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导论第一章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的概念(一)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障是由各国根据本国实际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的总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还将在增进基本人权、待别是福利权方面不断为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社会保障概念理解的要点(1)社会保障是由国家或政府建立相组织实施的,并且通过法律和法规明文规定的,具有强制性的行为。(2)社会保障使所有社会成员部有可能成为受益人。(3)社会保障是为了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4)社会保障金的支付,必须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当公民因发生风险失去上作能力、丧失收入来源或收入减少时,才给予补偿。(5)社会保障是基于大数规则建立的,它聚集所有社会成员的资金末满足少数遭受风险的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一般对个人提供现金支付(经济援助)。(二)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1、生产社会化2、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3、家庭功能的弱化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社会保障思想的存在二、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发展1、萌芽阶段(1601-1882)英国:农村--圈地运动剥夺农民土地城市--产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内容)1834年新《济贫法》:保障公民的生存是国家义务;积极防贫;专人负责2、发展阶段(1883-1944)(1)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建立标志: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国先在德国产生的原因:*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产生*加快德国工业化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老年和社会保险法》(1)《社会保障法案》的诞生美国于1934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案》(SocialSecurityAct),世界是第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第一次使用“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法案》产生原因:*经济萧条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在规模暴发*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内容:3、充实阶段(黄金阶段)(1945-1978)(1)背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2)特征:*社会保障理论基础的变化*实话施对象的变化*项目的全面性*社会保障事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4、改革和调整阶段(1979至今)(1)改革和调整的原因:*经济大萧条*劳动积极性的下降*社会保障管理效率低下(2)改革或调整措施:*强调社会水平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强调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负担,注重个人责任*着重解决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失衡问题(二)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1、初创时期(1949-1957)1951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颁布了适用于全国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和合作社的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特点:保障对象-城镇企业职工;不分险种的综合保险计划;无失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企业保险为主辅以社会保险2、初步调整时期(1958—1966年)3、受挫时期(1966—1976年)1969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社会保险变成了“企业保险”4、恢复时期(1976—1986年)5、改革时期(1986年至今)*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计划经济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特征–1、覆盖面窄,缺乏公平合理。–2、体系构成单一,筹资软化。–3、社会保险资金地区、企业、个人间负担不公平。–4、管理体制不顺,法制不健全。–5、社会化管理程度低。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社会保障制度具多元结构特征: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城镇国有与集体不同的社会二元结构。社会保险:城镇较高较全面保障与农村空白。社会福利:早熟与缺位并存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总体目标: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则(1)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水平相适应原则。(2)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3)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并重的原则(4)社会和经济发展双重功能并重原则。第二节社会保障的研究对象一、社会保障理论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2、大同社会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于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鳃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3、福利经济学:通过再分配使收入均等化。4、凯恩斯理论有效需求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二、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制度、服务网络和工作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其中制度是核心。现代社会保障的五项功能①保障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的体面生活②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不受意外事故影响③帮助发展家庭④把健康和教育当作公共的事业,普遍地提高物质和文明的水平⑤发展和改善公共设施三、社会保障的基本构成社会保险: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为劳动者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政府为全民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政府为全民提供,旨在改善生活质量各国社保体系制度框架介绍v美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退伍军人补助、老人医疗服务、教育、住房。v英国:社会保险、社会补助(住房、儿童、食品、高龄老人)、社会救助(低收入户、贫穷老人、失业者)、保健服务、社会服务。v瑞典: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义务教育、家庭福利、职业培训。v日本:社会保险、国家救济、社会福利、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项目构成社会保险Ø社会保险的含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遇到生、老、病、伤、死、以及失业等风险时,由于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机会,给予物质帮助的各种项目和制度Ø社会保险与其他项目相比的特点第一,社会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社会保险制度足与就业相关联的制度。它保障的对象享受社会保险的资格和保障的水平直接或间接与工龄的长短、工资水平等团素相联系。