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9月7日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1.国际视野•第一,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当今世界求和平、求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流。•中国必须突出发展主题,走和平发展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不同的时代观对国家的发展影响巨大•毛泽东的时代观:•战争与革命•邓小平的时代观:•和平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决心,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第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各国相互依存,联系更紧密。•中国按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发展,才能发挥比较优势,趋利避害,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第三,世界多极化的趋势继续发展,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威胁世界安全.•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判断世界这种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基础上,为了因势利导,争得主动,促进中国迅速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提出来的。•第四,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一些国家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严重的全球性问题。•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是对西方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提出的严峻挑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向人类敲响警钟: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消化吸纳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经济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协调。•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作出了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新发展观的特点是摒弃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以大量能源和资源消耗以及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而把充分就业、公平分配、消除贫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作为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认真总结和吸取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世界,积极借鉴当代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具体体现,反映出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自觉。•2.国内背景•第一,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迫切要求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矛盾突出等,决定了我国长期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拼资源换增长”已走到尽头,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呼唤绿色核算体系已经势在必行。这正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经济社会背景。•一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是: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二是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三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从上世纪50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2.82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热潮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同时,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肥力衰退,我国的中低产田比例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3增加到上世纪90年代的4/5。•──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第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迫切要求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等等。•资料显示,中国1980年的基尼系数仅为0.25,到2000年上升到了0.45。2004年起,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并将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继续提升,中国贫富差距未来10年还将继续拉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穷人的经济学》中写道: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中国的问题是富人太富还是穷人太穷?•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和谐提出了新的要求。妥善处理上访问题.•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5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已经有条件、能力解决过去想办而没有能力办成的事情。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1.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把握发展,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2.精神实质•某一理论的精神实质,是指它的观点、主张所体现出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指这一理论的主旨、精髓和要义。它既要反映这种理论的本质属性,又要反映这种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内在规定性。•按照这样的理解,我认为,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精髓,即理论所依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贯穿于理论当中,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核心,它居于理论的中心,是理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和依据;•三是本质,它是理论的根本属性,决定了理论的根本性质和方向。•第一,精髓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到城市改革的全面实行,从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党在改革开放关键时刻所作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不是头脑发热,更不是空想蛮干。解放思想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脱离实际的解放思想是空想;以实际不成熟为借口反对解放思想是因循守旧.•二是解放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统一。•有的干部只所以以“解放思想”为名随心所欲,盲目蛮干,是与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有关的。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也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三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的统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能持续的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经验主义,一是教条主义.•第二,从核心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的注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基点上,充分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关系。•其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但并未轻视乃至无视自然存在的价值,而是既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也尊重自然的地位和价值。•在以人为本时,人不可以按照自身的掠夺性、征服性、贪婪性来随意改变自然、吞噬自然。应当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以新型的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来协调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精神的统一,要求克服工具理性因违背自然规律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人对自然的科学认识及实践与人自身的价值追求、理性选择、审美情趣、能力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从政治层面理解,科学发展观有着强烈的“人民意识”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表明其精神实质就是实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第三,从本质上看,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追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理性效果。•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凸显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借鉴中外有益思想和经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描述,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未来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解决城乡各阶层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等重要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这是
本文标题: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实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6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