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运动按摩与恢复教学要点第一章基础知识重点与难点:按摩的概念、机理、分类、注意事项以及按摩的禁忌症。一、按摩的概念按摩:是用不同的手法或器械作用于机体,以提高身体机能,消除疲劳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注:属中医的外治疗法(物理疗法中的一种)二、按摩对人体的生理作用1、按摩对神经系统可起兴奋或抑制的作用,并通过反射影响各器官、系统的功能。2、按摩能消除衰亡上皮细胞,有利于皮肤呼吸及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3、按摩能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后备毛细血管开放,使局部的血液供给加强;提高肌肉的代谢率及弹性,同时影响血液的重新分配,加速静脉血的回流。4、按摩能使呼吸加深及提高胃肠道的分泌机能和消化机能。三、按摩对运动损伤的治疗作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软坚散结,祛风散寒,疏通狭窄,消除疲劳等作用。四、按摩的基本要求与递质1、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2、递质:对按摩有辅助作用的物质,如:药酒、药油、药散等。五、按摩的分类1、根据其目的:分为医疗按摩、运动按摩、康复按摩及保健按摩。2、根据操作形式:分为自我按摩和被动按摩。3、根据手法特点:分为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点穴推拿、气功推拿、捏筋拍打推拿、正骨推拿等。六、按摩的注意事项:1、按摩者指甲要剪短,手要清洁。2、按摩者和被按摩者所取的体位和姿势,必须使被按摩者肌肉充分放松,按摩者用得上劲,便于操作。3、按摩的方向,一般说来应沿着淋巴回流的方向进行,淋巴结所在的部位不宜按摩。4、按摩某部位时,用力应由轻到重,再逐渐减轻而结束,注意随时观察和询问被按摩者感受,以便及时调整。七、按摩的禁忌症:1、发烧时不能进行全身按摩。2、恶性或良性肿瘤,急性炎症及脓肿,各种皮肤病,开放性损伤及闭合性损伤的早期不能按摩患部。3、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不能用重手法按摩腹部和腰骶部。第二章常用的按摩手法重点与难点:26种基本按摩手法的操作要领,作用及临床应用。一、擦法:是指用大、小鱼际或掌面附着在一定部位,做直线往返移动。1、动作要领:力要柔和均匀,速度稍快,出去的力要稍大,回来的稍小;上臂发力,移动幅度尽量加大。2、作用: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温经通络等作用。3、临床应用:全身各部较为平坦处;多用于按摩开始、结束及换用手法时。二、抹法:是指用单手或双手掌面、指面紧贴皮肤,做左、右,上、下或弧形曲线的往返抹动。1、动作要领:用力均匀柔和,平稳着实,不可用力按压。2、作用:醒脑明目,开窍镇静,祛风活络等作用。3、临床应用:常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胸腔部及腰背部等部位。三、摩法:是指用手掌掌面或示中环3指指腹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环形有节律的回旋抚摩的一种手法。1、动作要领:腕关节放松,连同前臂做缓和协调的环旋运动,动作轻快,用力平稳、均匀,由浅入深,不可按压推捏。2、作用:理气和中、消积导滞,活血散瘀,调理肠胃、养颜美容。3、临床应用:常用于颜面及腹部等部位。四、缠法:是指用拇指指腹按压于穴位上,快速来回旋转一至二次。1、动作要领:沉肩,发力于腕,操作时腕要放松,要快而不乱,轻而不浮。2、作用:疏通经络、开通闭塞、调节阴阳、镇静安神等。3、临床应用:穴位常用,通过穴位而治疗相应的病症。五、推法:是指以指、掌或拳指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经络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1、动作要领:用力要稳、均匀,速度要缓慢,运用时切忌重、硬、粗暴。2、作用:舒筋通络、温通气血、活血止痛、改善血液循等作用。3、临床应用:适用身体各部位。轻推多用于按摩开始和结束;重推多用于治疗。注:一指禅推法:是指用指腹或偏峰在经络或腧穴上做持续不断的推动(力要轻重交替)于施治部位。六、拔法(分筋):是指用拇指指端着力按压在肌肉、肌腱或腧穴上,适当用力下压做垂直方向的来回拔动。1、动作要领:下压力以患部有酸麻胀痛为准,患者能忍受为度;往返拔动时不与皮肤发生来回摩擦;频率可快可慢。2、作用:松解粘连、理筋整复,消散结聚,解痉止痛等。3、临床应用:常用于肩、腰及四肢肌肉、筋膜和肌腱等部位;肩周炎、腰背筋膜炎、颈椎病、肌肉劳损萎缩等常用。七、按法:是指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沿体表垂直方向向深部逐渐用力,按而留之。1、动作要领:用力垂直,由轻渐重,稳而持久,不宜突然放松,应缓慢地减力,随呼吸起伏而按之。