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论刘禹锡在中唐诗坛的开拓与创新
论刘禹锡在中唐诗坛的开拓与创新摘要:刘禹锡,中唐诗人。他虽然不是唐代诗人中最优秀的,却是非常独特的。他的诗歌创作别具一格,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但是由于受到评论家传统评论思想的影响,刘禹锡历来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研读刘禹锡有代表性的诗歌,走进他的创作世界,探讨刘禹锡在中唐诗坛的开拓与创新,从而认定他在中唐诗坛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唐是一个动荡又特殊的时期,“安史之乱”彻底摧毁了盛唐繁荣的局面。而刘禹锡的命运始终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特殊的时代塑造了特殊的刘禹锡。本文首先探讨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刘禹锡在政治诗、咏史怀古诗、哲理诗创作方面的开拓。盛唐之后,中唐诗坛经历了大历年间的短暂低潮,涌现了以韩愈、白居易、李贺为代表的大批优秀诗人。但刘禹锡却以其别开生面的民歌体乐府诗创作,独领风骚。本文第二部分研读刘禹锡的民歌体乐府诗,探讨他在诗歌创作体裁方面的创新。一个既勇于全面开拓又大胆创新的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刘禹锡诗歌创所取得的成就犹如他自己在诗歌中写到的“千淘万滚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一样,应该得到后人的承认与尊重。关键词:中唐;文人政治;民歌体乐府诗;开拓;创新1引言作为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刘禹锡在当时就受到白居易等人的高度评价。此后,历代对刘禹锡的研究从未间断。主要的研究热潮出现在两个时期:一为北宋时期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主的研究、效法;二为新时期的近几十年,在现当代老中青学者手中,刘禹锡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北宋时期的学习、·研究热潮以刘禹锡“须有来处”的创作主张为主。他们认为刘禹锡的某些作品已开“江西诗派”的风气,在普遍喜爱刘禹锡诗歌的基础上大量效仿、化用他的诗句。这一时期的学习、研究集中在刘禹锡诗歌的创作主张和用意深远、曲折含蓄的艺术特色方面.新时期的研究,早起60年代的卞孝首先生,后至研究成果颇丰的肖瑞峰先生,他们都对刘禹锡做过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肖瑞峰先生更是凭借他独得的海外资料,将刘禹锡的研究范围延伸到了海外,做出跨国性的横向探寻,论述了刘禹锡的诗歌对日本诗坛的影响。卞孝置父子所著的《刘禹锡评传》、肖瑞峰所著的《刘禹锡诗论》都是系统研究、综合考查的学术巨著,令所有研究者叹为观止。但也正是由于研究的全面、系统,也可能导致诗人最具特色的诗歌创作淹没于整体研究的面面俱到之中,反而无法让人真正领略他诗歌创作的独特风采。本文拟从开拓与创新相结合的角度,具体探讨刘禹锡诗歌创作的价值所在。一个敢于开拓的诗人是斗士,一个大胆创新的诗人是勇士,把二者都争取做到极致的诗人在中唐只刘禹锡一人。中国当代诗坛是喧嚣而沉寂的。喧嚣是因时代背景之丰富多变可以让诗人们有广阔的空间去驰骋;沉寂是因为当代诗人们将自己的思想拘囿于狭小的范围,功利的绳索束缚了他们创新的手脚。向刘禹锡这样勇于开拓和创新的诗人学习意义尤为重大.2思想内容的广泛开拓刘禹锡是个高产的诗人,他在70年的人生历程中,创作了大约800首不同形式的诗歌。其题材内容之广泛、思想感情之丰富、艺术特色之鲜明令人折服。这些诗歌中不但有表明心志的政治诗、纵横古今的咏史怀古诗,还有闪烁理性光芒的哲理诗。而他不步前人后尘、敢于在同代诗人中独树一帜的开拓精神与创新追求是这些诗歌真正的价值所在。2.全面体现政治生涯的感悟我们一直认为,中唐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变化不仅限于此。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李诵任用王叔文、王坯等人,开始了中唐最为重要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唐顺宗任用文人进行政治革新,是由皇权政治向文人政治转变的一个尝试。虽然“永贞革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以失败而告终,但这一难得的尝试,还是给单调的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增添了一抹亮色,并且对北宋文人的政治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刘禹锡因被王叔文赏识,主动、积极的参与了“永贞革新”.