很少与别人发生冲突,因为他总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并以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即使与他人产生矛盾,具备共情能力的人也能平和地以建设性方式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我们对人最大限度的体谅、理解和关心通常也会为我们赢得别人的理解关心,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因此,共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我的学生在作业中谈到他们对共情重要性的认识:“你能善解人意,让他人感到舒心、温暖,其实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一生幸福不幸福,不在于你的智商高不高,而在于情商高不高。”(2003级统计系,刘强)“我们常常遇到这类问题:明明抱有好的意愿做事,却得到别人的否定。在我们自认为是雷锋的时候,别人却认为我们多管闲事或沽名钓誉,这是让人不悦且感到疑惑的。然而当我们了解‘共情’这个概念时,就能解开疑惑,并成为乐于助人、善于助人的人。”(2003级金融系)“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共情能力,作为探索内心、挖掘智慧、放射人性光芒的一种方式,我认为是必须的。共鸣的光芒会照到我们身边的人,这是利己并十分利他的。”(2003级外语系,赵雪)“共情能使我们理解某些看似不解的行为,和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进行很好的沟通,在融入社会时更为容易。”(2003级法学系,李颖)“我们身边那些有影响力的同学、老师、朋友,都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影响力和共情之间有着很微妙的联系,共情能力较强的人更容易提高他的影响力。”(2003级劳经学院,吴旻)“共情的基础是平等和尊重,共情的过程是人和人交往中对双方关系的滋润,共情的结果是大家生活质量的共同提高。”(2003级会计学院,王文静)提高对他人需要和情绪的敏感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共情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训练:步骤一:学习摆脱自我中心。人在儿童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认为太阳为他而发光,星星为他而闪烁,世界万物都是以他为中心而发生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开始了解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渐渐摆脱自我中心。但是,中国的独生子女们由于自小所受到的关注、照顾和呵护太多,再加上高考制度导致的对青少年人格、情感培养的严重忽略,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生理年龄没有同步发展。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受自己需要和愿望的支配,对他人的需要、感受缺乏敏感。这种状况中,怎么谈得上利他?所以,要想具备共情,首先要做的是:学习摆脱自我为中心、关注周围的人。与学生讨论了摆脱自我为中心的话题后,学生在作业中写道:“我们容易把别人给予的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不知不觉间将这样的习惯带到与外界的交往中,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如今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虚拟,真实感的消失也使人们的共情能力不断下降。另外,目前我们的社会诚信度不高,每个人在心里都建立了足够的防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的接触就变得困难,共情不容易实施。”(2003级劳经学院,吴)“我们习惯于强调别人要顾及我们的感受,却很少用心体会别人的感受。我们追求个人自由,却很少考虑自己是否侵犯到了别人的自由。”(2003级会计系,杨早)步骤二:培养对人需要的敏感。我观察过在公共汽车上不懂得让座的青年人,发现这不只是简单的道德问题。对青年人而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他们缺乏对人需要的敏感,对站在身边的老人视而不见,在很多需要援助的场景中无动于衷。这些青年人不缺道德观,也不缺乏善良,他们缺的只是对他人需要的敏感与利他习惯。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学习从这些细微的非言语表达中察觉别人的需要。练习:分组讨论“假如……”1.假如你是父母,最需要已经上大学的孩子周末回家时做什么?2.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很有规律的同学,晚上宿舍熄灯后你需要什么?3.假如你来自一个贫困家庭,需要同学以什么样的态度与你相处?在第一、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中,各种观点和建议的汇集使在座同学都受到了启发,而第三个问题的讨论引起的触动最大。