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分类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文选题类型UDC编号贫困与发展研究课程论文题目关于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构想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院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年级2013级学生姓名陈雯学号2013210174指导教师吕方二〇一六年一月关于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构想陈雯华中师范大学2013210174摘要: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本文以云南,贵州等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例,展开调查研究,分析到底贫困的具体原因,并以此为根据逐渐建立一个关于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方案的构想。关键词:精准扶贫,少数民族聚居地,全面小康社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中图分类号:P208,R197文献标识码:A目录引言..............................................................................................................41精准扶贫的概述.....................................................................................41.1精准扶贫的定义............................................................................41.2精准扶贫的意义所在....................................................................42调查背景..................................................................................................52.1现状................................................................................................52.2扶贫方案的实施构想...................................................................72.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83结语..........................................................................................................8参考文献......................................................................................................9引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最新数据显示,按照中国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中国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1],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而现在剩下的贫困区多输集中于西南偏远山区的高原地带,因地势与历史等诸多原因的限制,发展极度匮乏,教育资源不足。另一方面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构想,并根据西部大开发的大势所趋,我们必须解决少数偏远地区的脱贫问题。本文以云贵高原的山区为例,根据地形,民族,教育等多方面原因分析当地发展受限的原因,并尝试着去寻找一个关于如何实施精准扶贫的具体构想,提出具体的建议。一、精准扶贫的概述1.1精准扶贫的定义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的一种说法,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并且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1.2精准扶贫的意义所在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但是,依然存在着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8249万人[1],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居民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无法划定贫困范围[2],无法确定贫困居民,无法明确扶贫办法等诸多问题。由于全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所以,大范围的推广精准扶贫的经验也就有其可取之处。[1]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2]我国还没有能够建立起全国性的贫困信息网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导致了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因为贫困居民底数不清,而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的推测估算,从而导致了扶贫资金的使用过于分散,甚至于出现了更加贫困的困境;另外一方面,重点县为了保留国家的贫困扶助,在经济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扶贫问题滋生的腐败现象,也造成了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现象。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总的来说,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扶贫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达到的效果也很单一。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理论上来讲,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造成了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现象,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扶贫项目,受益多的反而主要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综上所述,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解决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扶贫的目标设定也不可过高。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二、调查背景2.1现状(1)云南地区的贫困现状长期以来,云南都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数达3572万人,云南省截止2010年还有贫困人口52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还有16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1.5%。2010年全国贫困人口达2688万人,云南贫困人口数占全国比重的19.5%1[1]。目前,云南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然位居全国第一。2009年云南的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数分别为14424和3359元,分别比全国低55和17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了云南的城市和农村经济状况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总体来看,不论是从贫困面还是贫困深度上,云南省都面临着较严重的贫困问题。云南省地形极为复杂,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脉,东部和南部属云贵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面积占84%以上,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云南的平均海拔在2000m左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样化的地质地貌,使云南省成了一个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2009年7月以来,云南地区遭遇60年未遇的严重旱情,截止2010年3月[2],云南省就因自然灾害造成受灾人口达2675.0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3[3]。由于自然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多发生在山区,而这些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特困地区[3],交通状况差,通信装备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地方政府和群众自救意识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比较脆弱,频发的自然灾害更加深了这些地区的贫困程度。[1]数据来源:云南统计局.2009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2]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灾害预警通报[3]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扶贫问题比其他的地区要更加的顽固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有8个边境地州、26个边境县(市)和4060公里边境线,与老挝、缅甸、越南三国直接接壤。由于云南边境国家经济水平普遍比较落后、生活卫生条件较差、政局不稳使得云南省政府对边境地区居民的救助任务也变得更加繁重。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分别是白、哈尼、傣族、佤、纳西、景颇、僳僳、拉祜、普米、阿昌、德昂、独龙、怒族、基诺、布朗。2009年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万人,在全国名列第二,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33.37%,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在全国22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中,云南就有7个,分别是独龙、德昂、阿昌、怒族、普米、基诺和布朗,占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总数的31.82%[1]。大杂居和小聚居、聚集边境、高原、山区和沙漠,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和聚集地的主要特点。云南是我国的边疆省份,也是高原山区省份,少数民族分布在全省各地,形成大杂居的分布格局,但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主要聚集地。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祜、佤、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各民族居住的立体分布也较明显,彝、哈尼、拉祜、佤、景颇、布朗、瑶、德昂多居住于半山区。其中全省7个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就聚居在边疆175个行政村,1400多个自然村之中[2]。其中,还存在着众多居住于深山密林中少数民主处于极度贫困之中。(2)州地区的贫困现状贵州省属于近海内陆省份,与南部沿海经济开放区紧相联。全省共有88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84%,居全国第16位。在这块土地上,山地多,平地少;石山、半石山面积占总面积76%以上;山高、谷深、坡陡、地势起伏大;岩溶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6%,是我国主要岩溶地区[2]。在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中,80%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18个集中连片地区,其中大多数又集中在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近半的西北“三西”(甘肃中部的河西、定西,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和西南黔、桂、滇的喀斯特地貌区。贵州省正位于西南岩溶山区的核心部位,贫困人口比重最大,截至2011年底,按2300元扶贫标准,贵州有贫困人口1149万人,贫困发生率33.4%,占全国近9.4%。是全国反贫困工作重点的重点。由于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贵州省交通闭塞,科技文化落后。在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而贵州仍处于贫困向稳定解决温饱过渡的时期。2011年贵州省生产总值达到5701.84亿元,比2010年高1099.68亿元,同比增长速度为23.89%,虽然近年来贵州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基数比较低,GDP增长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贫困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贵州省设有黔南州、黔西南州、黔东南州3个民族自治州。3州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01年底的290.06万下降到2008年底的204.6万,贫困发生率从29.53%下降到19.88%[3],但占全省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2000年、2001年、2003年、2005年和2007年3州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比重依次为32.87%、32.94%、34.59%、34.42%和34.95%。[1]数据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本文标题:贫困与发展期末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6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