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考考点清单】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方法突破(共43张PPT)
文言文阅读方法突破考点一文言实词考点二文言虚词考点三文言翻译考点四文言断句考点五内容理解考点六迁移拓展考点一文言实词考点解读文言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命题者通常将甲语境中的义项移用至乙语境中,以混淆考生,使其出现错误。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三种:具体释义、单项选择和判断正误。例:(’13永州9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B.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义:意思、意义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给予D.亲贤臣,远小人远:疏远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能力。B项“义”应是“适宜、恰当”的意思,所以B项解释错误。相关知识归纳文言实词的命题常考的知识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这也是近几年中考文言实词考查的热点,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引起足够重视。方法指导由于汉字采用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法,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分析词的本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绝大部分汉字都是形声字,而形旁大多表意,这就为推测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形旁为“禾”,就可推知此字与五谷有关;如果形旁为“贝”,就可推知与金钱有关;如果形旁为“皿”,就可推知与器具有关;如果形旁为“系”,就可推知与捆绑有关等。例如“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的“缟”:由“高”可以推知其大致读音,借助形旁“纟”可以推断词义与丝帛、布料有关,全句的意思是“天下人披麻戴孝”。1.以形析义法。2.以音猜义法。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由本义去解释借义,再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例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一句中,“要”(yāo)与“邀”同音通假,由此可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有些字的读音比较特殊,可以找出用了这个字(读音不同)的句子进行比较。例如《爱莲说》“陶后鲜有闻”的“鲜”字,应读作“xiǎn”,是“少”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中的“鲜”进行比较可知,“鲜”作“鲜嫩,味道鲜美”解释时读作“xiān”。其他如成语“鲜(xiǎn)为人知”“鲜(xiān)艳夺目”等。3.语法推断法。在汉语中,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多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也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所以组成其相应成分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所以,解释实词时就可根据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陋室铭》中,作者在篇末引用了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对“何陋之有”逐字翻译,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把这句话拆成一个一个的单字,然后重组,把这句组合成“有何之陋”,再结合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按现代人的说话习惯,就是“有何陋”,其中的“何”即可推知为“什么”。又如“信义著于四海”(《隆中对》),其中的“信义”在句中是主语,由此可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4.语境推断法。词语的语境推断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对于一些不能较快识别的文言实词,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用代入法,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检测词义是否正确。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的多义、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就都变得容易判定起来。这是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前提是必须了解文段大意,抓住前后关键词语,否则就会无处下手。如《大道之行也》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句,结合上下文,全句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这样一来便对两个“亲”字和两个“子”字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奉养父母、抚育儿女。返回目录考点二文言虚词考点解读文言虚词的考查注重理解与运用,重点考查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题型有: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选择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他们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选项给出解释,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题干给出例句,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题干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项。例1:(’13永州10题)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是(2分)()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③受任于败军之际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认知能力。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的“以”是表目的或结果,译“来”;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以”是表目的或结果,译“来”;③“受任于败军之际”的“于”是介词,可译为“在”;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于”是介词,可译为“从”。所以“①②相同,③④不同”选B。B例2:(’13衡阳9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骈死于槽枥之间B.暮寝而思之臣之妾畏臣C.窥镜而自视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D.皆以美于徐公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解题方法可用排除法或逐一分析法。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B项中的第一句中的“之”是代词,代指这件事,第二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C项中的第一句中的“而”表顺承关系,第二句中的“而”表转折关系;D项中的第一句中的“以”是“认为”的意思,第二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A相关知识归纳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2)结合语句翻译确定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3)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4)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平时应注意勤练多思,找到规律,重点掌握。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可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判断。例如“而”同样用作连词,由于“舍生”与“取义”在语义上是并列的,所以“而”是并列连词;“出淤泥”与“不染”在语义上发生转折,因此“而”表转折关系。再如“行道”与“人”构成偏正结构,“之”作结构助词“的”;“而”跟在动词谓语后面作宾语,用作人称代词“他”。返回目录方法指导考点三文言翻译考点解读近几年年湖南中考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考查,均采用了笔译的形式。例1:(’13永州121题)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例2:(’13长沙11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1)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文言文翻译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文言文翻译试题往往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并常常以此作为评卷的重要采分点。因此,应抓住关键点,准确地将其翻译出来,从而稳稳地抓住得分点。相关知识归纳1.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现象,有相对固定的翻译格式,不能擅自意译。如果不按照固定格式翻译,往往会出现错误。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孰与……”是固定格式,译为“与……相比……”。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如……何”是固定格式,意思是“把……怎么样”。2.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要准确地译出此类句子的句式特征。例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都在这里聚会,欣赏景物产生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多会于此”状语后置,译为“都在这里聚会”,“得无……乎”是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译为“怎能不有所不同呢?”3.修辞知识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运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翻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方法指导句子翻译是中考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字落实,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即常说的“信(忠于原文)、达(符合规范)、雅(富有文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六字法”,即对译法、保留法、替换法、增删法、移位法、意译法,概括为“对、留、换、增、移、意”六字。对译法: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替换被译的文言词。如“野芳发而幽香”,译为“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味”。保留法: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照录。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照录不译。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翻译为“我想要去南海”。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如“何陋之有”,换为“有何陋”;“战于长勺”,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意译法:对不能逐字逐句翻译的词语,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显然比直译更准确。增删法: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如“齐师伐我”,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乡为身死而不受”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对少数文言虚词不译或删去,如“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删去。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变化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显然不符合语境,此处作者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因此要意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返回目录考点四文言断句考点解读本考点一般的考查方式是:对文章语句划分朗读节奏。一般考查形式有选择题(选择划分节奏的正误)和给出句子,让考生自己进行划分两种形式例:(’13永州10题)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停顿划分的能力。按句子意思停顿,C项“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应连在一起,不可乱停顿,所以这句的朗读停顿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C方法指导文言文的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辨识好文章的文体和领会全篇的文意。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然后依照技巧准确加标点。第一,通文意,分层次通读全文,搞清所给选文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剖析,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本文标题:【中考考点清单】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方法突破(共43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4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