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有哪些?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物种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辅助能,初级生产中的能流,次级生产的能流2、种群个体的分布有哪些类型?在自然界较普遍的是那种类型?分布类型:成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是聚集分布。3、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有何特点?(1)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2)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3)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4)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4、农业生产有哪三种农业区位?其含义是什么?自然区位,妒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生态经济区位。5、什么是食物链的富集作用?食物链富集是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积累(富集)。。6、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7、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1)耦联关系:资金流与能物流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或出售农产品时发生耦联关系,流量成正比,流向成反比(2)独立关系:独立的资金流,通过纳税、还息、还贷、交费、交罚款等方式离开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是不能和能物流发生直接关系的。独立的能物流,如公共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并未伴随有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从而导致成本外滩和收益外泄,易出现经济外部性问题,脱离了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8、作物生产力估算的四个层次。光能生产力、光温生产力、气候生产力、土地生产力9、食物链“加环”类型并简单举例。(1)生产环: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2)增益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如猪、鸡粪-蚯蚓-饲料-促进猪、鸡的消化(3)减耗环:捕食性天敌的引入,减少生产消耗,增加系统生产力(4)复合环: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稻田养鱼、鸭具有减耗、生产的功能(5)加工环:通过加工增值,有传统加工,多次加工等。木材-家具;玉米-淀粉、玉米油。食物链加环应注意:加环并非越长越好;讲究综合效益10、种群调节的类型、定义。①密度制约: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分为:种内调节,种间制约②非密调节:主要指非生物因子(包括气候因素、污染物、化学因素等)对种群大小的调节。11、r,K对策生物种群的特点。K对策的生物:个体较大,寿命较长,存活率较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能力,但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种群密度较稳定。r对策的生物:个体较小,寿命较短,存活率较低,但增殖率高,具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其种群密度常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12、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差异。13、试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流洪涝或干枯(2)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改变流域的水平衡,造成流域不同部位盐碱化、沼泽化和干旱化(3)围湖造田:地表水蓄水、调洪能力降低,易造成地区性干旱(如湿地的减少)(4)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河流干枯、海水入侵等14、论述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调控方式,调控层次)。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15、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1、生态学的知识积累阶段,丰富的生态学知识积累;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研究中出现了不同的学派。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确立了生态学的地位;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的方向发展阶段16、农业生态系统有哪两类信息流,各试举两例?自然信息流:如日照时间长短-----植物生殖发育信号,月亮和恒星的位置----候鸟飞行方向的信号,地球的磁场和重力-----植物生长方向的信号,阳光与植物,水分与根系和叶片的激素调控。水稻对稻田杂草化感作用。人工信息流:人工采集和生成的信息如农民根据作物的长势长相判断栽培措施;利用灯光诱杀害虫等;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天气预报等。人类利用广播、电视、邮电、出版物等进行信息的传递等。17、什么是生物群落?其基本特征有哪些?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群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组成的,为研究的方便,常把群落按物种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等。2、具有一定的结构。群落本身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者和被食者的关系等。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就是不断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演替与演化。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以有规律的形式共处,即是有序的。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生物的适应和生物种群的相互适应。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何一个群落只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和生境中,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全球范围内的群落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的。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如森林中都形成特定的群落环境,与周围的农田或裸地大不相同。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的群落有明显的边界,有的边界不明显。前者见于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者环境梯度突然中断的情形,如陆地和水环境的交界处湖泊、岛屿等。18、如何利用群落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1)建立木本农业:包括有多年生木本植物在内的农林复合系统。(2)仿建顶级群落:仿自然顶极群落结构建造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群落,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3)仿自然演替过程促进农业生产。早期重视先锋植物的作用,环境改善后再安排农业生物。19、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有哪三种类型的食物链,并举例说明?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营养为纽带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网:由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许多生物取食,于是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连结,形成网状结构,成为食物网。食物链分三种类型:(1)捕食食物链:这种食物链一植物为食物来源,由植物到小动物,再到大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如:水稻→螟虫→蛙→蛇→鹰(2)寄生食物链:这是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来源,以寄生方式生存的食物链。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3)腐生食物链:这种食物链中,在死的动植物残体上,从繁殖细菌、真菌及某些土壤动物开始。如: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20、农业资源的含义?一般分为那两类资源,举例说明。农业资源: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分类:自然资源:土地、气候、水、生物社会资源:技术、劳力、资金、信息、交通等21、生态系统自然调控的类型?(1)程序调控: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群落得演替与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化学关系都有关。(2)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向日葵的花跟着太阳转,植物的根向着有肥水的方向伸。(3)最优调控: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得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4)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受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22、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途径。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增加系统的生物量通量或能通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3、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4、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份水分制约。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6、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23、温室效应对农业的影响。1、对农业光合作用的影响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2、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作物品质下降,因为二氧化碳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碳将增加,体内碳氮比升高,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下降。3、对作物水平有效性的影响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较容易获得二氧化碳,因此气孔开放程度将放小,开放时间也相对缩短,则植物蒸腾作用减弱,植物体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提高。4、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大部分土壤过程倚赖温度和水,因此对气候的反映敏感。5、对农业病虫草害的影响由于温度升高,害虫发育的起始时间有可能提前,一年中害虫的繁殖代数也因此增加,在适宜的环境下,某些害虫的虫口将成指数增加。6、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气候变暖对农业最主要的影响很可能是极端气候条件,如干旱、炎热、洪涝、风暴、龙卷风、冰雹、冷害、霜冻等。7、对农业耕作制度的影响二氧化碳增加导致气温升高,可增加各地的热量资源,使各地的潜在生长季延长,对多熟种植有利,从而使当前多熟种制的北界向北推移。8、对畜牧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畜牧业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直接影响,如影响牲畜的体表温度,进而影响牲畜的热平衡;另一方面,间接影响,影响饲料生产而抑制了畜牧业的发展。9、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对农业的影响温室效应的加剧,迅速的融化着极地和高山的冰川和积雪使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重,及大部分沿海平原发生沼泽化和盐泽化,江河中下游地区洪灾的威胁增大。24、再生资源的保护措施1、直接限制收获量如限制森林砍伐量、鱼的捕获量、狩猎量。2、通过限制开发能力间接限制收获量如限制出海渔船总吨位,间接控制渔获量;限制草原载畜量,间接控制牧草消耗量;限制发放准捕证,间接控制猎获量。3,、立法在法律上确定资源的归属权和使用权,可以消除公共资源在利用上出现的很多弊病。4、经济政策在经济上通过税收、补贴、工资、价格等措施控制开发者,能够获得的纯利润水平,通过生物经济平衡关系达到保护资源生物的目的。5、制定人口政策通过人口政策的制定,使人口增长与资源条件相适应,减轻人口对资源的压力。6、替代资源通过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散需求压力,从而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25、人类活动对氮,硫,磷循环的影响(1)对氮循环的影响:1、氮氧化物废气排放;2、氮肥施用及氮素的损失。(2)对硫循环的影响:1、燃煤;2、燃油;3、冶金;4、农业活动导致硫酸的挥发。(3)对磷循环的影响:1、人类对磷矿资源的开采与消耗;2、磷肥的施用与流失;3、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名词解释1、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2、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有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4、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5、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以公共资源形成存在的生物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收益恰好等于其成本。6、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生物复合体。7、原生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8、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9、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10、资源经济学第一定律:资源的拥有者会把其资源看成总
本文标题: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1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