2、作用:疏通经络,开通闭塞,解除痉挛,镇静安神,有很强的止痛性。3、临床应用:常用于腰背部、四肢及肩部等部位。八、点法:是指用手指指端或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特定穴位上。1、动作要领:着力固定,由轻到重,由浅入深渗透,做到张弛有度。2、作用:调和阴阳、通络止痛、开通闭塞、补泻经气等。3、临床应用:穴位常用,通过穴位而治疗相应的病症。九、掐法:是指用拇指爪甲部着力,切取穴位,垂直用力掐压。1、动作要领:垂直用力,不能扭动,以免掐破皮肤;若用于急救,要突然用力,快速掐取。2、作用:开窍醒脑、回阳救逆,镇静安神,行气通络等。3、临床应用:常作为急救的重要手段。十、切法:是指用拇指指端密集地切压皮肤的一种手法。1、动作要领:从肿胀远心端切向近心端,用力要轻巧而密集,要缓慢。2、作用: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等。3、临床应用:常用于瘀血肿胀部位。十一、捏法:指用拇指与其他手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压的一种手法。1、动作要领:指关节不能弯曲过多,相对用力时,着力于指腹而非指端,力要均匀并有节律性的移动,手和足要顺其筋而向前推进。2、作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调节阴阳、培补元气等。3、临床应用:常用于手、足及关节部位。十二、滚法:半握拳,以手掌尺侧的掌指关节部向桡侧作屈伸的外旋运动的一种手法。1、动作要领:手指关节要放松,指关节为力点,力要均匀,不能跳动和摩擦。2、作用: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祛除疲劳等。3、临床应用:常用于肩、腰及颈等部位。十三、揉法:一般以指腹、掌根或大、小鱼际,着力吸定于某个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轻微摆动或环旋转动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1、动作要领:腕部放松,前臂做主动摆动,动作要协调有节律。2、作用:舒筋通络、活血散瘀、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3、临床应用:全身各部位和腧穴皆宜。十四、搓法:是指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的部位,双手相对用力做快速来回的搓揉,同时可作上下往返地移动。1、动作要领: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力不能过大,要柔和。2、作用: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等。3、临床应用:常用于肩、膝关节及四肢部位;多用于治疗开始和结束十五、揉捏:手成钳形,将掌心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将肌肉捏住略往上提,沿向心方向作旋转式移动,边揉边拿。1、动作要领:手指自然伸直,指关节不能弯曲过多,着力于指腹而非指端,速度较为缓慢。2、作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活血散瘀、缓解痉挛、祛除疲劳。3、临床应用:常用于四肢与颈项部位。十六、振法:是指用手掌或手指部附着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连续不断地快速振颤的一种手法。1、动作要领:着力实而不虚,震动要有节奏,使之远达组织深处。2、作用:镇静安神,消除疲劳,疏通经络、分解粘连等。3、临床应用:常用于肩关节、腰背部、腿部及全身各部位的腧穴。十七、刮法:用拇指指端或偏锋在经络或病变部位作匀速匀力的单向刮动,俗称刮痧。1、动作要领:力在体表,不宜过大,速度较为缓和,于表皮溶血准,注意避免皮肤破损引起感染。2、作用:行气活血、疏散风寒、消除硬结等。3、临床应用:常用于颈项、腰及肩关节和膝关节等部位。十八、踩跷法:是指术者利用自身体重、用单足或双足踩踏在一定的部位或腧穴上的一种方法。1、动作要领:借助物体控制身体平衡及踩踏力量,先轻后重;操作时注意避免暴力。2、作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破瘀散结等作用。3、临床应用:常用于腰背部、下肢部等部位。十九、拿法:是指以拇指和示、中两指或跟四指指腹相对着力,在施治部位上进行一紧一松的提捏(捏而提之)。1、动作要领:手指关节要直,不能着力于指端,腕部要放松灵活,动作要慢。2、作用:提神开窍、镇静止痛、解表发汗、缓解痉挛等。3、临床应用:常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二十、弹筋法:是指用示中二指的指关节处或拇指与示、中两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1、动作要领:提放要快,不能内掐,要刚中有柔,力要适中。