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主讲人:米恩广本章学习要求【教学目的】了解、学习人类生存保障方式社会化原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教学重点】人类生存保障方式社会化原因。【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课堂讲授。【学时分配】4课时【学习要点】理解并掌握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诸多因素,客观看待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与改革取向。【关键概念】济贫法;新历史学派;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典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第三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第四节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改革第五节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对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见解。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颁布的《济贫法》为起始标志。1883年德国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3.政府介入的程度4.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根据上叙标准和社会保障活动的具体实践,可以对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做不同的划分: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1.经济因素2.社会因素3.道德伦理因素4.政治因素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第二节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一、慈善事业时代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一、慈善事业时代构成慈善事业的三大支柱:1)宗教慈善事业2)民办慈善事业3)官办慈善事业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颁布的《济贫法》用法律形式将早期的社会保障活动固定下来,从而埋下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种子,这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1)性质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2)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3)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4)保障水平是极端底下的5)保障效果是不良型第三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1.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883—1934)标志:19世纪80年代,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讨论:为什么没有首先产生于英国,而是德国?新历史学派新历史学派(newhistoricalschool)又被称为“历史的伦理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历史学派演变而来的德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派。其主要观点和旧历史学派基本一致,不过在运用历史归纳法上更趋于极、端,同时更加强调论理道德和法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更加热衷于鼓吹阶级调和与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其主要代表有:史泰因、谢夫勒、阿道夫·瓦格纳等。他们建立了社会政策的税收理论体系。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1935—1947)标志: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首次出现“社会保障”一词背景在于:罗斯福新政反危机和需求管理的工具美国并不是一个福利国家,而是一个强调个人对自己负责任的国家(美、欧福利比较)德国建立了社保制度体系,而美国使社保制度全球化。3.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标志:英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纷纷出现。从摇篮到坟墓二战成为分水岭资料:澳大利亚的社会保障很多人都说,澳大利亚是人间天堂,除了其悠闲舒适的生活外,主要还是因为其类似于“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出生婴儿,可享受政府给予的最高为每两周342.8澳元的儿童抚养费。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可免费上公立学校。念大学时,可享受政府提供的无息贷款,毕业后再还。成年人工作后,如遇失业,视不同情况享受不同的失业救济金。社保部门还根据失业者的情况和技能,推荐工作,遇有合适岗位时,失业者不能拒绝。老年人除了每两周可领到440澳元的社会养老金,还有很好的医疗保障。澳大利亚于1910年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世界上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最早的和社会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福利种类多而齐全。相关社会保障津贴种类主要有:孩子助养费:有孩子的家庭年收入不超过65,000澳元可领取,每两周约50~300澳元/人,金额取决于孩子的年龄、数量和家庭总收入和财产。失业救济金:失业救济金每两周约330澳元/人。“寻找工作补贴”和“重新开始津贴”计划,用于保障谋求改善就业机会正接受教育、培训或安置的失业者及其家属的生活,鼓励和支持其重新就业。“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目的是在提供收入补贴和其他补助的同时,鼓励自助和经济独立。养老金:男满65岁,女满60岁,即可享受养老金待遇。养老金多少根据个人收入、资产而定。领取养老金的人可得到优惠的医疗药品和其他卫生保健待遇,及减收交通费、地方税、电费和汽车注册费等优惠。分娩津贴:每分娩一个孩子时,即可得到950澳元的分娩津贴,以帮助为新生儿增添用品。此外,还有习津贴、疾病和伤残津贴、灾难津贴、边远地区津贴、寡妇津贴、看护津贴、电话津贴、房租津贴、交通津贴等。医疗福利制度:国民保健(Medicare)是国家健康保险计划,国民保健病患者也可享有免费公立医院治疗,看医生、在公立医院手术、住院等费用由政府买单,实行开业医生和医院与政府统一结账,病人只需刷卡无需付费。“医药补贴计划”:对许多医药处方给予补贴,低收入者在药房购买医药处方时仅需支付2.60澳元,其余由政府补贴。4.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背景:对福利国家政策的反思。1973年石油危机,经济滞帐,福利国家成为沉重负担。新自由主义批评和攻击社保制度,强调个人、家庭责任及其市场功能。对政府失灵的一种纠正.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线索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跨进了一大步。二战后,英国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步入成熟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的改革,进入改革、发展与完善期。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内容(1)社会保险(4)社会优抚(2)社会救助(5)公共卫生及医疗(3)社会福利(6)补充保障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标志(1)全民普遍性福利(2)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3)社会保障项目完备化(4)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规律1.立法先行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协调发展4.