由于受到“永贞革新”失败的影响,刘禹锡经历了22年的贬滴生涯,其诗歌思想内容的开拓性就首先表现在政治诗的创作中。刘禹锡参与革新绝不是一时的冲动,他才华横溢,·立志高远,抱负远大。他在《华山一歌》中写到:洪炉作高山,元气鼓其秦。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灵踪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幸来托。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诗中写华山峻拔的形象、非凡的气概和矫世厉俗的力量,实际上溶入了作者自己的影子。诗中表明,他追求的目标不是富贵荣华,而是高尚的品格和突出的贡献。“永贞革新”给昏暗的中唐政治生活划出了一线新的希望,也使刘禹锡的政治活动和生活轨迹达到高潮。刘禹锡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革新运动之中,对政治前途充满信心与希冀,诗人这时的心情从他写的《春日退朝》一诗中可见一斑:紫陌夜来雨,南山朝下看。戟枝迎日动,阁影助松寒。瑞气卷绢毅,游光泛波澜。御沟新柳色,处处拂归鞍。诗中描绘新雨后的艳阳春光以及瑞气浮掠的宫殿,象征着革新伊始崭新的政治气象;抒发了作者兴奋的心情。从上述的诗歌中我们分明可以体会到同唐代多数有成就的诗人一样,刘禹锡不甘心只做一个文士,而是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永贞革新”的失败使刘禹锡受到牵连,从此他经历了长达22年的贬滴生涯,以诗言志成为他在逆境中的主要寄托。诗人创作大量的政治诗,将政治生涯中的感受广泛的表达出来,无所不包。首先,诗人在诗中充分的抒发自己内心的丰富情感,既深沉内敛,又慷慨激昂。以《学阮公体三首》为例,来体会其如何以政治诗的创作排遣苦闷,表达不肯自甘沉沦的可贵精神。其一: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已?这是诗人对目己过去政治活动的总结。诗中描绘丁目己在年轻时就胸怀大志,信仰法制而不屈从于世俗,抱着激流勇进的豪迈精神一往直前,却未提防敌人的阴谋,以至连遭挫折与失败的不幸经历。然而诗人并未低沉,“三折乃良医”正是诗人以失败的教训来激励斗志,增强对未来信心的鲜明写照。其二: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鹜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诗中“朔风”“秋霜”“老骥”“绝塞”,似有一点伤感的情调,但老骥虽处绝塞荒漠,仍然奔驰向前,鹜禽见秋霜而扶摇长空,搏击万里,这道出了诗人勇敢地迎接命运的考验,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凛凛襟怀。结尾两句在磨练心志,激励自己继续向前。从《学阮公体三首》之三中,会更清晰地看到诗人效法前贤“忧国不谋身’,不随波浮沉的崇高品格,其豪迈悲壮的诗风跃然纸上,使人动容: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不学腰如馨,徒使断生尘。而《浪淘沙词九首》之八写到: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过客似沙沉。千淘万流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面对排空浊浪,诗人依然矢志不移的高尚品格。残酷的政治斗争的迫害,不仅没能使诗人屈服于权贵,反而使诗人愈加坚强与豪放。他的政治诗创作不仅表达个人之思,还表达了诗人在被贬滴的偏远之地对朝廷重大事件的关注,这对一个被当权者遗弃的悲情政治家而言是很难得的。著名的有《平蔡州》三首,以其二为例:汝南晨鸡哩猩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泣前致词:“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诗的开头两句看似平易,实际上很见匠心。雄鸡报晓,鼓角不悲,在和平、安宁的气氛中透露出胜利的消息:暗无天日的蔡州城终于天亮了。攻城拒守,本来是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城破之日,往往是一片悲惨景象,现在却是升平景象,人民更加安居乐业,这是多么神奇!诗人这样写,不能不使人对李将军用兵如神、雪夜奇袭蔡州表示赞叹。这同下面写路旁老人的感泣和致辞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淮西藩帅以区区三州之地,负隅顽抗达三十年之久,是靠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来维持的。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记载:“昊氏父子阻兵,禁人偶语于涂,夜不然烛,有以酒食相过从者罪死。”平蔡以后废除苛法,“蔡人始有生民之乐”。刘禹锡此诗的选材和主题思想充分体现他关心国家统一,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无私情操。