讨论第三个问题前,我先讲了一些发生在大家身边的真实事件,比如学生中经常组织的聚会对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所造成的压力,还有总是炫耀名牌服装使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所产生的强烈的不公平感等等。然后我要大家讨论自己以后在与这些同学相处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大家罗列的包括:“如果有可能,给他们提供打工信息。”(2003级广告专业,王文静)“大家聚会时注意降低成本。”(2003级广告专业,陈倩)讨论中,赵雪同学一直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我请她谈自己的感受,她说:“我们班前段时间的一次郊游,每人要交约100元。有的同学因为经济缘故无法去。我们在去之前商讨细节时,一点也没有顾及这些同学的感受,叽叽喳喳的。回来后,说起郊游也是兴奋异常、旁若无人。现在想来挺后悔的。”谈到家庭经济状况时,我的观点是,没有人愿意选择出生在贫困家庭,从这点看,人的确存在先天的不平等,所谓人生而平等,指的是精神上的平等。所以,如果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不懂得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不仅是对别人的不恭敬,也是对自己的不恭敬。此外,按照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存在着公平与否的问题。这种“交换”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体验。家庭困难的同学在和他人交往时,提供的物质“交换”的确不多,但是他们在精神上给予别人的却可能很多。朴素、节俭、自律、自强,还有对家人的强烈责任感,对我们的健康成长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经济状况不好的同学也要有坦然接受别人关心和帮助的胸怀。不要敏感地把所有的帮助都看成是同情和怜悯,对愿意伸出援手的同学也要有共情,要理解对方发自内心的、愿意分担苦恼和分享美好生活的诚意。此外应当看到,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只是暂时的,如果我们把全部的能量都用在抱怨上,就是在选择让这种不公正继续产生消极影响。“我的高中老师曾说,她怀孕时很少有人给她让座,但是她后来推着婴儿车上街,总会有人主动给她让路、开门。而这可能就证明了现代人有时候也许并不缺少‘利他心’,而是缺少‘利他的眼睛’……所以作为被帮助者,在未得到帮助时不必马上埋怨他人自私;而作为助人者,我们真的应该把自己的眼睛擦得雪亮。”(2003级统计系,曾婧)步骤三:学习观察并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有必要通过对他人情绪的观察与体验,来提高对人情绪的敏感,增强对他人的共情。为了提高大家对情绪的敏感度,我们先做了词汇替换练习。大家分别就以下词来做替换练习:“高兴”、“烦恼”、“忧伤”、“焦急”。例如:烦恼的替换词包括:烦躁、烦闷、郁闷等等。从情绪描述词汇的扩大入手,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情绪的敏感度,还能增强我们对情绪的体验,并提高表达情绪的能力。步骤四:通过观察非言语信息增加对他人的了解。人际互动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语形式传递的。要想准确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与意图,还要养成观察的习惯,把非言语信息当做了解他人的重要线索。在认真讨论并且练习了有关描述情绪的词汇后,我请学生看了影片《美丽人生》中犹太父亲在被纳粹强迫着上火车时,想方设法向5岁儿子隐瞒真相的一幕。而后又播放了《伊芙琳》中的一个片段,那个父亲在法庭上听到宣判说他的孩子将被送到教会收容所时的瞬间表情,然后分析电影人物所表现出的情绪和需要。起初,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大家讨论后认为:《美丽人生》中这位父亲当时的需要是:要尽最大力量保护儿子对世界的希望,把对儿子的伤害降到最低。说到这位父亲的情绪,大家的形容词是:沉着、镇静、坚定,但又不知所措、无助、无奈、窘迫和茫然,他竭力适应环境,又在孩子面前以夸张而笨拙的动作和语言掩饰着内心的不安、紧张……片段分析使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缺乏对人情绪的敏感与关注。他们没想到,短短几分钟的非言语表情却能表达那样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在分析《美丽人生》片段中父亲的情绪时,我发现我很难找到准确的词描述,拿不准该从哪个角度回答。”(2003级经济法系,颜娜)“片段分析使我不禁感叹,在生活中所忽略的东西太多了。”(2003级公管系,王癑)毫无疑问,这样的训练对提高学生体会他人需要和情绪的敏感有很大的帮助。会天心理官网地址:
本文标题:共情及其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7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