也就是说,被保险人对社会保险的权利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对计会保险制度供款的多少。第二,社会保险共享商业保险的机制和法则。商业保险的机制是在大数法则基础上分散同质风险。社会保险之所以称做保险,就是因为它的技术基础与商业保险是相通的。它的有效运行要求足够数量的同质风险。Ø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二者的类同v二者在保障对象和性质上是一致的v两者的功能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v二者都具有互助互济、分担风险、保障人民生活安定,维持经济繁荣的作用v从保险技术发展史的角度看,二者的运作机理亦类同二者的区别1、属性不同社会保险:—国家强制实行的行政行为—社会保险机构不是盈利机构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活动—保险公司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2、对象和作用不同社会保险:—以劳动者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为对象—凡在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企业、单位都必须强制参加—在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时按规定标准予以物质帮助商业保险:—对象是任何个人及单位—自愿参加、自主选择—按其所缴保险费的多少和事故发生的种类,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3、权利和义务对等关系不同.社会保险——强调劳动者必须履行为社会贡献劳动的义务对等原则商业保险——强调投保人缴保险费的多少,“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等价交换原则。4、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以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时的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商业保险——着眼于“偿还”。5、管理体制不同–社会保险——由中央或地方政府集中领导,社会保障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机构是独立的经济体制。6、立法范畴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规定的,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属于劳动立法范畴。商业保险——是企业的金融活动,属经济立法范畴。◎社会救济Ø社会救济的涵义:社会救济是国家立法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它是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购程序和标推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Ø社会救济质的规定性第一,社会救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第二,社会救济是一种须经家庭经济调查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社会救济提供的只是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国家或政府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对所有对象普遍提供的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Ø社会福利的涵义:国家或政府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对所有对象普遍提供的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Ø社会福利的项目构成:v我们所讲的社会福利是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相提并论的狭义的社会福利,它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Ø公共福利事业Ø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Ø指员工福利Ø特殊社会福利,亦称民政福利v以上四个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又相互交叉。◎优抚安置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三者的关系社会救助保障最低生活选择性的家庭经济调查手段社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投入—返还式的与就业关联手段社会福利提高生活质量普通性的按人头发放的手段名称目标手段社会救助保障最低生活选择性的家庭经济调查手段社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投入—返还式的与就业关联手段社会福利提高生活质量普通性的按人头发放的手段第第二二章章社社会会保保障障制制度度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原则|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一)保障基本生活|(二)维护社会稳定|(三)保持社会公平|(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五)增进国民福利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二)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1)生产力水平|(2)消费水平|(3)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三)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即享有被社会保障惠及的权利,须以承担向社会保障供款的义务为前提;但“低保”对象、优待和抚恤对象等资格的确认,并不以其是否缴税为先决条件。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一)保障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和国家当社会成员在生活中遇到风险和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因而具有保障性。国家立法加以确定,政府和社会组织加以保证。|(二)社会性||(1)实施范围的社会性。|(2)资金来源和使用上的社会性|(3)制度目标的社会性|(三)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四)互济性||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成员经济上的互相帮助和互相接济(五)强制性||国家立法,井依法强制实施|(六)福利性||社会保障事业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第二节社会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一、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水平|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内容和项目|3.经济发展决定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范围(二)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增加储蓄和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2.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3.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4.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一、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社会保障与工资的转化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基金一部分来自雇员缴纳的保险税(费),是工资的直接扣除;一部分是以雇主的名义为劳动者缴纳的保险税(费),还有一部分由政府负担。政府负担的部分主要来自税收,其中一部分也落在雇员身上。从表面上来看,由于雇主的分摊,使得雇员的社会保险负担减轻了,但从实际的执行结果来看,无论对雇主征收的社会保险税(费),还是对雇员征收的社会保险税(费),其实际税负的主要承担者都是雇员。从社会保障收支和工资收支这两者的运动速率的实证分析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中,社会保障收支一般都比工资增长得更快。在社会保障收支增加的份额中,有一部分是由于人口结构老化,领取退休金的人增多所致.即使除去人口构成变化的因素,居民家庭的社会保障收入也比工资增长得更快。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收入与工资收入的这种同向异步的增长原因分析首先,社会保障所
本文标题: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