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圣马可广场分析第一:总平面圣马可广场在圣马可岛的东部,平面呈梯形,梯底宽90米,梯顶宽56米,长175米,占地约1.28公顷。圣马可广场是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梯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第二:圣马可广场总体环境布局分析圣马可广场空间环境在统一布局中强调了各种对比的效果,如窄小的入口和开场的广场之间的对比,横向处理的建筑与竖向挺拔的塔楼之间的对比,端庄严肃的总督宫与神秘色彩的教堂之间的对比,采用了一系列强烈对比的手法,使广场空间环境给人以即丰富多彩又完整统一的感受。第三:圣马可广场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圣马可广场东面是为《马可福音》的作者,圣徒马克兴建的圣马可教堂。与之相邻的是总督宫,北面是旧市政大厦,南为新市政大厦,是执政官办公的地方,分别建筑于15和16世纪,由建筑师彼得.龙巴都、斯卡姆兹和桑索威诺设计。在圣马可教堂的西南部有一座高100米、平面呈方形的钟塔。此塔初建于9世纪,14世纪重建,16世纪初期又在塔顶上加建了一座天使像。这座尖塔而今已成为广场的标志。在圣马可教堂的右前方还有一座建于15世纪的钟楼,顶上有一座巨钟,钟旁是两个敲钟铜人。广场周边环绕着总长约400多米的券廊,把广场周围的建筑连接起来。狭小的入口第四:圣马可广场造型艺术特色圣马可广场完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的优秀范例。它平面基本上呈曲尺形,实际上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空间组成的复合式广场。在大广场的东面是11世纪建起的拜占庭式的圣马可教堂,北端是旧市政大厦,南侧是新市政大厦以及圣马可图书馆,西面是圣席密民安教堂,大广场为东宽西窄的梯形。在圣马可教堂南侧的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之间又开辟了垂直的梯形小广场。南端是大运河,河上的小岛上建有一座修道院,漂亮的穹顶和尖塔与小广场遥相呼应,是威尼斯海的标志。整个广场空间富于变化,要进入广场需经过幽暗的小巷和小街,一来到宽敞的广场,那光波碧倾的海水和光滑如玉的建筑又把人们的视线导向远方,仿佛置身于天堂乐土。广场建筑群的艺术构图也很有节奏,高耸的钟塔打破了周围建筑单调的水平线条;广场周围各建筑物由于都是各个时期陆续建成的,在造型上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此外,为了使封闭的广场与开阔的海面有所过渡,四周建筑底层全部采用了外廊。圣马可广场之所以给人以美感的享受,原因就在于它符合美的规律及和谐的比例,它有完整的体度,因而难得找出缺撼。第五:圣马可广场的造型艺术问题圣马可广场最突出的特点是空间变化十分丰富,当你走过威尼斯那弯弯曲曲的小巷,穿过东北角门进入广场时,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宽阔的广场,秀丽的建筑,高耸的塔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那连绵不断的券廊,把高低不同、建造年代不同的建筑全部统一起来,显得非常亲切和谐。广场中间那千百只象征和平的鸽子,盘旋飞翔,时起时落,在游人身边啄食,更增加了广场平静安详的生活气息。圣马可钟塔是广场最突出的标志,从远处的海上就可以看到它那挺拔秀丽、高耸入云的体型。这座钟塔建于15世纪,高99米,共9层,位于大广场与小广场之间,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此塔用于鸣钟召唤教徒至教堂举行弥撒,始建于888-912年,16世纪已经改建,塔内有梯形盘道直通钟楼。时钟由两个机械人持槌自动敲钟报点,塔顶上站着的威尼斯保护圣可马的雕像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加上顶部丰富的色彩,好似天宫楼阁一般。现存的教堂,由五个巨大的穹顶主厅和两个回廊式前厅组成,形成一巨型希腊十字架,具有明显的拜占庭风格。教堂正面有5座菱形罗马式大门,顶部立有东方式与哥特式尖塔,中间大门的尖塔顶部安有一尊手持《马可福音》的圣马可塑像。中央圆顶之下的教堂中心部位是高耸的正厅和隆起的内殿,内殿正中放有一块称为“海石”的巨大的希腊大理石。教堂内饰有许多以金黄色为主调的嵌镶画。圣马可教堂也是一座博物馆,藏有大量雕刻、雕塑作品、镶嵌画及礼仪用品,整座教堂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曾有“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称第六:富有水城情趣的小巷夜景中的总统宫第七:圣马可广场地势问题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地势最低点,因此在潮涨时和下大雨时,它是威尼斯首先被水淹的地方。下大雨时,雨水从广场的排水沟直接流入威尼斯大运河。这是下雨时的理想排水渠道,但是在涨潮时却带来了麻烦。每天亚得里亚海潮涨时分,威尼斯大运河的河水同样通过排水沟从圣马可广场的地下涌出,形成一潭潭的积水,每年还会出现几次潮水铺满广场甚至水淹广场的情景。城市设计原理姓名:吴弘扬班级:建学一班学号:090230123任课老师:田芳
本文标题:圣马可广场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7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