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专接本《政治》考试说明•1.考试内容以大纲为准。•2.考试内容:马哲、邓三论、时事三部分,各占总分值的45%、50%、5%左右。•3.考试能力要求:了解、理解、掌握•4.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5.题型:•基本知识性试题60%、能力性40%客观题:单选(35’)多选(10’)判断(15’)主观题:论述(20’)、材料分析(20’)哲学部分分值统计2009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内容单选多选判断论述材料合计引论11唯物论22辩证法5241021认识论422210唯物史观82616合计204812650时政02008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内容单选多选判断论述材料合计引论22唯物论112辩证法2231219认识论121013唯物史观421613合计1045201049时政2242007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51合计401020325唯物史观11认识论321辩证法211唯物论5122引论合计材料论述判断多选单选内容11时政2006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内容单选多选判断论述材料合计引论22唯物论33辩证法123认识论112022唯物史观211013合计43时政3215二、复习点拨•全面把握,突出重点,强化能力•1.全面把握:并不是不加分析地地毯式轰炸,面面俱到并不叫全面,全面是指建立系统和框架,在此基础上把我们复习的东西有机化,在原理和原理的关联中掌握原理,在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中把握概念。•2.突出重点:重点就是指哲学的考点――基本概念(客观性试题的考点),特别是基本原理(主观性试题的考点)。基本原理正是哲学的理论逻辑运行的载体。所谓突出重点,就是突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具体地说,就是要突出那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和某些理论难点和疑点,以及已经形成命题热点的次重点。•3.强化能力:掌握了原理,还要会运用。把知识转化为战斗力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体系概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是物质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发展的规律性2.对立统一规律3.质量互变规律4.真理1.认识与实践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社会的本质3.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唯物辩证法认识论认识实践真理唯物史观社会及其基本机构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3.否定之否定规律2.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结构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5.社会发展、人的发展06-09年论述题•09:请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08: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2.结合17大精神,谈谈如何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07:1.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2.论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意义•06: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试述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哲学常考原理与点题•(一)唯物辩证法1.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2.质量互变规律——分析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3.对立统一规律(l)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理念。(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和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发展是硬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拉动内需+对外开放•(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2.认识的辩证运动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形成与重要意义。•(三)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地理环境的作用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原理,用以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4.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和意义。•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4)辩证的否定观(5)否定之否定规律(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7)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9)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和“重点论”的统(10)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13)人类社会的基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5)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7)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原理(18)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一、哲学•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一、关于哲学•(1)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有阶级性)•(2)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皆有之,哲学亦人皆有之?)•(3)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学问而非科学)•(4)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5)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既描述和解释世界,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6)研究对象: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7)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8)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9)哲学党性:唯物和唯心的对立和斗争二、哲学的基本问题:(09单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②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2)意义:①理论意义:第一,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②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三、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划分依据: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2)唯物主义①主张:②历史形态: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Ⅱ近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旧唯物主义两大缺陷:唯心史观和不懂得辨证法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是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①主张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客观唯心主义(4)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5)一元论和二元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1)科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产生条件:社会、阶级条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a费尔巴哈哲学“基本内核”—唯物论;b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辩证法(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①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②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③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④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⑤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⑥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①实践性(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②科学性③革命性•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必然。(2)根据时代需要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解决自己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3)二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4)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最卓越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最辉煌的成果。(5)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第二章物质与意识概念:物质运动静止时间空间原理: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5.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6.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7.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关于物质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的感性活动(实践)+社会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3.物质定义的意义:a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b指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c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4.物质的共同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5.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也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普遍属性二、运动•1.定义:是标志宇宙间事物、现象的过程和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运动是有规律的•3.物质有五种运动形式,其中社会运动是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4.物质运动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的,复杂运动包含着简单运动三、静止•1.静止,又称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2.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量变阶段,性质没变化。•3.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静止是认识运动的条件(4)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a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b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1.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离不开物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3.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的错误观点:i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仁者心动”;ii设想无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刻舟求剑四、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五、时间和空间•1.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2.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3.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特点是三维性。•4.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1)运动是指物质在一定时空里的运动;•(2)时空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和广延性。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09单选)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原。(1)自然界是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体系。(3)所以,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为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的。2.物质世界是多样的统一(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以具体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的(2)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立足点和出发点;(2)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七、意识•1.意识的起源(09单选)•①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3.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作用是指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能动作用,或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意识是对外部世界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第二,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第三,意
本文标题:专接本政治重要考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2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