刘禹锡不但用自己创作的政治诗抒发感情,表达心志,而且把这类诗歌的创作当成自己与政敌斗争的武器,写下许多对政敌进行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的作品,如在贬居朗州时所作的《聚蚊谣》: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效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露华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娓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诗歌把宦官、权臣和趋炎附势之徒比为渺小、可恶的蚊虫,表现了诗人对他们鄙夷不屑和极端痛恨的感情。“殷殷”原是形容雷声的,“殷其雷,在南山之阳”(《诗经召南殷其雷》),诗人借以形容蚊子的叫声,可以说是竭尽夸张之能事。诗中写他们的丑行是:“喧腾鼓舞”“利嘴迎人”。这容易使人联想“永贞革新”失败后宦官、权臣得意忘形之状和对革新运动参加者肆意中伤的情形。一刘禹锡曾说:“骇机一发,浮谤如川。”(《上淮南李相公启}})又说:“虽欲周防,亦难曲施。加以吠声者多,辨实者寡。飞语一发,护言四驰。”(《上杜司徒书)))这首诗就是对那些造谣中伤者的回击。此类讽刺诗还有《有獭吟》《昏镜词》《百舌吟》等,都善于抓取有形的事物,截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片断,加以艺术的升华和概括,投向自己的政敌。刘禹锡这种对于黑暗势力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在以后的很多年一直保持着,成为他政治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再如《元和十一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刘禹锡在得到宪宗诏书后,与柳宗元、韩泰等人回到了长安,诗歌创作于此次回京。这里,刘禹锡以玄都观暗指朝廷,用桃树影射当时的朝中权贵,感慨远离京都的寂寞,对势利小人一时得逞、春风得意加以讽刺,语意委婉有致。虽然在此之后,刘禹锡不断遭受贬滴的厄运,但是直到元和二十四年,他再次回到长安时,创作了《再游玄都观绝句》,从中能鲜明的感受到诗人对昔日权贵的轻蔑和自己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自豪: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读这首诗,仿佛听到爽朗的笑声。这笑声不禁使人联想到昔日靠镇压“永贞革新”上台的人物,曾经是那样不可一世,现在终于一个个地在时间和政治斗争的旋涡里淹没了。作为当事人,能亲眼看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伟大的胜利。与此同时,刘禹锡在贬滴的特殊经历中,通过政治诗创作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意志,更是其他同时代、同遭遇的诗人所不及的。柳宗元的经历是和刘禹锡最为相近的,他们同登进士,同图革新,最后又同遭贬滴。柳宗元的诗枯淡境深,请人方东树说:“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昭昧詹言》卷十八)境遇上同样被贬的柳宗元,是象屈原一样执着追求理想的人,他不忘朝廷,尽忠报国,以屈原、贾谊自比,执着地追求理想,一旦理想破灭,他就被绝望地推向了无底的深渊。在长期的贬滴生涯中,柳宗元试图超越苦难的方式是寄情于山水,过一种类似隐士的生活,“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淡泊潇洒生活的背后是柳宗元痛苦执着的心,偏远弃置的山水中透着一种凄凉和寒意.“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贴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山水只能暂时慰藉诗人的心灵,最后他还是陷于无尽的痛苦和悲凉之中,抑郁愁苦,客死他乡。刘禹锡在挽诗中表达了对挚友深切的怀念:“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伤愚溪三首》之三)显然,同样是遭贬,柳宗元较刘禹锡远为愁苦,心境上更近抑郁,这些都使得柳诗少有振作的气概。白居易一生中升迁、贬滴交替进行。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一举得中,元和元年以第四等入选,调任周至县县尉。元和二年授官翰林学士,同年四月任左拾遗。但白居易终不得志,于是渐趋消极,不仅写出“栖心释梵,浪迹庄老,.知足保和”(《旧唐书列传》一百一十六卷)的文字,甚至还写有“生死无可无不可
本文标题:论刘禹锡在中唐诗坛的开拓与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6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