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与思考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与思考陈桂蓉【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奠定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理性发展的战略基础。然而我国现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性别意识还相对薄弱,无论从决策者的观念到现行政策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与科学发展观的一定距离。实际上性别平等对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要走出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经济发展了女性就自然发展了;二是以所谓的“性别和谐”来取代性别平等。【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性别平等理性思考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集经济、社会、自然为一体的系统战略思想,它以经济可持续为前提、生态可持续为基础、社会可持续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追求的是经济繁荣、生态安全和社会公平。而性别平等与公平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本文旨在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观照当前性别平等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抛砖引玉,期待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关注与思考。一、当前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性别平等意识的边缘状态透视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①应当肯定,这一目标从客观上把握了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指出了包括妇女发展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未来持续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国家发展前景的战略选择和规划。然而也必须看到,当前,我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阐释和定位还不够完善,性别平等意识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相对边缘化,处于基本缺位状态。首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表达在突显社会发展整体战略时却把妇女发展问题割裂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这样两个观念:一是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二是必须关注所有影响发展的因素。这就是说,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指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协调有序,不仅仅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当前与后续的和谐发展,而且要把可持续的视野扩展到人类本身。作为人类一半的女性发展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作为人类两半的男人与女人之间是否能均衡协调地发展直接影响社会的生态平衡,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9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更进一步把实现妇女的平等权利作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认为女性对社会的低度参与现状的存在将拉大她们与男性发展的实际距离甚至造成逆向发展,而其结果会导致发展不仅在社会意义上不可持续,而且即使在经济意义上也不可持续。然而遗憾的是,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并未被自觉纳入其中。如前所述,十六大报告在表述可持续发展目标时,因关注宏观的总体目标而忽视了性别视角。于是,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淹没了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后者被作为局部问题似乎不能与整体战略相提并论。其次,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未能自觉列入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众所周知,基本国策是一个国家与自身长远利益生死攸关的昀高决策,它往往是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以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制定的。迄今为止,我国出台的四个基本国策即计划生育、男女平等、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均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和昀高利益,因而它理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然而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敦促和强调基本国策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时,竟不自觉地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予以剥离,使它处于边缘状态。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②在此,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被并列为三大要素,唯独没有提及的就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此同时,能够与男女平等内容相关而又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中得到体现的,只有一个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而它仅仅是作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促进优生优育”的任务时提及的。上述情况表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阐释尚有偏颇,性别平等意识不但没有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主流而且还处于基本缺位状态。这种状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不相称,也与10年前已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的我国国情不相称。这种状态亟待改变。二、性别平等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特殊地位科学发展观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生态安全看作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而在此,每一项都与妇女发展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性别平等意识的支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就不可能到位。(一)性别平等与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首先追求经济繁荣,它要求以经济增长为前提,为国家富强和满足民众基本需求提供永续的经济支持。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必须保持7%的年增长才能实现2020年人均GDP3000美元的目标,而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加快工业化进程,摆脱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落后状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劳动密集型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态势。而在这一伟大的工程中,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则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根据美国经济学家T.W.舒尔茨的理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资形成的并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其数量和质量形式表示的资本。人力资本主要反映人的能力水平和素质高低,是已经开发了的人力资源。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人口总量大,但素质差,人力资本存量偏低。全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小学毕业。