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39水土保持规划教材(小流域规划)
第二部分水土保持规划前言水土保持规划是为贯彻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水土流失地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和依据。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水土保持规划,既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依据,也是保护、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和防治水土流失的依据。水土保持规划是以流域或一定行政管辖范围为地域单元,在全面了解规划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确定流域内农林牧各业用地的比例与布置,提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方案,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安排各项治理工作需要的劳力、物资、经费和进度,确定预防保护与预防监督的区域与实施方案,制订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各项措施的要求。水土保持规划就其范围来讲,可划分为区域规划、县级规划。区域规划是对一定范围内,以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目的,为区域提出土地利用、预防保护与实施监督、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方案的水土保持规划。大、中流域及跨省与省、地(市)级水土保持规划均属区域规划。县级规划是以县为单位编制1的水土保持规划,是编制水土保持规划的最小单元。《水土保持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调查评价水土资源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县级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基础,区域规划应在县级规划的基础上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分区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区域性水土保持专项工程规划是就水土保持工作的某一部分作出详细安排,总体上属于水土保持规划的范畴。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必须贯彻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并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规及技术标准。水土保持规划应与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相适应,与有关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做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应重视采用科学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应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各级水土保持规划需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不应随意变动,如需修改,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水土保持规划的修订应在原规划进行回顾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和要求加以补充和调整。水土保持规划报告应按《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第2~12章的要求进行编制。并将“规划编制的任务”列为第1章,依次2编排。第一章规划编制的任务规划编制的任务要求叙述规划的批准编制与下达任务单位,批准编制与下达任务单位对规划的基本要求,简要叙述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规划过程中水土保持的形式与任务。在此基础上说明规划编制的任务,包括以下内容:一、编制规划应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并以近期为重点,水平年宜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规划期的划定:省级以上的规划期一般为10~30年,地(市)、县级的规划期为10年。规划期内的时段划分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二、综合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任务,说明为完成规划所要求进行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分析过程。三、在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及分区,拟定各水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方向,比选论证防治方案,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在对规划区内水土流失分布、林草植被及人类活动状况进行比较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划分水土保持“三区”,提出各区的水土保持工作重点与内容。提出规划区内示范推广项目。四、分析规划各项措施所需劳力、物资和经费,安排规划期内年治理进度和分期进度,并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进行经济3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保证措施。第二章综合说明综合说明是对规划的浓缩,是对规划简要的综合概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概述规划的来源、目的与基本任务。二、综述规划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三、简述水土流失类型区与水土保持分区,规划的目标、依据和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主要防治措施数量及进度安排。四、简述实施规划需要的投入劳力、物资与资金情况,经济评价、结论等。第三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条件说明项目区的地质、地貌、降水、土壤(地表组成物质)、植被等主要因素以及风、霜、气温等其他农业气象条件。一、地质地貌说明规划区内主要地质,主要地形分区等,叙4述各区的位置、面积、主要特点(海拔、相对高差、地面坡度、沟壑密度)等。二、水系简述规划区主要流域与支流水系组成、流域面积、干支流长度、多年平均水量、洪峰流量、输沙量等。三、降水气象包括年降雨量、年际分布等主要降雨特征值,温度、湿度、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大于或等于10度积温、风力、风向、灾害性气候等。四、土壤条件与地面组成物质土壤的地带性分布特点,项目区土壤的类型以及地表主要物质组成。五、植被条件叙述天然植被(林草)分布地区、面积、生长情况、破坏情况。第二节自然资源一、土地资源说明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地区农地、林地、草地、荒地、其他用地,非生产用地的总量、人均数量、生产用地的土地质量与生产潜力。二、水资源说明规划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地区的地表径流模数、人均水量、地表径流的年际分布和年内季节分布、利用与开发潜力。三、光热资源叙述规划区的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热量(千卡/平方厘米)、大于或等于10度的积温、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四、植物资源叙述规划区可供用材、薪材、果实、饲料等商品生产原料的乔木、灌木和草类资源。5五、矿产资源概述对当地农村产业结构、劳力使用、水土保持可能产生影响的矿产资源分布、数量与开采现状与潜力等。