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9/8/261“科学发展观”管窥主讲人:商洛学院纪委书记教授王思怀2019/8/262一、发展?发展观?1.“发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兼有组织、规模扩大之一。这个结论包含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意义。西方经济学家达德利·西尔斯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要“三看”——一看贫困发生了什么变化,二看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三看不平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三个方面都在进步,这个国家无疑正在发展;这三个方面都在恶化,即使人均收入增加1倍,也不能说它在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将“发展”定义为:整个社会或社会主义制度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方向持续前进。他认为,发展有三个核心内容:生态、自尊、自由。其意是,发展就是人的生存条件不断得到满足,人的尊严不断得到认可,人的自由选择空间持续扩大的过程。2019/8/263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对“发展”的定义:“发展就是经济和社会循序前进的变革。”………以上观点共同点:发展≠增长!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发展强调经济,政治、社会“质”的提高;增长注重“有多少”,发展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没有增长谈不上发展,光有增长不等于发展!2019/8/264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发展实践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过来又影响发展的实践。“发展观”一般含义有三:对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实践,发展的评价。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认识、发展方法、发展模式、评价标准。2019/8/2652019/8/266二、几种发展观之比较1.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20世纪50年代,是发展理论形成和繁荣的时期。对于二战后独立的许多欠发达国家来说,如何迅速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是最迫切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经济学家共同的观点是:发展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问题。因此,二战后一段时期,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发展的实践就是追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这种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成为基本的观点。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经济增长并未带来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实现发展目标,反而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2019/8/2672.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观20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人民生活依然困苦;一些国家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经济增长乏力,甚至迅速回落。如:巴西转瞬即逝的繁荣被称为“经济增长的彗星”,伊朗经济的迅速衰退被称作“一个经济神话的破灭”,经济成就曾经举世瞩目的巴基斯坦最终也陷入了“不幸的结局”。【①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巴西经济高速增长,一度跻身于经济发达的16国。但到80年代,巴西经济大幅下滑,社会两极分化严重,政局动荡不安,1.3亿人口中有7000万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到2002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82%,但贫困人口还占34%。巴西的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经济增长的彗星”。2019/8/268②随着1973年前后石油价格的上涨,伊朗的工业化得到了加速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伊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多,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的神话。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统治阶层中普遍贪污腐化,大多数人民感到不满,加上巴列维国王没能很好的处理与宗教界的关系,结果爆发了长达一年之久的示威和暴乱,伊朗国王被逐,经济从此走向衰退。伊朗经济起飞后又猝然而止的事实,被学者们称为“一个经济神话的破灭”。③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末期,巴基斯坦经济连续10年保持快速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种矛盾不断积累,人民群众的诉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60年代末,巴基斯坦掀起了强大的反阿尤布·汗的民主化浪潮。不到半年阿尤布·汗就被赶下台。1971年,巴基斯坦被肢解,经济也陷入困境。人们称这个过程为巴基斯坦“不幸的结局”。】2019/8/269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单纯的、短期的经济增长不一定能给人们带来普遍的福祉,甚至政治动荡。学术界称这种现象为“有增长无发展”,“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负增长”。发展既可以是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之上的持续增长,也可能是建立在脆弱结构之上的短期繁荣。人们在反思中逐渐认识到,虽然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有它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但取代这种发展观同样具有历史必然性。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观逐渐形成。这种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社会结构要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比如,卡伯兄弟主编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68年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出版的《亚洲的喜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一书,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观点都强调,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此外,联合国有关机构在确定联合国第一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1961-1971年)时,提出发展等于经济增长加社会变革。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观,从注重单纯经济增长转向关注社会变革,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它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即主要是没有考虑到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对于发展的约束和制约。2019/8/26103.增长极限的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前后,传统发展观造成的恶果开始显现。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提高了经济增长率,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但也出现了许多不良后果。例如,贫富差距日趋扩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可再生的资源迅速消耗,人口急速增加等。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增长、发展、环境、资源与人口等因素进行了理论反思。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学”,他把地球比作一个有着有限空间和资源的宇宙飞船,认为以往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是一种无视资源、环境问题的发展模式,合理的发展模式应是对自然物质进行循环利用,使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得到合理和长久地利用。1972年,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了一个报告,即《增长的极限》。这个报告一出版,就在全世界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梅多斯等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及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共同特征是呈指数增长,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将达2019/8/2611到极限,人类或早或迟必然陷入危机。在极限到来的时候,人类可能由于粮食不足而面临饥饿和死亡,地球上不可再上的资源消耗殆尽,环境急剧恶化,整个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世界末日就会到来。原因就在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地球的能源、资源和污染吸纳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活动空间也是有限的,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增长必然有一定的限度,依赖技术缓解人类困境是不可能的。增长极限论的理论意义在于,警告人类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待发展,告诫人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的制约。增长极限论多体现的发展观较之于忽视资源环境约束的发展观来说是一大进步,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逐步被世人所接受。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已命运和行为的能动因素,忽视了科学技术在解决某些问题上的重要作用。2019/8/26124.综合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前后,发展的实践将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学者对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更重要是人的发展。1983年,法国学者佩鲁接受联合国的委托,写出了《新发展观》一书,指出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把人的发展看作是发展的根本主题、目标和核心。这种发展观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组织与经济的合作作为新的发展主题。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发布《人类发展报告》。该报告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述。该报告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这三个要素蕴含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和谐等内容。这种发展观由“物”转向“人”,是发展观演进历史上的一大飞跃。其局限性是只强调了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没有把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同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统一起来,没有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2019/8/26135.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前后,人类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亚洲、南美一些国家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人么不禁会问:发展中国家到底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发达国家为此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1950年,世界人口为25亿,1987年达到50亿。人口剧增而产生的失业、环境、粮食等问题迫使他们面临生存的威胁;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世界森林正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差不多相当于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耕地每年以500万至7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约1/3的陆地和约8.5亿人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全球约有1.5亿人缺乏清洁的饮用水,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出现了“贫穷——人口增长——环境退化——贫穷”的恶性循环。面对这些挑战,人类必须反思当代人已经感受到了的生存威胁,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何以得到保证?2019/8/2614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为期3年的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由当时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支持研究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从战略高度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这份报告首次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报告的发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形成。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增长和自然的和谐,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消费方面的平等。要使今天的发展是现实的、合理的,明天的发展是充分的、可能的。2019/8/26156.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后逐步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2003年4月15日,胡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非典”工作会议上,胡总书记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比较完整的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19/8/2616200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总书记指出,2004年经济工作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胡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重大战略思想”,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后来不同场合,
本文标题:科学发展观管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