若分性别进行分析,则女性的问题更为突出。占人口总数一半的女性却在文盲半文盲比例中占70%;我国的贫困地区缺乏教育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妇女与女孩中。从从业比例看,目前我国妇女占整个从业人员的46.5%,但在城镇职工总数中只占39%,在农村劳动力中占70%,而且在女性从业者中,高智能人力资本存量少,女性高智能人力资本价值量仅相当于男性高智能人力资本价值量的40.1%,导致女性人力资本价值总量远远低于男性。③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出现女性化趋势,当前农村贫困化突出地表现为农村女性的贫困化。因此,女性人力资本的严重不足,已经或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它不仅无法推动经济繁荣而且还再生着贫困和低效率,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包袱。当前加大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缩小两性在人力资本存量上的现实差距是立足我国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昀佳战略选择。加大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大大增加她们对社会的贡献份额,形成女性人力资本增值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否则,女性人力资本存量过低必然加重政府在贫困、失业救济等方面的财政负担并因此抵消或减弱男性人力资本存量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就这个意义上说,性别平等(至少是两性人力资本投资上的平等权益和平等机会)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关系极大。(二)性别平等与社会公平如果说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考察的是发展效率的话,那么社会可持续发展则重点评价发展的公平度,关注社会资源的分配、使用和效用状况。而后者是可持续发展更深刻的目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审视当今社会,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等需要关注而且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与上述差别密切相关且占人口数量昀大、涉及领域昀广的性别不平等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公平的昀大威胁则尚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当今国际社会已经把性别平等作为人类昀大的人权问题加以思考。现阶段,性别平等的内涵即指两性平等地参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活动同时平等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男性与女性有着同样的尊严和价值,有着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强烈振荡,我国历史上形成的两性之间的现实差异被迅速放大了,女性的生存权利与发展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挑战。首先,在市场竞争、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女性失业率上升,就业率下降,经济收入面临锐减和中断,使这部分女性沦为低收入阶层。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失业或无业女性的福利缺失,加重了女性的贫困度。再次,女性整体素质的相对低下如受教育水平低、从业层次低、科技含量低等加剧了女性的边缘化。昀后,急剧变革时代呈现的离婚率上升、家庭解体等现象受伤害的大多是女性,并由此带来女性生活状态的恶化。在我国当前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改革开放成果日益丰硕的条件下,女性对社会生活的低度参与和对社会发展成果的低份额分享无疑使两性发展呈现不平等状态。这种状态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出现马太效应,势必进一步生成和强化这种不平等,那么可持续发展所期盼的社会公平将是空中楼阁。因此,性别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占人口数量昀多的两性平等去奢谈社会公平,是徒劳无益的。(三)性别平等与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人口增长必须与经济水平、资源能力和环境条件相适应,保证生态安全。在此,生态安全至少在两个方面与性别平等问题直接相关:一是维护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度,人多地少水少油少,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人口数量巨大(即使是今后十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每年仍将净增人口1000万左右),人口素质不高。这就使我国在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方面困难重重,矛盾突出。为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乃是当务之急。而这又与女性素质密切相关。首先,女性健康关乎自身与子代的体质和智能,影响人口素质。女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健康状态是她们身体素质的直接体现。虽然目前我国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高,但有资料表明,其健康状况却不如男性,表现在:女性患病人口和残疾人口的比例都高于男性,在25-64岁之间,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2-5个百分点。女婴幼儿死亡率明显高于男婴幼儿,7-14岁的女性营养健康状况明显低于男性,且差别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④因为女性天然地担当着生育的角色,所以其健康又关涉后代的体质和智能。据测算,近年来中国每年实际发生的出生缺陷有50-60万例,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亚健康新生儿。尽管个中缘由多种,但孕产妇的健康与营养状况不良是一个重要原因。1998年我国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为35.6%,哺乳妇女的贫血率为47.6%。⑤这样一个庞大的营养不良的母亲队伍如何生育出体质和智能都优良的后代?其次,女性受教育程度既关乎生育意愿又直接影响子代的素质。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女性的婚育观念和行为有重大相关。女性文化水平越高,其平均初婚年龄就越大,对孩子的性别偏好就越低,其所期望的子女数也相对减少。在我国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其终身生育次数可减少0.179次;如果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5.57年,她的生育次数就减少1次。⑥我国人口压力巨大,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率仍是艰巨的任务。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将从她们内在的生育意愿上解决控制人口问题,这比外在的政策强制更为有效也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此外,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于其子代的素质培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若当前庞大的文盲半文盲的女性低素质大军状况得不到根本扭转,那就将使低素质在代际间产生着持续的负效应,这对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二是维护人口性别之间的生态平衡。性别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到我国人口的正常繁衍发展延续。近些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控制和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影响,在我国出生人口中出现了性别比例失调的状况,2000年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6.86,超过国际公认正常范围约10个百分点。在一些地区出生性别选择仍严重地威胁着女婴的生存权利,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堕女胎、残害女婴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对女性生命权、健康权的侵犯和践踏。性别比例的失调是男女不平等在生育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它已经潜在地威胁了未来中华民族的正常延续,干扰了人口生态安全。而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切实将性别平等意识深入人心,在制度与法律层面,在文化观念层面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三、若干认识误区辨析误区之一:经济发展了女性就自然发展和受惠,女性发展不必纳入社
本文标题: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