2、作用: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解痉止痛,有很强的刺激作用。3、临床应用:常用于肩、背、腰等部位。二十一、抖法: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做连续性小幅度呈波浪形的上下抖动。1、动作要领:幅度要小,频率要快,发力要柔和、偏小。2、作用:理筋整复、消除疲劳、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等作用。3、临床应用:四肢。二十二、捏脊法:是指在脊柱两旁进行拿、捏及推相结合的联合手法。1、动作要领:拇指指腹前按,其余手指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动作要快、协调,不能用力过大。2、作用:调和阴阳、清热安神、培补元气、健脾等。3、临床应用:常用于脊椎两侧,儿童常用。二十三、扳法:是指用双手分别固定关节的远近端或肢体的一定部位,做相反方向的用力扳动。1、动作要领:姿势恰当、用力要稳,果断而快速,禁用蛮劲,扳动幅度不要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2、作用:舒筋活络、松解粘连、理筋整复等。3、临床应用:常用于颈、胸、腰椎与四肢各大关节。二十四、叩打(分为:叩击、切击、捶击3种)(1)叩击:以臂力带动腕关节,作轻快而有节奏的弹打,称叩击。(2)切击:用手指或掌侧小鱼际击打治疗部位,称切击。(3)捶击:半握拳,用拳面或侧拳交替叩打,称捶击。2、作用:舒松肌肉、消除酸痛,振奋阳气,祛风散寒等。3、临床应用:常用于肩颈部、腰背部及四肢等部位。二十五、拔伸法(又称牵拉法):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的手法。1、动作要领:用力均匀而持久,切勿粗暴,力量大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部位灵活掌握。2、作用:理筋整复、舒筋活络、缓解痉挛、松解粘连等。3、临床应用: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关节腔缩窄等病症。二十六、运拉法(又称摇法):是指用一手握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做该关节生理活动范围内的被动活动。1、动作要领:熟悉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力要稳、动作要慢,活动幅度要视患者病情而定。2、作用:滑利关节、预防和松解粘连、改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3、临床应用:各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主要手法,常用于肩周炎和关节功能恢复期使用。第三章穴位按摩重点与难点:穴位按摩的概念、经络与腧穴基础常识、穴位刺激的常用手法、常用穴位的确定与运用。第一节基础知识(讲授1课时)一、经络与腧穴1、经络(又称经脉)中医把人体内脏称为脏腑(脏包括:心、络、肝、脾、肺、肾,属阴性;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阳性),共十二个脏腑,形成十二条经脉,加任、督二脉,共十四条经络。2、腧穴(又称穴位)穴位是人体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分经穴、奇穴和阿是穴3种。二、经脉的流注顺序1、十二条经脉:(1)手太阴肺经→(2)手阳明大肠经→(3)足阳明胃经→(4)足太阴脾经→(5)手少阴心经→(6)手太阳小肠经→(7)足太阳膀胱经→(8)足少阴肾经→(9)手厥阴心包经→(10)手少阳三焦经→(11)足少阳胆经→(12)足厥阴肝经→(1)。2、任、督二脉:前正中线(阴部至嘴唇)为任脉;后正中线(尾骨尖至人中)为督脉。第二节穴位按摩(讲授1课时)一、穴位按摩的概念穴位按摩:是指在人体穴位上是施以按摩手法,以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治疗伤病的一种方法。二、取穴法:常用的取穴法有体表标志法、指量法、骨度分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4种。1、体表标志法:又称解剖标志法,根据体表特殊标志来确定穴位。2、指量法:以本人的手指宽度为标准来确定自身的穴位(拇指为1寸,示中二指为1.5寸,中间三指为2寸,四横指为3寸)。3、骨度分寸定位法:以骨节长短来确定穴位(前臂骨为12寸,上臂骨为9寸,小腿骨为16寸,大腿骨为19寸)。4、简便取穴法:如垂手指端取风市穴。三、治疗穴位的选择1、选穴原则(1)近部取穴:在伤病的局部取穴或在损伤的周围、邻近部位取穴。(2)远部取穴:在远隔伤病处的部位取穴。2、配穴原则(1)上、下相配:
本文标题:运动按摩和恢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45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