第三节社会经济主要说明项目区的人口、劳力、土地利用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粮食与经济收入(总量与人均量)和群众生活水平等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一、行政区划及人口规划范围内总人口、农业人口、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农业劳力。二、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数量、人均占有量,各业用地面积、分布及所占比重。分析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三、各业生产水平评价各业生产水平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的主要方向。四、群众生活水平农业人均产粮、人均口粮、人均产值、人均纯收入、“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供需情况、人畜饮水情况及农村道路状况等。第四节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一、水土流失现状着重说明各类水土流失形态的分布、数量(面积)、程度(强度、侵蚀量)、危害(对当地和对下游)、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6素)。1、水土流失类型(1)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面蚀、沟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类型,(2)侵蚀强度:按国标及有关部颁标准划分等级,各等级流失面积。(3)水土流失的分布:各侵蚀类型的面积及分布情况,各等级流失的分布情况。2、水土流失成因及特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降雨、地面组成物质、植被、地质等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2)人为因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陡坡开荒、滥垦乱伐、破坏植被,开矿、建厂、修路等基本建设破坏地貌植被,随意弃土弃渣等。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成因中,各种因素发挥的作用,叙述影响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以及水土流失发展的趋势。3、水土流失危害包括对当地的危害和对下游的危害两方面。对当地的危害有:(1)降低土壤肥力。说明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土壤含水量和氮、磷、钾、有机质等含量的变化,相应地调查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增加了干旱威胁、使农作物产量降低等问题。7(2)破坏地面完整。调查由于侵蚀沟的发展,使可利用的土地减少,岩石裸露增加等情况。(3)说明由于上述危害带来的其它不利影响。如造成土地利用结构失调、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连续耕作等。对下游的危害有:(1)加剧洪涝灾害。调查在暴雨中,没有进行水土保持的小流域遭受的损失,并与相邻地区已治理的小流域所遭受的损失进行比较。(2)泥沙淤积水库、塘坝、农田。在规划范围内被淤水库、塘坝、农田的数量、损失的库容以及被淤农田每年损失的粮食产量并折成货币。(3)泥沙淤塞河道、湖泊等。叙述泥沙淤塞对航运的影响,造成河道抬高的程度,以及影响湖泊容量、面积等。二、水土保持现状1、主要内容着重说明各项治理措施的综合配置,实施数量与分布,质量和效果,开展水土保持的主要过程;水保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取得的主要经验与教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2、监督与治理情况(1)开始治理时间,持续情况,实际治理时间(年)(2)累计完成各项治理措施面积,治理程度,年均治理进度,不同时段的治理保存率。8(3)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应从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两大方面全面阐述预防监督开展情况,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4)水保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9第四章规划目标与总体布局第一节规划的依据和原则一、说明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等编制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以及根据这些法律制定的有关规定与实施细则;2、党中央、国务院制定有关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和重要会议形成的关于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文件精神;3、党和国家领导人近期关于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批示;4、近期重要的指导性与区域性的水土保持规划,如《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等;5、有关规划的计算规范、计算标准与方法,如《水利经济计算规范》(SD139—85)、《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及《水土保10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6、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关于编制规划的要求。上述依据在规划中采用了的就进行简要叙述。二、规划原则规划的基本原则一般有: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坚决贯彻《水土保持法》,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防治方针,强化预防监督,坚决制止新的水土流失。2、综合治理原则。治理上以重点水土流失区、重点水系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3、开发性治理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4、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规划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5、多方筹资的原则。水土保持所需经费原则实行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多层次、多渠道集资方针,发挥国家、地方和11群众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第二节规划的总目标和总进度一、近期和远期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县级规划近期一般为五年、远期一般为十年,省级及省级以上的水土保持规划近期一般为5——10年,远期一般为10——20年,甚至更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规划期达五十余年,规划了近期、中期与远期三个时段。水土流失的防治目标包括:预防保护与监测管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科技示范与推广目标。二、规划任务依据规划总目标,说明各阶段完成的主要任务,安排规划的总进度。规划任务是对规划目标的进一步解释,各阶段任务应简述预防保护与监测管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科技示范与推广规划的主要内容。预防保护与监测管理着重叙述预防保护与监测管理实施区域、应当采取的管理与技术措施以及实施内达到的效果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包括治理面积、措施等;科技示范与推广说明科技示范与推广的项目与主要内容
本文标题:39水土保持规划教材(小流域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7032 .html