多样化发展第四节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改革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三、国外社会保障改革1.福利国家的改革2.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1、尊重本国的国情2、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3、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4、努力追求社会化5、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二、社会保障发展的积极影响1.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1)社会保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和扩大了社会消费需求。2)社会保障事业为国家发展经济积累了宝贵的资金。3)社会保障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社会保障维持和保证了劳动力资源的再生产。3.社会保障促进了服务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就业水平。4.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困现象,缩小了贫富差距。三、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1.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加造成一系列经济后果1)福利国家促使公共部门占有的经济资源日益扩大,限制了私人市场经济的发展2)庞大的公共支出造成庞大而沉重的税务负担3)高额税收仍然赶不上公共支出的迅速膨胀,财政年年出现赤字2.高福利和高税收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1)高福利使人们的工作动机严重受挫,微观主体活力不足;2)高税收政策打击了人们勤勉工作的热情;3)高福利制度还败坏了人们的劳动道德,产生了大量的“吃大锅饭”现象,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下降。3.高福利增加劳动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4.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根本消除贫困5.社会保障规则烦琐,机构臃肿,浪费严重1.福利国家的改革1.削减福利支出2.调整福利结构3.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4.引入私营机制2.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1.适当调整社会保障的目标2.调整社会保障的有关内容3.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第五节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二、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特征三、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制度缺陷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国家责任国家与单位责任并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各方共担责任1.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7年这一时期,依据《劳动保险条例》,全国建立了统一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的是有别于企业的独立运行的社会保险制度。第二阶段:从1958到1966年这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时期,但调整任务并未完成。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称之为“国家+单位”的保障模式,国家承担着主要责任。第三阶段:从1966年到1976年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已经全面形成并实施的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因受政治冲击而发生制度崩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1969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国家-单位保障制的责任重心由国家转向单位,其实质是“企业保险”模式。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1986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新启动与初步改革时期。失业保险(传统称为“待业保险”)初步建立。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实质及其以单位为重心的格局一直未变。但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这一制度的经济基础改革势在必行。2.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国家—单位保障制国家保障板块城镇单位保障板块农村集体保障板块2.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全面保障板块结构封闭运行缺乏效率父子关系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986年以来)第一阶段(1986-1993)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第二阶段(1993-1997)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中国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基本轮廓发展目标发展角度价值取向首要任务思考: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民工的流向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保已成民工流向重要影响因素民工流向变化这种信号效应对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对劳动力市场预测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劳动力流向的变化是作为市场主体的用工单位和劳动力的自主选择行为,但为了使劳动力流动有个公平有序的制度环境,减少市场信息不充分、不对称、不准确对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影响,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政府职能部门有必要提供有利于市场发育和完善的制度安排,促进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社会保障体系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种基础性制度安排,是社会成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有效机制。在分析民工跨区域大规模流动时,既要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基础性作用,也要重视其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导向作用。目前,企业中存在较普遍的少、漏、瞒报社会保险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工的权益,也非常不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目前珠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企业在争夺民工的过程中,除了工资待遇外,社会保障和劳动条件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最低工资内或外为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信号效应是根本不同的。在最低工资之外为民工统一支付社保个人应缴部分,是保障民工的未来生活。这看似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却有利于企业吸引到优质的新增劳动力尤其是技术工人,留住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从而有利于形成持续发展动力和竞争力。来自羊城晚报报道案例讨论案例讨论1:德国为什么要向“懒人”
本文标题: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